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製作方法

玉露茶之特徵

玉露茶為日本綠茶中之最高品級茶葉,其栽培及製造方法迥異於一般之綠茶,所應用之原葉,栽培須加特別管理,如施肥份量之配合,覆下園之設置等等,莫不審慎實施之,至於製造方面,自應配合其原葉之特質,用適當之機械佈置而操作之,爰就玉露茶之特性及機械操作時應注意事項列述照下:

(一)具有獨特之覆香:玉露茶特有之芳香,通稱之曰覆香,揮發性強,若使用於高溫度中操作,深恐有逸散之弊。故宜以較低溫度處理之。

(二)具有清純之色澤:製茶時應力求保持其特有之色澤。

(三)粘性強:以施肥量多及遮蔭關係,蒸熱之粘力強,易生小團塊,及乾度不一之現象,操作時應注意之。

(四)葉質柔軟:製造玉露茶之原葉,於栽培時經覆下園之處理,及施肥較多之關係,葉之組熾,較一般綠茶原葉柔軟。製造過程中,如處理不慎,易生碎葉及粉未,尢以過度迴轉操作時更易發生,切須注意。

(五)水分含有量多:覆下茶芽,其水分含量特多,組織柔軟,作業上客易發生變化之顯著,機械操作,殊多困難。

(六)葉莖節間長:覆下芽稍長,葉與芽間組織軟硬差異雖比較少,但以其葉莖稍長之關係,作業上共同處理時,頗有困難。


製造方法及程序

(一)鮮葉(原葉)之選擇:玉露茶所取用之原葉,較之一般綠茶尤為嚴格,以選取新鮮幼嫩者為原則,當日採摘之鮮葉,應即日製造完畢。

(二)蒸菁:
1.蒸菁之目的:使用蒸熱於短時間內停止氧化酵素之活動,以保持綠茶特有之香氣。
2.使用機械:送帶式蒸機(菁蒸)或迴轉式(攪拌蒸)。
3.蒸菁之方法:應注意所使用蒸機之性能。茶菁通過蒸室內,對速度調節尤求得當,同時對原葉之性質,即老嫩不同之茶葉,通過蒸室時,其速度務使分別急緩處理之,一般送帶式蒸機之標準投入量一平方尺14O克,溫度100C時間30-40杪,經蒸室後,蒸葉急速冷卻,送入粗揉之。

(三)烘葉(或稱葉打)
1.目的:烘去葉中過多水分,使葉條捲縮,便于揉捻。
2.使用機械:圓筒形烘葉機。
3.烘葉之方法:菁葉經蒸機殺菁後,其葉中所含之水分,並無減少之跡象,如遽行揉捻,則于處理上,必增困難,故須通以適當熱氣,以揮發其過多之水分。其法每機投入蒸葉3-5公斤,(容量每立方尺750克為標準)迴轉速度每分鐘32回轉,排氣口溫度45-50C時間15-18分鐘。俟葉面失去光澤,呈晴綠色,莖部咯呈皺縮,原葉重量減少20%為適度。惟須注意防止芽尖之損折,及生鬱熱之弊。

(四)粗揉:
1.粗揉之目的:乃藉粗揉機攪拌手之旋轉及熱風之吹動以發散揉葉中之水分,使葉之乾度均等,並促進其葉細胞組織之適度破壞,葉條收縮,香味外揚。
2.使用機械:通常多使用角型固定式粗揉機,亦有使用丸型迴轉式粗揉機者。
3.方法:
(a)投入數量:角型固定式(揉室容積每立方尺蒸葉量675克)丸型迴轉式750克。
(b)迴傳數:角型固定式:揉手每分鐘迴轉40-45。丸型迴轉式:每分鐘35回,迴傳速度如失之過快,則切碎多,條索短,易生粉未。水色渾濁,滋味澀,過慢則生磺味,色香均差。
(c)溫度:以65C(排氣口)左右為適當,低此溫度,不但工作時間因之延長,且生苦澀味過高,香氣色澤受損,葉尖變異,粉未增多。
(d)時間及程度:作業時間30分鐘內外為準,視葉已乾燥均一為度,並須注意不損傷芽尖,軟芽以指頭撿察揉葉,少浮水氣,且帶粘性,現光澤,即為適度。重量減少率為55%(對鮮葉而言)。
(e)烘葉投入粗揉機前,應注意粗揉機內已充分溫熟,方可投入,取出之茶葉,須留心散揮葉中部分熱氣,乃行解塊,切勿冷卻,應即行交付揉捻。

(五)揉捻:
1.目的:輔助粗揉之不足,使葉組織充分破壞,茶汁外溢葉表,葉條緊捲。
2.投入量:15公斤。
3.使用機械:臼井揉捻機。
4.迴轉數:每分鐘30-35回。
5.方法:粗揉葉初投入時輕壓,隨葉之捲條而徐徐加重壓。揉至中途,則減去其壓力,幼嫩之原葉輕壓,較粗之原葉重壓,時間十分鐘內外,揉葉至莖葉內部之水分外浮即可。取出解塊後,移置再乾之。

(六)再乾:
1.目的:經揉捻後之葉,茶汁外浮,使乾燥之。同時莖葉內部之水分亦 得以發散,條索緊締。
2.使用機械:再乾機。
3.方法:
(a)再乾機回轉速度每分鐘30-35回。
(b)投入數量:視機型之大小而異,普通高林式再乾機,投入數量15公斤。
(c)溫度:50C。
(d)時間及適度:時間15分鐘,程度以握葉手掌中,鬆手時葉條有彈力,葉色呈黑綠色,重量減少率69%(對原葉)為適度。惟須注意防止表乾之現象。
(e)取出後散去葉表溫熱,即行精揉之。

(七)精揉:
1.目的:于短時間予以適度乾燥,使形狀整齊緊直。
2.精揉方法:
(a)投入量:視機型之大小,揉把旋博運動之遲速,葉質之粗嫩,以及再乾之程度,而決定其數量,一般情形,大型機為再乾茶三公斤左右,小型二公斤。
(b)揉把速度:大揉把每分鐘35往復,小揉把每分鐘40往復為標準。如往復速度快,工作時間可以縮短,惟形狀易損傷。
(c)溫度:揉葉受熱溫度以40-50C範圍內為標準,再乾葉若乾燥逾限,精揉時再用高溫處理,則對茶品質必有不良影響。
(d)加壓:葉初入機內,即可加輕磅壓錘,漸次交替加較重壓力錘,以促進形狀之緊直整齊,過度加重錘,易生碎片,形狀扁平,不合標準,過輕則條索輕鬆,香氣低,味淡。
(e)時問及程度:精揉作業時間,視再乾葉水分含有量之多寡而增減之,通常以30分鐘內外為標準,精揉時間過長,嫩芽易粉碎,條索變扁,色香均低下。精揉程度,粗葉條捲直如針形,有九成乾即可。
(f)精揉機之處理:葉入機前,應先生火炭爐,俾揉捻盤已有溫熱,精葉徐徐投入,取出時須先退火,然後取茶送置乾燥之。

(八)複火:
1.目的:蒸發葉中賸餘水分,促進形狀緊締,香味增高,便于貯藏。
2.使用機械:乙種乾燥機或抽出式棚乾機。
3.方法:
(a)作業處理:將揉捻完成之葉,攤置乾燥室中供乾之。
(b)時間:30分鐘。
(c)溫度:60C。
(d)適度:迄完全乾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