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類對於蘭花的追求,最早的紀錄是源自於中國,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相當興盛的養蘭風氣,而且中國人賞蘭與外國人賞蘭的觀點其實各異,中國人賞蘭是賞蘭的整體,然而西洋人大多只是重視花朵的形貌色彩,然則西風東漸的結果,讓國蘭的美也要漸漸地失傳了。
文人對於蘭花的雅好,歷代以來未曾衰微,也留下了許多作品傳頌。「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左傳•文公》或是有「蘭茞蓀蕙之芳,眾人之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與楊德祖書•曹植•魏》,蘭花的國色天香,在中國文人的心中,刻畫出一道道深深的情感。有理性的孔子說「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也有浪漫的李白云「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幽蘭香飄遠,松寒不改容。」或者可以用近代張學良先生說的話做個蓋括,「蘭花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如此,我覺得蘭的境界幽遠。」而失去了家園的文人,往往就自喻為失根的蘭花,中國人好蘭不若外國人一般庸俗,國蘭大都花色淡雅而卻芬芳,別有一番氣息,所謂曖曖內涵光,相形洋人卻總是喜好比較壯碩一點的植株,而例如在國畫中的表現,經常蘭花就是如同蔓草一般,除了本身的品種差異之外,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原因之一。
而中國據傳是最早栽培蘭花的民族,唐代開始興盛,因為蘭花除了不易尋得之外,栽培也有相當的難度,物以稀為貴,所以能夠栽培出美麗的蘭花,更是證明自己的能力的一種方式,顯得自己的細心與耐心過人,因此才能栽培出好的蘭花。到了宋朝,《金漳蘭譜》、《王氏蘭譜》這兩本書對於蘭花的鑑賞有深刻的論述,著重於花朵的形貌,包括花色,而除了淡紫、深紅的花朵之外,更對於黃白色的素色蘭花有特別的喜好,而金漳蘭譜這一本書,在1233年,南宋年間由趙時庚著,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蘭花專書。
隨著時代的演進,元、明、清,歷代間對於蘭花的研究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於蘭花的鑑賞除了它的外貌之外,更推及他的香味,余同麓所吟的「手培蘭蕊兩三載,日暖風和次第開,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来」,對於蘭花的香味有一番特別的體會,而不單純只是為了蘭花的花形、花色。
白花一葉蘭 / 顏寧攝
鄭板橋畫蘭:http://www.wst.net.cn/wenhuagj/yiyuan/art/woodblock/banqia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