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用作物

 

§甘蔗

1349年汪大淵著「島夷志略」中曾談到台灣原住民「煮海水為鹽,釀蔗漿為酒」,可見早在十四世紀中葉台灣已有甘蔗。荷蘭人治台時,曾獎勵種甘蔗,當時砂糖已成為重要輸出品。明鄭時期,由福建輸入蔗苗,以屯田制種植,開發蔗糖業,並將製糖方法廣授農民。到了1833年以後,台灣糖的對外貿易漸發達,主要市場為大陸、日本,1856年,美國羅賓納脫(Robinet)公司曾在高雄經營蔗糖之輸出,為台灣糖增闢新市場。1860年(咸豐十年)台灣開放通商口岸後,各外商先後在安平、高雄設洋行,從事貿易者日眾。1895年,日本人治台後,即有計畫建立現代化新式糖業。為了鼓勵財閥投資,故訂定了許多特殊制度,如原料分區、分糖制度、自營農場制度、三年輪作制度等,以保障甘蔗的供應,此時期糖業迅速發展,與稻米並為台灣經濟的兩大支柱,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甜菜糖減產,帶給台灣糖業大好機會,自1916年以後,台灣糖對大陸、香港、印度、加拿大、澳洲都有輸出,1918年後更向歐洲各國輸出,是台灣糖業的黃金時代。1953年之後,國際糖價低迷,而且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台灣糖在出口中所佔比重逐年下降,產糖的成本逐漸升高,已無法和其他產糖國競爭,故台灣糖業日趨式微。

台灣一般常見的有三種甘蔗,一種是竹蔗,俗稱「白甘蔗」,粉綠白皮,肉硬而韌,這種品種專門用來製糖;另外一種是市面上常見的「皮紅而薄」的紅甘蔗,及皮微黃的黃甘蔗,除了竹蔗之外,後兩種就是我們常吃的甘蔗。植物分類上,甘蔗屬於禾本科,是多年生耐旱植物,自古以來被視為甜蜜的吉祥植物,在傳統婚禮中,象徵「從頭甜到尾」的甘蔗更是不能或缺的角色。種植甘蔗的區域,從彰化以南一直到屏東都見得到它的蹤影,其中以嘉南平原種植最多。以地區來說,又以台南縣市種植面積最廣,因此,在每年晚冬、初春時節,甘蔗都會簇立在每個旱田上。

 

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

「戇」是愚蠢、傻呆。「會社」是指製糖會社或製糖所。「磅」在此當動詞,磅秤重量。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實施糖業保護政策,偏袒糖業家剝削農民,使製糖業者壟斷利益,當時的台灣總督府規定,施行原料採收區域制度及廠方片面規定甘蔗收購價格,依前項規定,在指定區域內未經許可不得設立糖廠以保護既有糖廠,甘蔗不得運往其他區域(侵害蔗農對生產物的處分權)使蔗農被束縛成為糖業家的附屬。至於租賃糖廠土地種植甘蔗的佃農則更慘,規定更嚴苛,規定除非糖廠成落,不得種植甘蔗以外作物,收割由會社派工負責,工資由農民負擔,秤量和價格均任由會社片面決定,蔗農因被設限,只能任由製糖會社剝削了,林本源製糖會社的溪洲工廠就傳出「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蔗農根據多年經驗,對自己生產的甘蔗重量心裡有數,估計的生產量總是八九不離十。當時有一車甘蔗入廠過磅,紀錄上的重量與蔗農估算差了一大截,在場的三個保正(相當於今日的里長)不信邪,一起跳上甘蔗車再磅一次,結果,三個人的體重竟然只增加八十台斤(約50公斤)而已,這個小故事立時傳遍全島。此外,還規定要使用會社高價的肥料,施肥量如有不符規定要扣除蔗價。由於這些極度不公平的規定,偏袒糖業企業家不利蔗農,因此,民間即有「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意思是說,天下最笨的人,就是種甘蔗交給會社(糖廠)秤重的人,可見民間心中的憤恨不平。在這種弱肉強食的制度之下,蔗農長期被委屈榨取,心有不甘,因此發生了很多抗爭事件。

甘蔗,無雙頭甜

甘蔗雖好吃,但不管什麼品種的甘蔗,總是「頭」比「尾」甜,讓人不免有些缺憾,為何不是從頭到尾都甜呢?這句話是用來譬喻人生種種,常有無法兩全其美的遺憾。古人有所謂「倒吃甘蔗」而漸入佳境的說法,這是在「甘蔗無雙頭甜」之下的一個選擇,寧願先吃苦後享受,人生似乎也是如此,在年輕時努力打拼,期望年老時可以安養天年。蘇東坡有寫過「鱸魚無骨海棠香」,鱸魚雖味佳可惜骨剌太多,海棠花雖美可惜沒有香味,要是鱸魚無剌,海棠花能有芳香,那不是太好了嗎?這和甘蔗的缺憾意境相同。甘蔗要怎麼吃因人而異,但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就得好好考慮清楚了。

 

 

§茶

茶樹是茶科的常綠性灌木,葉為革質,披針狀長橢圓形,葉緣如細鋸齒,茶最主要的經濟價值就在茶葉。在1800年以前,台灣只有在南投縣魚池地區產野生茶。後來有人由福建引入武夷茶種在深坑種植。1866年英人杜德(John Dodd)引入福建安溪茶農、茶苗,在台北縣三峽地區獎勵種茶,此後茶的種植日廣,台北至彰化間的台地丘陵逐漸發展成台灣重要的茶產地。1869年台茶出口量為546.9公噸,1894年增為15400.3公噸,25年間增加達28倍,輸出地區以美國為首位佔83.60%。當時在台北大稻埕的外國茶商,計有寶順洋行,德記洋行,怡記洋行,水陸洋行,和記洋行五家,尚有本土商人經營的大小製茶行150家,可見當時台灣茶業的盛況。日本人治台後,1910年,首先在桃園縣平鎮地區設茶樹栽培試驗場,1936年,設「魚池紅茶試驗所」,引進印度「阿薩姆種」,進行栽培試驗及育苗推廣的工作,這是台灣種紅茶之始。1913年以前,茶葉在出口貿易總值中所佔比率常佔50%以上。近年來由於大陸及東南亞、斯里蘭卡等產茶區的國際競爭,台茶的出口量逐漸減少,目前台灣的產茶地以新竹縣、台北縣及南投縣為主。

台灣市面上所見茶的名稱非常多,綜合起來說有綠茶、文山包種茶、半球型包種茶、高山茶、鐵觀音茶、白毫烏龍茶和紅茶等茶類。這些茶類各有其特色,簡述如下:

1. 綠茶:是一種不發酵茶,因製法不同,有蒸菁綠茶和炒菁綠茶之分,前者專銷日本,後者外銷北非等國家,是台灣自二次大戰後至1980年代外銷最多的茶類。

2. 文山包種茶:文山包種茶產於台灣北部山區鄰近烏來風景區,以台北縣坪林、石碇、新店所產最負盛名。文山包種茶要求外觀呈條索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鮮豔略帶金黃,香氣清香幽雅似花香,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此類茶著重香氣,香氣愈濃郁品質愈高級。
  

3. 半球型包種茶:以凍頂茶聞名國內外,凍頂茶原產於台灣中南部鄰近溪頭風景區(海拔500∼800公尺山區),近年來已擴展至南投縣名間鄉、竹山鎮等茶區,而台灣各茶區均產製半球型包種茶。此類茶因製造過程經過布球揉捻(團揉),外觀緊結成半球型,色澤墨綠,水色金黃亮麗,香氣濃郁,滋味醇厚甘韻足,飲後回韻無窮,香氣與滋味並重。

4. 鐵觀音茶:屬半發酵茶,其製法與半球型包種茶類似,惟其特點是茶葉經初焙未足乾時,將茶葉用方形布塊包裹,揉成球狀形,並輕輕用手在布包外轉動揉捻。並將布球茶包放入「文火」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曲彎緊結,如此反覆進行焙揉,茶中成分藉焙火之溫度轉化其香與味,經多次沖泡仍芬香甘醇而有回韻。水色橙黃顯紅,味濃而醇厚,微澀中帶甘潤,並有種純和的弱果酸味。尤以鐵觀音品種製造為上品,主要生產於台北市木柵茶區及台北縣石門鄉茶區。

5. 白毫烏龍茶(椪風茶):白毫烏龍茶為台灣名茶中之名茶,全世界僅台灣產製,由採自受茶小綠葉蟬吸食之青心大冇幼嫩茶芽,經手工攪拌控制發酵,使茶葉產生獨特的蜜糖香或熟果香,為新竹縣北埔、峨眉及苗栗縣頭屋、頭份一帶茶區所產特色茶。白毫烏龍茶以芽尖帶白毫愈多愈高級而得名。其外觀不重條索緊結,而以白毫顯露,枝葉連理,白綠黃褐紅相間,猶如朵花為其特色,水色呈琥珀色,具熟果香、蜜糖香,滋味圓柔醇厚。

6. 高山茶:飲茶人士所慣稱的「高山茶」是指海拔1000公尺以上茶園所產製的半球型包種茶(市面上俗稱烏龍茶)。主要產地為嘉義縣、南投縣內海拔1000∼1300公尺新興茶區,因為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致茶樹芽葉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而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之成分含量提高,且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因此高山茶具有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滑軟,厚重帶活性,香氣淡雅,水色蜜綠顯黃及耐沖泡等特色。

7. 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由台灣中部日月潭地區的阿薩姆品種所製成的紅茶,香味特殊,品質最佳。

 

賣茶講茶香,賣花說花紅

賣茶的人說他的茶香,賣花的人說他的花紅,這是人之常情,否則東西怎麼賣得出去呢?不過這句話是在調侃生意人的不爛之舌,也用來諷刺一個人自吹自擂。跟「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是一樣的意思。

 

§竹

竹的分佈遍及全球,自北緯46度到南緯47度都有竹的蹤跡,而栽培種更遠達英國蘇格蘭地區,主要分佈在南回歸線與北回歸線之間。台灣的主要竹類有:桂竹、綠竹、孟宗竹、長枝竹、麻竹、刺竹。高山地區有台灣矢竹、包籜矢竹及玉山矢竹等。竹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衣、食、住、行、禮器、樂器、兵器、乃至精神生活都和竹習習相關,黃庭堅作竹頌:「深根藏器時,寸寸抱奇節,遭時上風雲,故可傲冰雪。」,把竹的生理特性加以人格化,王徽之則稱:「何可一日無此君。」,竹不只滿足生活上的需要,更是文人感情抒發的對象。

古時,竹子主要是作為製造器物的材料,臺灣地處亞熱帶,竹材生長容易,全省各地盛產竹子,二、三十年前,竹器在日常生活中尚占一席要地,竹編工藝也是農村家庭副業之一,婦孺在暇餘多從事這項工作。臺灣在二次大戰後初期,竹器曾大量外銷,賺取了不少外匯。近來由於石化工業的進步和發展,金屬器皿和塑膠製品替代了傳統手工業製品,竹編工藝幾乎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竹的地下莖為根,根莖所生之嫩芽就是竹筍,在千百種竹子之中,大多數的筍子帶苦味不堪食用,可食用的竹筍種類相當有限,在台灣可供食用的筍子有綠竹筍、孟宗竹筍(可分為冬筍與毛筍)、烏腳綠竹筍、桂竹筍、箭竹筍以及麻竹筍。其中以綠竹筍最受歡迎,它的質地脆嫩,風味鮮美,炒、煮、涼拌皆宜;而麻竹筍最為巨大,一般選較小支的上市銷售,每支約在一公斤左右,大支的麻竹筍則送到工廠加工,有的用五加侖方形鐵桶封裝成桶筍,有的做不同的曬製加工,做成筍乾、筍茸、酸筍等。過去農家在天色尚未透出曙光前便到林地採筍,自土中挖取,這樣的筍子未經過日曬,品質特別優良。近年來,採竹筍的時間拖到太陽出來之後,甚至下午還在採筍,品質上就不若以往了。

 

歹竹,出好筍

「歹竹」是指長得不怎麼樣的竹子,包括長得彎曲不好看或矮小的竹子,這種「歹竹」仍可長出好筍。當然,這裡的歹竹與好筍都是人為的主觀認定,從竹子的繁衍生長方面來說未必是如此。這句話主要是用來譬喻:不怎麼樣的父母,卻生出很有成就的小孩。像目不識丁的父母卻生個狀元孩子,就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

 

§花生

花生原產地不明,有非洲、北美洲西印度群島及埃及等說法,後來在巴西發現十多種與花生同屬的野生種,推測可能由此變成現在的栽培種,因此大都認為花生原產巴西。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前,巴西已有花生的栽培,後來隨著交通頻繁傳布各地。至於何時傳入中國,有一種說法是在17世紀初期,明神宗萬曆年間(1576~1619年)傳入沿海的廣東、福建等省,到清咸豐年間(1851年)逐漸推廣到華中各省。台灣則在15世紀末,自福建、廣東引進。花生是台灣的主要作物之一,1997年花生的種植面積有33310公頃,佔主要農產品的第六位,花生是短期豆科作物,具有耐旱、耐瘠、抗風的特性,在土地貧瘠處也可生長,又花生消耗地力有限,反而能增加地力,提高後來作物的產量。花生的營養成分主要為脂肪油40~50%、含氮物質20~30%、澱粉8~21%、纖維素2~5%、維他命及一些特殊成分:卵磷脂、嘌呤、甜菜鹼、泛酸、維他命E等,除了食用的價值外,花生各部分還有不同的療效:

一)花生枝葉:因含有香味,民間上常以地上部位搗敷治跌打損傷,另又以鮮葉煮當茶飲治失眠及治療中度高血壓160/170mmhg(現一般農作物均噴灑農藥,常有殘餘量採集使用時要多加注意。)

二)花生油:除供食用外,在藥劑注射劑中常當作溶媒使用,此外內服用於治療蛔蟲性腸梗阻;另穴位注射研究常用於麻醉、急慢性菌痢、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結膜炎等均有一定療效。

(三)止血作用:口服花生可緩解血友病患的出血症狀,不僅對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Ⅶ因子所引起)有效,對B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而且生花生的外皮止血效果比花生大50倍之多。

 

在生有孝一粒土豆,較贏死了拜一個豬頭

花生的台語叫「土豆」,花生的花開在地面上,而種子卻長在土裡頭,實在是個有趣的現象,稱為土豆,是因它的豆子生在土裡。「有孝」是奉養孝順之意。「較贏」是「勝過」。整句話的意思是:人在世的時候,子女若孝敬父母,就算只是奉養一粒土豆,也勝過死了以後才用豬頭來祭拜。民間拜拜用牲禮,一般是用三牲------豬、雞、魚,其中「豬肉」是「主牲」,一定要有。如果是拜大禮,三牲就改為五牲,而主牲中的豬肉就要改成豬頭。傳統喪禮,人死入木,在出山、出葬前,都要在靈前擺設供品祭拜。依俗,祭品中的牲禮是用五牲,所以都拜有一個豬頭。這句話用「一粒土豆」來代表最微薄的奉養,「一個豬頭」表示最豐盛的祭拜,兩樣東西在台語裡既諧音又形成強烈對比。這句話有兩個深層含義:一、真心的孝順比形式上的豐盛重要,二、行孝要及時。歐陽修在「瀧岡阡表」裡記有他母親的一段話:「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歲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正與這句台諺意境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