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香辛料


香辛料的使用, 可能在進入有文字的歷史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最早接觸香辛料的應該始於中國的神農氏, 之後為埃及人, 他們將死去的貴族遺體製作成木乃伊, 就需要使用許多香辛料, 早期使用茴香籽、香薄荷及馬芹子 (cumin), 後來又加入由東方輸入的肉桂及丁香. 而在舊約聖經的創世紀 (Genesis, 1729 BC) 中記載著香辛料的交易, 當時的交易主要是靠阿拉伯商人, 他們往來於印度、馬來半島、波斯灣地區及地中海地區, 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駱駝及帆船, 由於路途遙遠, 來往一趟有時要四、五年的時間, 直到西元前600年, 阿拉伯人仍是掌握著這些高價值商品的交易.
西元一到四世紀, 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可能是最早將香辛料的使用提升到藝術層級的人, 根據當時一位美食家Apicius所著之書De Re Conquinaria ( On Cookery ) 記載, 90%以上的食譜所用的香辛料是由東方輸入, 其中最重要的是胡椒, 幾乎所有的甜食及鹹食都要使用它, 其他由東方輸入的香辛料包括薑、肉桂、荳蔻、丁香等, 至於產自歐洲當地的香辛料, 如芫荽、馬芹子、俄力岡、月桂、茴香籽、薄荷、葛縷子等, 也被廣泛的使用. 據估計, 經由羅馬帝國引進或使用的香辛料總數高達400多種, 而烹飪的技巧即使與今日的技巧相比也不徨多讓. 然而羅東帝國滅亡之後, 歐洲進入文化黑暗的中古時代, 使用香辛料的經驗也消失殆盡, 直到11-13世紀, 十字軍東征時, 歐洲人才部分恢復起對香辛料的熱衷.
而在中國方面, 香辛料的貿易也早在漢朝 (一世紀) 時, 伴隨著 "絲綢之路" 這條中國與中亞的貿易之路展開, 雖然貿易量不高, 但確實也引進了一些西方的香辛料, 如芫荽及洋蔥. 到了八世紀的唐朝, 中國對海外的貿易開始頻繁, 有許多阿拉伯商人因為貿易的需要而進入中國, 廣州與泉州是當時的對外貿易港口, 但貿易的項目中, 輸入中國的香辛料並非其中的重點, 而阿拉伯商人在東方的根據地, 是在現今的馬來半島. 整體而言, 對外貿易在中國歷代都不是重點工作, 而香辛料因為多產自中國本地, 少數需要進口的香辛料如胡椒、丁香等, 需求量也很少, 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佔的比重不高, 因此, 香辛料的貿易在中國並沒有發生像在西方世界中的衝擊.
在西方世界中, 香辛料一直是價格高昂的貿易品, 也由阿拉伯商人掌控近千年的香辛料貿易, 而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之後, 接觸到了新的風俗, 包括香辛料, 與香辛料貿易所帶來的財富, 也興起了想要在這鉅大的利益中分一杯羹的念頭, 於是掀起一股尋找前往東方的新路線熱潮, 進而演變成地理大發現, 海上霸權的競爭, 以及殖民主義等, 給西方世界帶來的衝擊巨大之外, 其後來所引發出的結果幾乎影響全世界的發展.
到了十八世紀以後, 一方面香辛料大量生產, 一方面香辛料的種植也不是局限於某些地方而已, 因此, 香辛料的價格每況愈下, 失去了豐厚的利潤, 當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也就一路下滑, 沒有如此耀眼了. 而近幾十年來, 工業的快速發展下, 香辛料的使用有很大的部分被化學合成的香料所替代, 香辛料的角色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 但是在這個越來越強調生活品質的社會中, 天然香辛料獨特誘人的自然風味, 相信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