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荳蔻 (Nutmeg)

本報告以「荳蔻的故事」這本書作為主要參考資料,並以殖民主義歷史的觀點探討香料戰爭及西歐海權國家的貿易史。

西歐諸國從地理大發現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的擴張除了建立固定基地佔領殖民地之外,經由海路進行的貿易以及在海上的劫掠對於歐洲殖民諸國的資本積累有著極大的助益。香料是被歐洲人大量需求的貿易商品之一,他們鍾愛的香料諸如胡椒(pepper)、肉桂(cinnamon)、荳蔻(nutmeg)、丁香(clove)等等,被使用丁香 (Cloves)作為食物的調味品以及醃肉的必需品,因為這些商品的不易取得,他們在歐洲社會中所象徵的意義除了生活必需之外,顯然還是地位及權力的表徵。11世紀後,東西方貿易更加頻繁,西歐的封建主渴望取得香料以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及地位,自中世紀(Middle Ages)以來香料貿易一直為羅馬,尤其是威尼斯商人所控制,在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人征服東羅馬帝國之後,土耳其人賺而控制了東西方陸路貿易的要塞君士坦丁堡,同時航海知識先進又足智多謀的阿拉伯人也掌握了非洲南部的海路,在東方民族的夾擊之下,本來就享有貿易壟斷權的義大利和法國商人仍扮演東方和西歐諸國的中介人,依然能設法從中撈取利益,而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等則成了被扒了數層皮的綿羊。在如此的壓迫下,出於商業利益的開拓及民族自尊,葡、西、英、荷等西歐諸國在12世紀至17世紀展開的新航線開拓、發現新大陸、以至於貿易權爭奪及殖民地的建立,「香料」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強大的推手角色。

本書作者彌爾頓(Milton)先生為英國作家,他以英國人作為在香料戰爭中身為一個活躍開拓者及征服者的角色來書寫這一段在我看來是泯滅人性、將商業利益無限上綱的海外殖民開拓史,他雖然並不諱言西歐諸國,包括英國以及荷蘭所做出的殘酷殺戮和劫掠行為,但在他以英國人觀點的角度來描述,還是可以從他有著英雄主義的口吻當中看出他以英國人利益和光榮為出發點的立場。肉桂 (Cinnamon)

        在本書的封面有一段可能是編輯加上的對本書的定位:「關於荳蔻、香料群島集西方海洋探險者的非凡故事,本書重現地理大發現時期的歷史場景,堪稱西人東漸的殖民史詩」,從「非凡」、「史詩」這種頌讚式的用語當中可看出本書對這段時期的掠奪歷史隱含的正面的評價,也讓我在閱讀當中對作者所描述和可能遭到隱藏的史實有所保留。  

香料貿易的開端

香料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從數千年前就已非鮮事,古埃及人曾經進口肉桂等香料保存法老王的屍體,舊約聖經時代的藥師會把香料搗碎製成「香膏」,放在廟宇當中,羅馬人則是將之作為調味料及肉品防腐劑使用。

在中世紀時期,威尼斯人都能以強大武力控制香料貿易,威尼斯商人在他們貿易的大本營君士坦丁堡向東方來的商人購買荳蔻、丁香、胡椒、肉桂等等,經由海路運到地中海西岸,在轉售的過程中謀取驚人的暴利。

 

西歐諸國的爭霸

13世紀末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東遊之後帶回的關於東方國度的消息讓西歐人對神秘的香料原產地有著瑰麗的想像,當然還夾雜著對貿易可能性的嚮往。在這一兩百年之間歐洲的香料需求愈來愈大,威尼斯商人的哄抬售價漸漸令西歐諸國感到自行開拓貿易的急迫性,從15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嘗試派出遠航隊伍尋找到達東方的航線,1471年葡人首度成功航越赤道海域,至1511年時葡萄牙的一支船隊成功抵達摩鹿加群島(Moluccas),並滿載香料而歸,這次的成功不但結束了威尼斯人在歐洲香料貿易上的壟斷權,也從此揭開了未來近兩百年的香料競賽以至於殖民擴張的序幕。麥哲倫 (Magellan)

緊跟在葡萄牙人之後的是西班牙的麥哲倫(Magellan),他所帶領的船隊在歷經波折後於1521年航抵香料群島,也搜括了不少香料回國。但西人的競爭引起葡人強烈不滿,雙方為了一紙曾經在教皇赦令下「將世界一分為二」所簽訂的條約,為世界地圖上的分線而爭執不休,以「先到先贏」的準則輕鬆瓜分世界的如此自私而強暴的意識型態在之後歐洲諸國的殖民擴張中仍顯而易見。

杜雷克 (Sir Francis Drake)英國於1553年加入戰局,他們首先選擇了往北極的航線,認為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和南方海域的葡人和西人要塞正面衝突,但事實證明極地的航行對當時的技術是行不通的,嚴寒天氣和層層厚冰讓船隊寸步難行,在這次的鎩羽而歸之後,到1577年英國才再派出杜雷克(Sir Francis Drake)進行往香料群島的遠航,在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的默許之下,杜雷克的船隊肆無忌憚的在海上劫掠葡人和西人的船隻,並在香料群島做了一筆生意,在他們於1580年返航時,所帶回的財富大部分是劫掠而來的,如此海盜的行徑在香料競賽時代是稀鬆平常的,其中尤以英國為甚。

1588年,在西班牙和英國之間決定性的海戰「無敵艦隊之役」取得勝利之後,英國等於正式向西班牙、葡萄牙等以海權起家的國家宣告英國在海上的強勢地位已然確立,而也讓東印度香料群島諸國體認到與英國進行貿易的勢在必行,英國這個海島國家為自己將來的世界霸權爭奪戰點燃了第一個烽火台。

荷蘭人的遠航經過數年的縝密策劃,在1595年首航,而當他們抵達香料群島的萬丹市之後,因為採買香料受阻而對該島進行殘暴凶狠的破壞,用作者的話來說,這種「橫行模式」「到後來已發展成為荷蘭人在東印度群島」的標準策略。雖說這一次遠行的利潤差強人意,但已經讓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們對香料貿易的前景充滿希望。

 

英國與荷蘭的對決

進入了17世紀之初,英國和荷蘭相繼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600年伊莉莎白女王頒給英國東印度公司香料壟斷貿易的特許狀,英國商人善於玩弄外交手腕的謀略讓他們與香料群島居民貿易得利不少,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VOC)使用暴力、詐欺等粗暴的手段在利潤上期望迎頭趕上英國。而英國和印度建立的三角貿易體系使得英國能將毛織品傾銷至印度,換得廉價的棉織品,在向香料群島換取大量的香料,如此透過壓榨及傾銷獲得的暴利讓英國的香料貿易蒸蒸日上。

另一方面,香料群島中盛產荳蔻的班達島上的回教居民對嗜血殘暴的荷蘭人積怨在心,島民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爆發交相的嚴重流血衝突,雙方都損失慘重,而此時英國人趁亂而入,希望能藉著對島民示好趁機撈一筆。而荷蘭人在奈拉島上也和當地居民發生了衝突,土著聯合起來誘殺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維霍夫一行人,但該島依然受到荷蘭的武力鎮壓,於1609年被納入版圖。

英國人和荷蘭人的爭鬥從南太平洋延伸到美洲東岸,1608年英國人哈德遜(Hudson)接受法王亨利四哈德遜 (Henry Hudson)世及荷蘭商人代表援助,出海探尋從北方到東方的航路,但充滿冒險精神的哈得遜早就打定了不同的主意,他意圖穿過大西洋之後向西南前進,往西穿過美洲直接到東印度群島,他航經了紐芬蘭(Newfoundland)和今日的加拿大東部,到達今天的哈得遜灣(Hudson Bay),和當地的原住民用葡萄酒表示善意並意欲繼續深入內陸以尋找通往東方之路。不久後,被他的率性而為激怒的荷蘭雇主氣憤的將他召回,但赫德遜把他在曼哈頓(Manhattan)地區看到的豐饒的土地、友善的人民和盛產的毛皮報告給荷蘭商人知道時,就引起了他們高度的興趣,也為十數年後英國和荷蘭的領土之爭種下了根苗。

1621年荷蘭為了鞏固其在美洲的貿易利益,成立了荷蘭西印度公司,並頒發貿易特許狀,准許部份國民到美洲新大陸定居,這一批新移民建立了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新尼德蘭的首任總督米奴易(Peter Minuit)以六十個基爾德(Guilder,荷蘭貨幣單位)向印地安人買下了曼哈頓島,也讓他們在日後和英國談判時擁有了一個價值不菲的籌碼。

 

嵐嶼和紐約

在英國多次東行至香料群島的旅途中有相當多舛的命運,彌德爾頓爵士(Middleton)在1610年的一次任務中在阿拉伯半島的亞丁港慘遭土耳其人劫掠與囚禁達三年之久,殘餘部署回到英國時都元氣大傷,但其中有一位倖存者納森尼爾•科特普(Nathaniel Courthope)不久又被東印度公司派駐前往萬丹島尋找貿易夥伴,而英國前來的首席代理商人佐丹(Jordan)也正在東印度群島和荷蘭人斡旋,希望英荷雙方能以和平合作的策略尋求最大商業和外交利益。但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萬丹的代表柯恩(Coen)意圖使用暴力征服班達群島並擴大荷蘭的殖民版圖,而柯特普則負起了保衛英國在東印度群島貿易權利的工作。

柯特普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衛在盛產荳蔻的班達群島當中唯一尚未落入荷蘭手中的嵐嶼(Run),它代表英方以白紙黑字、表面上看來是互惠平等的協議接收了嵐嶼的主權和所有貿易權利,但是從訂約的1616年開始,荷蘭的柯恩便使用武力想將嵐嶼奪下,經過了數年艱困的抵抗之後,柯特普於1620年遭荷人突襲遇害而死,荷蘭人自此可說是完全將班達群島佔為己有,意圖向荷蘭人報復的英人在1623年策動恐怖行動,相關人員卻遭荷蘭人逮捕並用嚴刑逼供,被稱為「安汶大屠殺」。

此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和荷蘭的競爭中落入了悲慘的境地,在1629年時該公司的赤字已經超過三十萬英鎊,而荷蘭人也無所不用其極的破壞嵐嶼島的資源,意圖使英國人只得到一塊殘破的不毛之地,柯恩在班達群島的其他島上強制驅離原住民,大量種植荳蔻,並奴役當地勞工,儼然一付殖民大官的氣派。

時至165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已經是苟延殘喘,但是當時執政的克倫威爾(Cromwell)察覺這項危機,在隔年展開了拯救東印度公司的行動,他將該公司整合成一個管制良好,聯股共營的系統,意圖重振英國海外貿易的雄風,而英國人更根據1654年和荷蘭簽訂的威斯敏特條約(Treaty of Westminster)積極向荷蘭求償過去數十年來爭戰的損失並要求歸還嵐嶼,但荷蘭人的頑固和敵意根深柢固,於是英國決定以攻擊當時為荷蘭人所有的曼哈頓,並將之易名為紐約(New York),雙方在1667年終於達成和平協議:荷蘭人可以保留嵐嶼,但紐約從此歸英國所有,當英國新教徒在北美拓墾時,這個港口因為掌握交通要地,順理成章的繁榮起來,一度成為當時的首都,也決定了這個位於哈德遜河口的城市未來的昌盛不凡的命運。  

結論與感想

本書的英文書名Nathaniel’s Nutmeg: How One Man’s Courage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顯示出作者將納森尼爾•科特普(Nathaniel Courthope)視為在英國的香料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科特普在1616年至1620年間率領英國少數的軍力誓死抵抗荷蘭人的武力脅迫,不但為英國保住了在班達群島僅存的一塊荳蔻產地,更為後來英荷在進行談判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籌碼,讓英國得以用這塊小島和荷蘭人交換了紐約,可視為英國和北美後來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作者對於主要在英國和荷蘭之間進行的香料貿易或更可說是國家尊嚴的戰爭,是以站在殖民母國的立場來描寫的,他們在東南亞、印度及美洲進行的粗暴掠奪與入侵,在西方人的觀點來看,這是世界貿易和殖民地擴張必經的過程。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人表示:「只要發現者的族曾經踏過美洲的土地,就足以構成主權歸屬的條件」,這種陳述透露出一個強權對未知國度抱持的征服者心態,因為他們得以倚仗強大的武力,征服比他們弱小的異文化和人民,達到增加本國利益的目的,除了唯利是圖之外,多少也有種族優越的心理。英國和荷蘭同屬基督教國家,一方面憑藉有形的武力和無形的信仰力量,效忠國家及民族尊嚴,用民族、國家、種族和宗教合理化自己的殘暴行為已經是他們心中根深柢固的信條,卻沒有在人類普遍的道德標準上考慮過合理性,也許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和他們信仰同一個神的民族不具有靈魂,所以應該順理成章的接受教化和開導。

本書名為「荳蔻的故事」,他所講述的其實不只是荳蔻或者是香料的貿易,而是英國如何在和其他貿易國(尤其是荷蘭)運用各種手段和謀略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在荳蔻的背後,是海權國家的明爭暗鬥,英國人在海上劫掠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船隻,得到大批金銀珠寶;荷蘭人以強橫殘暴的作風橫行東印度群島,和英國爆發多次武裝衝突。今日世界上強盛的國家幾乎每個都有著沾滿鮮血的歷史,歐洲人以發達的工商業和高科技自傲,但不過在數百年前,在亞、非、美洲進行貿易活動的英國人、荷蘭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是比他們所瞧不起的土著更殘暴、更麻木不仁的嗜血民族,沒有他們,怎有今日工商業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這讓我想起「世界的歷史是由victor(勝利者)和victim(受害者)所共同創造的」這個說法,是我們在看世界歷史時不可沒有的認知。

就西歐諸國從地理大發現以來瘋狂的香料貿易及殖民地擴張中看,商業資本已經成功的積累,殖民地體系也已然形成,這在一方面為殖民母國提供了充裕的商業資本,使他們得以為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資金、勞工及市場條件,另一方面對於東西印度群島和印度半島的民族來說,他們與西方國家的交往從無實質上的「公平」可言,殺戮、劫掠、剝削、奴役,喪失尊嚴的他們不被當作人類看待,只是低下的、深膚色的未開化民族。

          握有權力和暴力的人總是能以壓迫的手段使較無力反抗的一方居於臣下的位置,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自己所相信的世界和價值觀,只要和他們不一樣的就是惡的、是錯誤的,殊不知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其實才最無知。  

參考資料

  1. Giles Milton,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2. 樊亢。資本主義興衰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 西方殖民主義體系。

  4. www.spiceadvice.com

  5. http://seed.agron.ntu.edu.tw

  6.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7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