台大種子研究室

植物與文明_期末報告    E90703029桂思強

 

徐霞客在遊記中觀察的植物

 

關於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明朝末年,徐霞客(1586-1641)遍遊中國的日記,是地理學史上的重要著作,現存徐霞客遊記共1436天,是徐霞客遊山玩水,走筆為記,留下的重要資料。他早期的遊覽目的是觀察名山,曾經北上燕山,南至五嶺;晚年則立志西遊,走遍雲貴,探訪大河源流,真可謂行萬里路,直到死前仍在外遊歷,他的遊記經其子整理及公佈,並被收入四庫全書,乃得以流傳至今。

徐霞客遊記主要記述內容是名山、大河、溶洞等自然景觀,遊記中最常見的是對於山的驚嘆,水的讚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等。對於徐霞客遊記的研究亦皆集中於這些方面,遊記中對於植物的觀察,篇幅不多,且大多是無心的,不像他觀察鐘乳石、河流走向等仔細,但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到」那個時代的植物,愈無心愈能得到最不經雕鑿的原始。

以下將以<<新譯徐霞客遊記>>,台北三民書局出版為主,找出徐霞客遊記中記述的植物,並分為野外觀察、農作物及徐霞客的食用等三個方面,分別說明徐霞遊記中的植物,選擇標準是至少有植物名稱,略去沒有名稱的籠統敘述,由於篇幅過大,以下僅擇其中較有特色的部份,分為六大類探討之。

神木及怪樹

徐霞客最常在野外遊覽,在野外中觀察的植物,呈現在遊記中較多的是樹木,徐霞客對於樹的觀察又可分為兩種,首先是神木及怪樹,如:

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札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遊黃山日記,46

塢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所謂「擾龍松」也-遊黃山日記,52

抵嵩陽宮廢址,惟三將軍柏鬱然如山,漢所封也,大者圍七人,中者五,小者三-遊嵩山日記,139

穿榕樹門,其門北向,大樹正跨其顛,巨本盤聳而上,虬根分跨而下-粵西遊日記,774

參署四圍喬松百餘株高刺雲霄,大可三人抱,余疑數百年物,考之碑記,植於隆慶初建帥府時,裁踰六十年,其巨如此-粵西遊日記四,1352

古松當坊前,本大三圍,乃龍鱗,非五鬣也。山間巨松皆五鬣,聳幹參天,而老龍鱗頗無大者,遂以糾拏見奇,幹丈五以上,輒四橫枝而出,枝大侔於幹,其端又倒垂斜獲,尾大不掉,幹幾分裂-滇遊日記六,2038

以上列出的觀察中,樹種包括松、柏、榕等,且都是在徐霞客眼中的奇樹,徐霞客形容大樹時,常用兩種方法,一是多少人合抱,另是直接寫出數字及單位,但後者必須再考證明末的單位與今日單位是否相同,方可了解實際大小。數人合抱的說法雖不夠精確,但頗為形象,是可以超越時空的描述方法。

對於樹種生長的觀察

另一種對樹木的觀察是加上對於該物種的花期、果實等之敘述,如:

黨生因引余觀優曇樹,其樹在殿前東北隅二門外坡間,今已築之牆版中,其高三丈餘,大一人抱,而葉甚大,下有嫩枝旁叢。聞開花當六月伏中,其色白而淡黃,大如蓮而瓣長,其香甚烈而無實-滇遊日記四,1881

過土主廟,入其中,觀菩提樹,樹在正殿陛庭間甬道之西,其大四、五人抱,幹上聳而枝盤覆,葉長二、三寸,似枇杷而光,土人言其花亦白而帶淡黃色,瓣如蓮,長亦二、三寸,每朵十二瓣,遇閏歲則添一瓣-滇遊日記四,1900

其前有龍女樹,樹從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葉長二寸半,闊半之,而綠潤有光,花白,大於玉蘭,亦木蓮之類,而異其名-滇遊日記八,2238

其上多木蓮花,樹極高大,花開如蓮,有黃、白、藍、紫諸色,瓣凡二十片,每二月則末葉而花,三月則花落而葉生矣-滇遊日記八,2284

閣前南隙地,有花一樹甚紅,即飛松之桐花也,色與刺桐相似,花狀如凌霄而小甚,然花而不實,土人謂之雄樹-滇遊日記十,2456

當其中有「木龍」焉,乃一巨樹也,其下體形扁,縱三尺,橫尺五。自地而上,高二尺五寸,即半摧半茂,摧者在西北,止存下節;茂者在東南,聳幹而起。其幹正圓,圍如下體之半,而高不啻十餘丈,其樹一名溪母樹,又名水冬瓜,言其多水也-滇遊日記十一,2535

以上敘述中,除了常見的松樹外,尚有溪母樹、紫梗樹、龍女樹、菩提樹、優曇樹、木蓮花等六個種類,其觀察方法大多先形容樹幹、葉片大小等,再述及花色、花期、花形等,較特別的是由於徐霞客在野外觀察植物時,不可能剛好每次都遇到花期,故其描述應該都是事後整理,或訪查所得。

水冬瓜在現代植物分類屬獼猴桃科,但徐霞客的描述又名為溪母樹,可能是別名,無法確知品種。另如龍女樹又名大理木蘭,特徵與木蓮相近。優曇樹則相傳是由天竺僧人以念珠種成,此為傳說,但在現代,優曇樹常見於廟中,或與佛寺相關的場合中。菩提樹也是如此,由其名稱即可知與佛有關,二者均無果。

品味及賞花

再來是針對各種花的觀賞,這些花大部份是在寺廟之中,有些應是人工種植,有些應是寺廟中的野生植物,如:

與其徒入桂花園,則寶珠盛開,花大如盤,殷紅密瓣,萬朵浮團翠之上,真一大觀-楚遊日記,557

余閒步前庭,庭中有西番菊兩株,其花大如盤,簇瓣無心,赤光燦欄,黃菊為之奪豔,乃子種而非根分,此其異於諸菊者。...庭前有桂花一樹,幽香飄泛,余前隔峽盤嶺,即聞而異之,以為天香遙墜,而不意乃敷萼所成也。-滇遊日記三,1756

至村,遙見屋角黃花燦爛,以為菊,疑無此盛,逼視之,乃細花叢叢,不知其名,又見白梅一樹,折之,固李也。-粵西遊日記三,1249

二十七日,霽,乃散步藏經閣,觀丁香花,其花嬌豔,在秋海棠、西府海棠間,滇中甚多,而雞山為盛。-滇遊日記十三,2659

上圓通庵,觀燈籠花樹,其樹葉細如豆瓣,根大如匏瓠,花開大如山茱萸,中紅而尖蒂俱綠,似燈垂垂。-滇遊日記十三,2675

寶珠應是指寶珠茶,屬於四川荼花,亦名鐵殼寶珠,花蕊焦褐色,花朵本身為深紅色,外層大瓣5片,花中部由褶條瓣列為10-15行,簇擁如珠,如同徐霞客形容的「萬朵浮團翠之上」。

西番菊就是向日葵,又名向陽花、丈菊、西番葵等,由其名稱可知為菊科。唐代以後,新植物的名稱大多有「番」字,如番薯、番豆、番茄等,由此也可看出西番菊可能由外番傳入中國。

燈籠花樹原產雲南西部,常附生在樹木或巖石上,由於狀如蘿葡,故又名「水蘿葡」,常用以做盆景。

野生食用植物

由於徐霞客的遊歷常在野外,故對植物的觀察除驚訝於巨樹及野花外,最多的就是在野外的食用植物,如:

又上一嶺,山花紅紫鬥色,自鰲頭山糸見山鵑藍花,至是又有紫花兩種,一種大,花如山茶,一種小,花如山鵑,而豔色可愛,又枯樹間蕈黃白色,厚大如盤,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洪之,香正如香蕈-楚遊日記,625

一路採荀盈握,則置路隅,以識來徑,己而又見竹上多竹實,大如蓮肉,小如大豆...既而導者益從林中採荀,而靜聞採得竹箛數枚、玉菌一顆,黃白俱可愛,余亦採菌數枚-粵西遊日記,718

以上兩段的食用植物皆是菌類,蕈就是菌類植物,如菇類,徐霞客在第一段的形容是「厚大如盤」,與現今常見的菇類不大相同,但菇類不全可食用,徐霞客在此處未明確說明。第二段的竹箛、玉菌等,也是菌類,竹箛就是木耳。

向武多何首烏,出石山穴中,大有至四、五觔者,余按<<一統,土物志>>,粵西有馬檳榔,不知為何物,至是見州人俱切為片和蔞葉以敬客,代檳榔焉,呼為馬檳榔,不知為何首烏也。-粵西遊日記三,1283

何首烏常用於藥材,此處的記載卻是土人以何首烏當做檳榔替代品,並稱為馬檳榔。但馬檳榔及何首烏在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在此處卻同指一物,馬檳榔是何首烏的土名。

擔夫摘洞口黑果來啖,此真覆盆子也,其色紅,熟則黑而可食,比前去時街子所鬻黃果,形同而色異,其熟亦異。-滇遊日記十,2448

覆盆子是薔薇科落葉灌木,夏季開白色小花,果實為聚合的紅色小核果,又稱為樹莓、懸勾子,可食用及藥用。而在現代,覆盆子常做為美容或減肥之用,做為面膜、減肥食品的成份。

農作物

農作物部份又可分為兩大類,分別是蔬果及穀類,僅擇其中較具代表者如:

南自白頭庵至此,數十里內生天花菜-遊五台山日記,271

橘奴千樹,筐篚滿家,市橘之舟,鱗次河下-浙游日記,331

廬前藝地種蔬,有蓬蒿菜,黃花滿畦,鶯粟花殷紅千葉,簇朵甚巨而密,豐豔不減丹、藥也。-黔遊日記1526

天花菜也是菌類,原產山西五台山,就是蘑菇,狀如松花,香氣如簟,白色,可做為食用及藥用,現在五台山仍然盛產天花菜。橘奴是橘樹的別稱,典故來自東漢丹陽太守李衡種橘千株,臨終時對其子說「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亦可足用」,是故種橘如蓄奴,此後常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之中見到「橘奴」一詞,代表非常多的橘樹,如徐霞客在此處形容當地種橘樹甚多,每家都有裝滿橘子的籮筐,採買橘子的船集亦絡絡繹不絕。蓬蒿菜就是茼蒿,一作同蒿。鶯粟花就是可做鴉片的罌粟花,但此處未說明其用途。

以下是穀類部份:

小麥青青蕎密熟,紛花翠浪,從此遂不作粵西蕪態,粵西獨不種麥。-黔遊日記1513

其地田畝,三年種禾一番。本年種禾,次即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即停而不種,又次年,乃復種禾。-滇遊日記七,2118

所墾恉磽瘠之地,僅種燕麥、蒿麥而已,無稻田也。-滇遊日記十一,2500

故取廬亦俱瀕其四圍,衹墾坡布麥,而竟無就水為稻畦者。-滇遊日記十一,2504

以種類而言,上述共有小麥、燕麥、蒿麥及水稻等,並明言廣西不種麥,由廣西進入貴州時,方於貴州看到小麥的麥浪。雲南的穀類作物就較多元化,在貧瘠之地,就種燕麥、蒿麥,即使在海子四周,也是開墾山坡地,種植小麥,無人種稻。較特別的是滇遊日記七,此時徐霞客在如今有名的麗江,詳細描述當地種稻是三年輪種,第一年種稻,第二年換種豆菜,第三年休耕,如此循環,想來是讓地力得以休息之設計。

食用

有關食用部份的植物,徐霞客的敘述頗多,大多是他是在各處品嚐時的記述。

連日晴朗殊甚,日中可夾杉,而五更寒微徹骨,不減吾地,始知冬、夏寒暑之候,南北不分,而兩廣之燠,皆以近日故也...余鄉食冬瓜,每不解其命名之意,謂瓜皆夏熟,而獨以「冬」稱,何也?至此地而食者、收者,皆以為時物,始知余地之種,當從此去,故仍其名耳。-粵西遊日記二,1196

此一記載較特別的是有關冬瓜之名的由來,在他的家鄉,冬瓜皆夏熟,為何名為「冬」呢?原來是因為原產地在四季不太明顯的南方,於冬天成熟,乃名為冬瓜。

以下數則是徐霞客接受品茗時,有關茶果或茶實的記載:

影修屢設茶,供以雞葼菜、藟漿花、藤如婆婆針線,斷其葉蒂,輒有白漿溢出,花蕊每一、二十莖成一叢,莖細如髮,長半寸,綴花懸蒂間,花色如淡桃花,連叢採之,皆山蔬之有風味者也。-黔遊日記二,1607

啜茗傳茶實,茶實大如芡實,中有肉白如榛,分兩片而長,入口有一陣涼味甚異,即吾地之茗實,而此獨可食,聞感通寺者最佳,不易得也。-滇遊日記六,2032

上午,赴復吾招,出茶果,皆異品。有本山參,以蜜炙為脯,又有孩兒參,頗具人形,皆山中產。又有桂子,又有海棠子,皆所未見者。-滇遊日記六,2051

以上三則都是有關茶果或茶實的記載,現今的荼實較為精緻,徐霞客在各地品茗時,有時茶實根本就是當地特產,雞葼菜、藟漿花、本山參、海棠子均找不到資料,不知是何物。芡實因形狀酷似雞頭,故又名雞頭菱。有些地方又名之為水流黃或水中丹,為睡蓮科多年水生植物的果實性味甘,微澀,無毒,可食用及藥用。孩兒參又名太子參,以塊根入藥,有補肺陰,健脾胃之用作,可治肺虛咳嗽,心悸,精神疲乏等症。一般產於華北或東北,此處產於雲南,較為少見。

桂子應是桂花樹之果,唐朝詩人宋之問過靈隱寺。時值寺中桂花開放,詩人登靈隱寺樓,遠望錢塘大潮,寫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所以農曆八月,古稱桂月。

對於西南地方的水果,徐霞客的觀察是在其家鄉皆可得見,惟在外形及性徵上,稍有差異,他說:

大抵迤西果品,吾地所有者皆有,惟栗差小,而棗無肉。松子、胡桃、花椒,皆其所出,惟龍眼、荔枝市中亦無。菌之類,雞葼之外,有白生香蕈,白生生於本,如半蕈,形不圓而薄,脆而不堅。-滇遊日記六,2051

此時的徐霞客在雲南的雞足山的寺廟中,憎人取出的茶果,自當俱是當地所產,徐霞客以遊客的心情,比較與其家鄉所見品種的差異。

結論

徐霞客在十七世紀時走遍大半個中國,當時的大自然,尚未經過人為破壞,其眼中所見儘是原始植物亦是如此,有巨樹怪木,也有不加人工的作物,現今看來都是難得之景,時代愈後,人工愈強加於自然,唯有透過古人之眼,才能認識真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