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製/評鑑

龍井

龍井原為浙江杭州西湖近旁之一小地方,杭州為中國天堂,西湖為天下勝地,龍井茶生長於山川明媚之西子湖旁,因此相得益彰,名聞遐邇,凡曾遊過西湖者,當不忘『虎跑水龍井茶』之別趣也。(虎跑水沖入茶杯中可膨出杯緣甚高,是其特色)。龍井茶之成品,實具有特殊之風格,形狀扁平,極似相思樹葉,色澤翠綠而鮮美,其採摘之細嫩與做工之精細周密,實為各茶之冠,泡飲籠井,但見芬芽直立,水色清冽,而幽香四溢,尤足怡人心魄,考此茶品質之所以特別優異,自與優美之天然環境有密切之關係。西湖既為一風光綺麗之名勝區,同時亦一氣候溫和環境優潔之所在,觀其繁草奇花,終年挺秀,既知其土壤肥沃,得天獨厚矣。茶樹生長于此種絕妙之環境中,自然發榮滋長,與眾不同。加以西湖蓄水盈他,久晴不涸,水蒸汽瀰漫周圍,每晨必有雲霧濛濛,茶樹得潮濕空氣之潤養神韻尤緻,龍井茶樹生長于獅子峰上,更受天然之精露孕育,成茶品質,自然超凡脫俗,不同凡響也。

龍井茶因採摘時間之遲早,品質亦隨之而稍有不同,故有頭春茶,二春茶、三春茶及四春茶之分,頭春茶採製時期在清明節之前,採其新抽之嫩芽製成,俗稱為明前。二春茶在谷雨節前,採一芽一葉之茶製成,俗稱雨前,或稱『旗槍』。三春茶採製約在立夏節前後,採其一芽二葉之茶製成,因芽形似雀鳥之舌,故又名『雀舌』。四春茶之採製時期己為夏季,約在三春茶採後之一個月內採製成,茶名為『硬片』,為龍井茶中品質最次者。

---

採製

1. 採摘:採滴龍井茶務須細心嫩採,選取茶枝上之鮮嫩芽葉,以大拇指與食指柑緊,折斷採下,投入竹籃。最忌用指甲刻摘,以免斷部水份搾出,內部組織受損而醱酵,損及色味。且忌握手中,以免受熱萎凋,此兩點必須特別注意。

2. 製造:製造龍井之方法純用手工,非其他工具可代替,普通分為初炒與複炒兩個步驟,有所謂『透』『挺』『捏』『蕩』『搨』等手續,前二步手續即為初炒,後三步手續乃為複炒,其法如下:

A. 炒菁:茶菁採回後,薄攤于匾中,即須儘速炒製,以免久置而萎凋劣變。炒製前因茶片大小不均,須用元號篩,篩分其等級,(但明前芽極細嫩,則不必分篩)。入鍋前,先用松毛柴燒熱鐵鍋,鍋溫愈高愈好,蓋殺菁時溫度愈高,則成茶之香氣愈佳也。普通須燒至鍋底微紅為度,約在攝氏一百度至一百四十度以上,視炒製者之技術而定,技術高著,溫度可酌提高,技術差者,溫度太高,則手易起泡,茶極易焦變,因茶葉甚嫩故也。(茶投入鍋中,須拍拍作響,溫度方為適度)鍋面須先磨擦光滑,並擦以烏臼油少許,使更潤滑(烏臼油可用普通所用之白臘代之)。然後將茶菁投入鍋中,每鍋約十兩左右,投入量視炒製者之技術而定,投術差者每鍋半斤足矣,技術憂者,則可在一斤以上,切勿貪多,否則手術不易靈活運用,茶葉亦易焦變。龍井炒製時,一手扶住鍋邊,一手將茶葉榻起,抖散均勻,使水份蒸發,是謂『逶』,即相當于綠茶之殺菁,透之殺菁工作業己完成,可取出急劇扇冷,以增香氣,次為挺榻,此時火力宜即逐漸降低,約l30C-9C然後將手掌伸直,緊貼鍋面,將茶葉作單方向之挺壓,此項工作名為『挺』,具有打胚與揉捻之雙重作用,茶葉之呈扁直狀態,即于此時形成,故此項操作極為重要,挺時如用右掌,則先將茶葉由右前方壓向左後方,然後將茶葉翻轉向反對方向揮去,此項壓之作用,為使茶葉壓成扁平,揮之作用,為使茶葉挺直,操作時切忌將茶旋轉,否則茶易彎曲,壓時亦不可使茶轉動,否則茶易成條,即不能達到扁平之目的。揮挺時須酌用力,否則茶不易挺直,壓時壓力須由小而大,不可驟用大力,否則茶汁易于流出,粘附鍋面,而極易使茶焦變,即不焦變,茶色亦易變黑,失去龍井特有之美觀翠綠色澤,是應特別注意者。以上透之工作,約五分鐘至八九分鐘完成。(溫度低則須十二分鐘,但溫度太低,成茶香味不佳),挺之工作,約二十五分鐐至半小時完成,挺之工作,計可分為三步驟,第一步驟曰抖塊,即將茶葉來同反轉,不宜用力,經1-2分鐘後,茶葉漸結成扁平,須行抖鬆,約經三四次之抖鬆,乃可漸加輕壓力,一搨一挺,是謂揉胚,約經十餘分鐘,壓力可再漸漸加重,用掌心抵住茶葉,使與鍋底緊貼,然後使茶與鍋摩擦,並予翻轉,且不時加塗油臘,使鍋潤滑,是謂裹條,約經十餘分鐘,裹條乃告完成,經透挺後,茶葉已有八成左右乾燥,即可起鍋,置匾中攤涼,初炒即告完成。

B. 揮鍋(初乾):復炒又名揮鍋,將初炒完成之兩鍋併為一鍋,此時火力宜小,約70-80C,酌用少許油臘揩鍋,投入茶葉,依舊用手透挺,並徐徐用手捏之,自鍋底將茶榻起,一榻一鬆,至茶葉將達乾燥時,再向鍋之四週蕩轉榻起,並向鍋壁緊擦數下,使茶葉更為扁平光滑,約二三十分鐘,茶葉表面已發出灰白色,捻之即碎,是為乾燥業已適度之明証,即可起鍋。揮鍋時,壓力須由大而小,因此時茶已相當乾燥,壓力太大,每易粉碎。

C. 烘焙:揮鍋後如仍含水10%,則可移置焙籠上用文火烘焙之,成茶品質較佳,至含水量僅3%,完全乾燥為止。

3.貯藏:龍井製成後,須貯入『灰缸』中,即在陶瓷缸或鉛筒亞鉛筒之下層,放入生石灰或氯化鈣等乾燥劑,(每百斤約需乾燥劑3-5斤)使茶葉未乾之殘餘水份與油質,全為乾燥劑所吸收,同時使茶毛自然脫下,顯出翠綠之顏色,原有之清臭,亦可隨之消失,放出雋永之清香。製龍井時,鍋底須不時擦以鳥臼油或白臘,其作用如下:(1)調色,(2)潤滑,(3)便于整形,(4)促進速乾。但太多則有下列諸害:(1)茶湯有油味,(2)茶色變黑。
總之,龍井之特色為形狀扁平而直,色澤翠綠,故吾人炒製時應注意下列數點,方可達到目的:
1.採摘須早採嫩摘,以一芽至一芽三葉為度,勿傷葉芽。
2.即採即製,勿使發熱萎凋或醱酵。
3.燃抖須用易于控制火力之物。
4.炒製時,勿使茶葉旋轉重疊,否則茶易彎曲或成條,而不能製成扁直之形狀。
5.火力宜高,否則香氣不高。
6.初炒挺榻時,壓力宜由小而大,以免茶汁外溢;揮鍋時壓力宜由大而小,于茶將乾時,壓力太大,則茶易粉碎。
7.揮鍋加油不可過多,否則茶易變黑。

---

品質之鑑評方法

1.形狀:以扁平細長而直,條索細緊而整齊,芽尖不彎曲者為上品。
2.色澤:以翠綠鮮艷,富含白毫為上品。
3.水色:以清澄而帶碧綠色者為上,如帶紅色或黃色或起泡者均劣。
4.香氣:清純而有快感者為上,如有青臭味或焦變者均劣。
5.破味:甘而回甜,清而醇,不苦不澀者為上。
6.葉底:鮮青綠色者為佳,如有起泡,破碎,焦變,醱酵者均劣。

龍井製妥後,如粉未過多,則用篩篩去之,如發現有朴梗片等夾雜物,則應隨時揀剔之,龍井茶因甚細嫩,且數量甚少,故一般言之,很少精製,但集為商品時,為求其品質之平均一致起見,須略用手工精製之。龍井本為素茶,但平徽幫商人,亦有運閩省薰花者,名曰花龍井,聲價頗高,但為量甚少耳。龍井薰花時,對于花之選擇及薰製技術,均應特別研究,否則弄巧成拙,殊為不值。龍井原產地為西湖獅子山,故店家均標以『獅峰龍井』之名。唯獅峰產茶甚少,浙西杭縣武義等地,均有產製,全國各地及臺灣,日本均有倣製。蓋龍井為內銷綠茶之上品,風行全國,尤為士大夫階級所酷嗜也。龍井之炒鍋有平鍋與斜鍋二種,而以平鍋為佳,其直徑約1.4-1.6尺,普通均分初製與揮鍋二步驟如上所述者,然亦有初炒與揮鍋併為一次者,所有透挺捏蕩榻等操作,均于一鍋內完成。龍井炒製純用手工,然如大量產製,則用製大方之扁平機,未始不可用以代替揉捻之操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