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代嘉南平原的水利開發
水稻和甘蔗交錯阡陌是嘉南平原最常見到的景觀,這些分佈在平原上的作物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不單單只是作物的排序或植物的生態而已,其真正生命力的表現在於深層所透露出的人與自然互動訊息。而自然因子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河流、動植物等,而人的因子則包括農耕技術、農業政策、市場供需等。自然環境雖會影響人文發展的程度,但人文發展卻往往會克服自然環境創造出新的自然空間。本章主要探討嘉南平原的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繼而探討早期為農業生產如何運用自然環境,特別是水利開發方面,以了解清代嘉南平原的農業發展。
第一節
嘉南平原的自然環境
就嘉南平原的歷史發展而言,農業一直是嘉南平原唯一且最重要的經濟活動,至今雖然已有若干改變,但農業猶是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農業為何會是嘉南平原最重要的產業?是否意謂著嘉南平原的自然環境適合農業發展?抑或是本區的自然環境有其侷限,農業發展是靠人定勝天而來的?本節擬從嘉南平原的範圍及行政區沿革、農業環境、看天田的農業型態和局限等三方面來探討本區的農業環境條件和水利開發間的關係。
一、範圍及行政區沿革
嘉南平原的範圍界定,西起西部海濱,約東經120度,東止於阿里山山脈山麓及高屏溪西岸,約東經120度35分,南北範圍因功能的需要而有不同的界定,本計畫所界定的嘉南平原是以嘉南大圳最初的灌溉區域為範圍,即北以濁水溪為界,南止二仁溪,範圍東西寬約71公里,南北長約110公里,全區面積約4,884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14%。
歷史上嘉南平原所包含的行政區範圍和演變情形如表2-1,就嘉南平原的行政區演變來看,其實在1920年的5州2廳時期,其範圍已大致確定,即臺南州所轄的行政區範圍,行政區劃是1市10郡16街50庄,見表2-2,此一行政區劃至戰後只有名稱上的改變,實際轄區至1975年以前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由於嘉南大圳的水利組織因時期不同,灌溉區範圍亦有所調整,在1975年以前包含雲林、嘉義、臺南縣、市等四縣市,但由於前一年9月26日臺灣省政府頒佈「加速農村建設時期健全農田水利實施要點」,規定將嘉南農田水利會所屬雲林灌溉區劃出合併於斗六、竹山二水利會,使本區的灌溉範圍減少雲林縣地區,但雲林灌溉區雖然從嘉南水利會劃出,但還是屬嘉南大圳濁幹線系統,故本計畫研究範圍的界定仍舊是雲、嘉、南五縣市的區域範圍,但水利會組織主要是以今嘉南農田水利會的業務區域為主,輔以雲林農田水利會的範圍。
表2-1
嘉南平原行政區域及範圍演變表
時
期 |
劃分年代(西元) |
全
域
區
劃
|
行
政
區
域
及
疆
域
範
圍 |
明鄭一府二縣 |
1661年 |
東都承天府 |
天興縣(部份) |
明鄭一府二州 |
1664年 |
東寧承天府 |
天興州(部份) |
清一府三縣 |
1684年 |
福建省臺灣府 |
臺灣縣、諸羅縣(部份) |
清一府四縣二廳 |
1723年 |
福建省臺灣府 |
臺灣縣、諸羅縣(部份) |
清一府四縣三廳 |
1812年 |
福建省臺灣府 |
臺灣縣、嘉義縣 |
清二府八縣四廳 |
1875年 |
福建省臺灣府 |
臺灣縣、嘉義縣 |
清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
1887年 |
臺南府、臺灣府 |
安平縣、嘉義縣、臺灣府雲林縣 |
日治三縣一廳 |
1895年 |
臺南縣、臺灣縣 |
臺南縣直轄地、臺灣縣嘉義支廳 |
日治一縣二民政支部一廳 |
1895年 |
臺南民政支部臺灣民政支部 |
臺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臺灣民政支部嘉義及雲林出張所 |
日治三縣一廳 |
1896年 |
臺南縣、臺中縣 |
臺南縣直轄地及嘉義支廳、臺中縣雲林支廳 |
日治六縣三廳 |
1897年 |
臺南縣、嘉義縣 |
蕭壟、斗六、臺南等18個辨務署(林圮埔及蕃薯寮辨務署除外) |
日治三縣三廳 |
1898年 |
臺南縣、臺中縣 |
臺南、大穆降、麻豆、店仔口、嘉義、打貓、鹽水港及樸仔腳等8個辨務署及臺中縣的斗六、北港2辨務署 |
日治二十廳 |
1901年 |
臺南廳等 |
臺南廳、鹽水港廳、嘉義廳及斗六廳 |
日治十二廳 |
1909年 |
臺南廳、嘉義廳 |
臺南廳、嘉義廳 |
日治五州二廳 |
1920年 |
臺南州 |
臺南及嘉義市、新豐、新化、曾文、北門、新營、嘉義、斗六、虎尾、北港及東石等10郡 |
日治五州三廳 |
1926年 |
臺南州 |
臺南及嘉義市、新豐、新化、曾文、北門、新營、嘉義、斗六、虎尾、北港及東石等10郡 |
戰後八縣九省轄市 |
1945年 |
臺南縣等 |
臺南縣、臺南市、嘉義市 |
戰後十六縣五市 |
1950年 |
臺南縣等 |
臺南縣、臺南市、嘉義縣、雲林縣 |
戰後廿一縣市 |
1982年 |
臺南縣等 |
臺南縣、臺南市、嘉義縣、嘉義市、雲林縣 |
資料來源:
1.王世慶纂修,《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第一冊,頁21-95。
2.盧嘉興,〈臺南縣疆域篇〉,收錄於盧嘉興等撰,《輿地纂要》(新營:臺南縣政府民政局,1981),頁1-26。
表2-2
日治時期臺南州轄區範圍表(1920-1945)
州
廳 |
2市 |
10郡 |
16街 |
50庄 |
臺南州 |
臺南
嘉義 |
新豐、新化、曾文、北門、新營、嘉義、斗六、虎尾、北港、東石 |
新化、善化、麻豆、佳里、新營、鹽水、白河、大林、斗六、斗南、虎尾、西螺、土庫、北港、朴子、嘉義 |
仁德、歸仁、關廟、龍崎、永寧、安順、新市、安定、山上、玉井、楠西、南化、左鎮、下營、六甲、官田、大內、西港、七股、將軍、北門、學甲、柳營、後壁、番社、水上、民雄、新港、溪口、小梅、竹崎、番路、中埔、大埔、古坑、大埤、莿桐、二崙、崙背、海口、元長、四湖、口湖、水林、六腳、東石、布袋、鹿草、太保、義竹 |
資料來源:
王世慶纂修,《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第一冊,頁69-70。
二、自然環境
關於嘉南平原的自然環境,地理學者陳正祥有如下的描述:「嘉南平原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在平原範圍內海拔高度皆低於100公尺,地勢平坦。平原之上,有大肚溪、濁水溪……。嘉南平原的面積約為4,550方公里,佔全島總面積12%,其中耕地約達3,250方公里,佔土地面積70%,而佔全島耕地總面積40%……。故嘉南平原實為全島農業最盛人口最密之區,亦即臺灣精華之所在。」此段描述讓多數人認為本區的土地資源相當肥沃,非常適合農業發展。但事實上,本區的自然環境是有很多局限的;如「在氣候方面,西南部平原冬半年因有長期乾旱,如無人工灌溉,水稻第一期作的栽培乃不可能。」除此之外,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因素相當的多,如地形、土壤、季風與雨期、雨量、溫度、颱風及其災害、濕度、雲量、日照與蒸發、農耕方式、農時與輪作制、集約度與作物類等。而與水利開發及農業發展最密切的農業環境有地形、土壤、氣候、水文、地下水及水旱災等,特別是近百年來受到自然環境變遷的影響,嘉南平原在雨量、溫度、水文方面都產生不少改變,對水利及農業影響甚鉅,茲就這些農業條件分別探討。
(一)地形及土壤
1.地形
本區域的地勢地理學者多稱之為「嘉南隆起海岸平原」,區域內東側較高,從濁水溪到曾文溪北岸依序為斗六丘陵、嘉義丘陵和新化丘陵,另臺南市附近有10至20公尺高的臺地,除此之外,平原面頗為平坦,斗六、嘉義等地地面坡度約八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臺南附近約二百五十分之一至三百五十分之一。
平原面除有少數新成河與延長河切割成較淺之河溝外,地面尚稱完整,而濁水溪、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等河流所挾運之大量泥沙,繼續淤積於溪口與其兩側之海岸地帶,因而平原面繼續向四方擴張伸展。
平原地形利於人類活動,特別是農業耕作,故本區域的面積雖只有佔全島面積的14%,但耕地面積卻佔全島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亦即本區域土地面積的70%,為全島農業最盛的地區。
2.地質及土壤
本區的地質可概分為西部平原區和東部丘陵山地區兩部分,西部平原區,雖屬全新世或現代沖積層,主要為東緣丘陵及山嶺之沖積物質所組成,但因受阿里山山脈泥岩系岩層風化物堆積的影響,地層透水性不好,地下水資源少。東部丘陵山地區的範圍包括曾文水庫、白河水庫和珊瑚潭,地層由東向西漸變年輕,依序為中新世地層、上新世地層、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層、更新世地層,地質分布是以透水性甚差的泥岩、頁岩、細砂為主,故本區適合蓄水池的興建。
土壤為農業之基礎,其性能對於土地利用影響甚大。本區域由於穿流之大小河流甚多,有來自中央山區者,有發源於低山丘陵者,也有源自平原之山麓邊緣者,其母質來源與沈積方式的變化是既多且複雜,土壤性質亦有差異,茲將本區的土壤分布細分成今嘉南農田水利會各灌溉區和雲林縣兩部分來加以說明。嘉南農田水利會各管理區範圍的土壤分布情形為:
1.臺南區:本區土壤大部分屬於砂頁岩沖積土,土壤各層砂質成份比例高,其表層土壤屬砂土或砂質壤土。
2.新化區:除善化鎮西南方有粘土區外,其餘地區仍屬於砂、頁岩新沖積土。而靠近河床地區,土壤中砂粒含量更多。此外本區南部且是壤土成份較高。
3.佳里區:本區西半部為海埔新生地,耕地部份幾乎全是砂、頁岩新沖積土。
4.麻豆區:粘土成份越往內陸比例越高,其土壤在屬性上為壤土或粘土。
5.新營區:東半部屬粘土區,西部和八掌溪南岸則屬於砂土區,而在南部急水溪與龜子港大排水夾集處則亦是砂土成份較高。
6.白河區:大部分是粘土。
7.嘉義區:南部有較大之粘土區,除此之外大部分為砂頁岩新沖積土。靠近溪谷區域為砂頁岩新沖積土及老沖積土參半,其餘大部分為砂頁岩崩積土。而北港溪南岸溪底寮附近、嘉義市南側八掌溪北岸及嘉義市南方水上附近砂土成份較高,本區的表層土大部分為壤土,而砂質沖積土則分佈於溪流沿岸。
8.朴子區:本區土壤特性與八掌溪上游地區土壤恃性相似,均是砂頁岩沖積土。而北港溪南岸六腳、竹子腳與麻庴寮附近和北港溪與朴子溪之間的下輯子附近砂土成份較高,而北港溪南岸之土壤之屬性介於壤土與砂質壤土之間。
另外,平原北部的雲林地區土壤分布,可分三個區域來說明:一是靠近山區之古坑、斗六及林內地區,土壤係微酸性,屬洪積層,土色呈紅色化土,土層深厚十數公尺不等,底土多屬礫石層,植物養分較差,近平原地區有沖積土。另平原地帶的斗南、西螺、北港等地區,土壤多為微酸性至微鹹性之沖積土,為河川之近代沖積,其母岩屬第三紀之砂岩,土壤極為肥沃。沿海臺西、四湖等地區的土壤,係鹹性沖積土,母岩為粘板片岩及砂岩,由於是鹹性土質,土壤須改良後方才能發揮生產力。
嘉南平原除中央地帶是沖積土的分布外,兩側的土壤均需土地改良才能利用。西側靠海地區大多為鹽漬土,所佔面積甚廣,俗稱鹽分地。鹽分地帶係指耕地以外的原野、養魚池、旱地等,在嘉南大圳興築以前,鹽分地的面積約23,000甲,而鹽分地若不經人工洗滷改良,是不宜作物生長。接近海濱之地,如所含鹽分達到千分之五,普通作物即不能栽培。本區濱海地帶之所以特別荒涼,主要原因就是土中所含鹽分太多以及冬季季風強勁,作物無法生長,只能闢為魚塭。
平原東側為擬磐層土,俗稱看天田,係指只能利用雨季之雨水生產一穫稻米之田地,主要分布在嘉南平原的糖業中心地帶,平原中西側,看天田在嘉南大圳興建以前的面積大約有3萬甲。看天田的土壤組織緊密,在地表以下15-20公分,有一凝固的堅磐,阻礙地下水上升,雨水亦不易下滲,水份的循環極為惡劣,因此可耕部分僅限於表土,耕作時以及作物生長時所需的水,皆賴天雨。但當雨水過多時,若非大量流失,便停滯成瀦,為害農作物滋長,缺水時則表土即現龜裂,使農作物根部暴露,甚或斷裂,不久即行枯死。而鹽分地的改良及看天田的利用,灌溉排水是最重要的方法,由於嘉南平原土壤的特性,有無適當水源在本區農業上因此特別重要。
(二)氣候
臺灣地區所屬緯度既低,同時又受洋流暖流沖擊,因而氣候溫暖,四季之中夏季特別長,冬季則不顯著,嘉南平原橫斷北回歸線,地跨熱帶及亞熱帶,此一現象特別明顯,夏季長達225天。
氣候高溫作物生長季甚長,作物栽培少受季節限制,而種類的選擇亦較自由。本區歷年的平均氣溫嘉義為22.7℃,臺南為23.6℃,每月月均溫如表2-3,最低溫為1月的16℃,最高溫為7月的28.4℃。
本區域的蒸發量因地形、季節的不同而有區域性的差異,一般而言,沿海地區的蒸發量較大,平地次之,山區最小,嘉義約1,636公厘,臺南約1,536公厘,全區平均年蒸發量均超過1,500公厘。如以月蒸發量變化來看,以1月最低,7月最高,見表2-4,冬季之月平均蒸發量均大於降雨量,故為乾旱季節。
表2-3 嘉義、臺南氣象站之歷月平均氣溫(1896-1996年,單位:℃)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均 |
嘉義 |
16.0 |
16.8 |
19.1 |
22.6 |
25.6 |
27.5 |
28.4 |
27.8 |
26.7 |
24.1 |
20.7 |
17.2 |
22.7 |
臺南 |
17.0 |
17.5 |
20.4 |
23.8 |
26.7 |
27.8 |
28.4 |
28.0 |
27.5 |
25.2 |
22.0 |
18.7 |
23.6 |
資料來源: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編者自印,1946),頁12。
2.中央氣象局歷年氣象資料年報。
表2-4 嘉義、臺南氣象站之歷月蒸發量(1896-1996年,單位:公厘)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均 |
嘉義 |
97 |
93 |
117 |
136 |
157 |
173 |
196 |
169 |
148 |
136 |
113 |
103 |
1637 |
臺南 |
90 |
95 |
129 |
146 |
163 |
146 |
157 |
144 |
143 |
135 |
103 |
86 |
1536 |
資料來源: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編者自印,1946),頁34。
2.中央氣象局歷年氣象資料年報。
氣溫偏高,蒸發量大,雨量在本區的重要性亦相對增加,但本區的雨期從5月第三候起至9月第四候止,長度只有131天,為臺灣本島所最短者;雨期結束之後,雨水繼續減少,形成所謂旱期,本區的旱期從10月第二候至3月第五候止,長達170天,在本島僅次於恆春地區,可見本區是比較缺水的。
雨期短旱期長,在農業利用上本屬不利,如再觀察降雨強度,即可得知雨量在農業上的實際效用,降雨強度過大,則不僅徒然增加流失,且助長土壤之沖蝕。本區的降雨強度最大月與最小月差異甚大,7月份降雨強度為25公厘,1月份僅3.8公厘,夏季與冬季的降雨量相差懸殊。
從雨期旱期的起始終止時間及降雨強度來看,得知本區域很明顯的是冬乾夏雨的降雨型態,冬期的雨水極少,大部分不及全年雨量的20%,有時更少於10%,甚至有連續三個月無雨的記錄。根據陳正祥的研究,1905〜1945年間,臺灣曾發生小旱880次,大旱68次,平均每年有小旱21.5次,大旱1.7次,而大旱的發生地點幾乎都在本區,特別是沿海地區,而時間則集中在冬期,即10月至翌年3月。從表2-5中得知嘉義及臺南兩氣象象站所記錄的每月雨量分布,嘉義在冬期時,雨量只佔全年的9.2%,而臺南更少,在冬期時雨量只佔全年的8.9%。雨量分配極端不平均,見圖2-1,意謂本區的氣候水平衡有失調的情形,6月至8月有雨量過剩現象,其餘月份則是雨量不足。
表2-5 嘉南平原歷月平均雨量紀錄(1896-1981年,單位:公厘)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年均 |
嘉義 |
33 |
29 |
47 |
72 |
188 |
426 |
317 |
444 |
191 |
25 |
10 |
22 |
1804 |
比率 |
1.8 |
1.6 |
2.6 |
4.0 |
10.4 |
23.6 |
17.6 |
24.6 |
10.6 |
1.4 |
0.6 |
1.2 |
100.0 |
臺南 |
18 |
29 |
42 |
67 |
175 |
388 |
397 |
411 |
165 |
35 |
18 |
16 |
1761 |
比率 |
1.0 |
1.6 |
2.4 |
3.8 |
9.9 |
22.0 |
22.5 |
23.3 |
9.4 |
2.0 |
1.0 |
0.9 |
100.0 |
資料來源: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編者自印,1946),頁26。
2.中央氣象局歷年氣象資料年報。
3.須洪熙,《水文與工程》(臺北:中國工程師學會,1984),頁21。
綜合本區前述的各項氣候因素,誠如陳正祥的氣候區域所區分,本區屬於西南區氣候區域,即位於臺灣西南,包括臺灣西南部所有平原及東側之丘陵地帶,地形大都平坦,為本島農業最盛之區,所產的稻米與甘蔗產量皆佔全島的三分之二以上。氣候特徵有:(1)雨量較少,年平均雨量在1,500公厘左右,自山邊向沿海遞減;(2)雨水分配不平均,集中於夏期之現象極為顯著,夏期之雨量佔全年雨量80%以上,近年來已佔90%以上;(3)冬期乾燥,旱災頻率甚高,故灌溉在農業上極為重要。如依柯本氏氣候分區來說,本區屬於溫帶冬乾氣候(Cwa),特性為夏季濕潤,冬季乾燥,只有6、7、8三個月有過剩水量,此現象對水資源的利用造成不利影響。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陳國彥認為本區為全臺灣最乾燥的地方,這種氣候條件無法充分提供農作物所需的有效水資源,非得由有效水利控制,無法從事良好之農業生產。
(三)水文
本區的河系流路形態共分兩類,第一類為發源於東部山地,在山地中由許多支流匯集成廣大區域之水,擁有豐富的水量,流出嘉南平原後,朝西入海。此類河流包括濁水溪及分支、北港溪、朴子溪、牛稠溪、八掌溪和曾文溪,此等河流,因落差大,集水面積廣大,於雨季或豪雨時,一時放出大量之水,湍急浩蕩,流至平原,有時引起氾濫成災。第二類河流,流域幾限於平原中,落差較小,流路迂迴曲折,呈顯著之曲流,多數已由自由曲流進入數公尺深之掘鑿曲流,而其基本支流的分別亦頗不易。此類河流因其流路限於平原上,坡度極緩,河流因降雨所引起之流量變化較小,殆無洪水氾濫,因此這種河流的流域面積特別狹小,此類河流如橋頭子港埤、蕃子橋埤等。
嘉南平原的河川水文特性如表2-6,從表中可以歸納出本區的水文有三個特點:一是河流短而湍急,本區河床平均比降以北港溪為最緩為1:159,八掌溪最陡峻為1:42,長度皆不長而比降陡峻,再加上集水區的水土保持未臻理想,導致集水區的滯流作用低,豐水期又多暴雨,時促而量多,洪水迅速匯入河流,隨著流入海中,無法有效利用水資源。依據經濟部的調查統計,嘉南平原的河川流量常年約80%以上逕流入海,無法作有效利用。二是河川的含沙率高,由於臺灣的河流大都發源於中央山脈地帶,地質概為粘板岩,質地脆弱,加以水土保持不良,山坡失去覆蓋,去土暴露,每經雨季連續下雨或暴雨,易於崩潰,形成土石流,加上河流沖刷力強,故河川挾砂量極多,本區的河川以二仁溪的含砂率最高為128,047(PPM),濁水溪為93,364(PPM),含砂率高容易使河床日高,一旦洪水暴發,衝壞堤岸,則沃土易變成砂礫荒地。三為最大最小水量差異懸殊,如北港溪紀錄最大洪水量為3,451(CMS),但最枯流量紀錄卻為0(CMS),嘉南平原的河川除濁水溪外,其餘河川紀錄最枯流量都曾經有0(CMS)的紀錄,
洪水期流量極大,枯水期又涓涓細流,此類河川除無舟楫之利外,對農業灌溉亦不易利用。
綜合本區諸水系的特色,可知雖有眾多河川,但各河川的水性不甚理想,可利用的程度甚差,如引八掌溪溪水的道將圳,其進水口的位置雖沒有取水困難的地形,但由於八掌溪下游河床之下降甚為激烈,以致取水日益困難;且取水的同時會流入大量的土砂,會淤積在取水口附近影響取水。本區引用河川水源的水利設施所面臨的問題都如同道將圳一樣,在早期水利技術無法克服水文環境的前提下,水利設施大多是小型的陂埤,而較少大型的貯水池或圳路,故大型水利工程的開發在本區的重要性及殷切性遠較其他地區為甚。
表2-6 嘉南平原主要河川水文特性
流域名稱 |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
長度
(公里) |
發源地標高
(公尺) |
主流平均比降
|
年平均降雨量(公厘) |
年逕流量
(百萬立方公尺) |
濁水溪 |
3,155.21 |
186.40 |
3,146 |
1:55 |
2,442.0 |
6,084.37 |
北港溪 |
645.21 |
81.66 |
516 |
1:159 |
1,899.6 |
1,065.30 |
朴子溪 |
426.60 |
75.67 |
1,421 |
1:53 |
1,928.2 |
546.40 |
八掌溪 |
474.74 |
80.86 |
1,940 |
1:42 |
2,336.2 |
757.37 |
急水溪 |
378.77 |
65.05 |
550 |
1:118 |
1,974.2 |
536.39 |
曾文溪 |
1,176.64 |
138.47 |
2,440 |
1:57 |
2,726.6 |
2,396.16 |
二仁溪 |
350.04 |
65.18 |
460 |
1:142 |
1,931.4 |
492.20 |
資料來源:
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河川》(臺北:編者自印,1966),頁255。
2.須洪熙,《水文與工程》(臺北:中國工程師學會,1984),頁19。
(四)地下水
地下水亦為重要水資源,可作為補充農田灌溉及公共供水之用,日人治臺後不久,便曾在嘉南平原試鑿深井,但收效不宏。本區的地下水資源以平原北端的濁水溪沖積扇為最豐富,含水層厚度山邊深達60公尺,平原區達6公尺,其他地區約300〜600公分,如此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對於本區缺水現象應有很大的助益,但由於本區的含水層深度平均達15公尺,在近年馬達抽水機使用普遍前,地下水的利用並不普遍。本區地下水的特性依據水資會的觀測統計,其地下水高水位期在於每年7月至10月,低水位期則是3月至6月,而地下水流依循水位坡降,由東緣高處山地向西北或西南流動,水位逐漸降低而出海,至嘉義沿海因養殖業超抽而水位急遽下降,甚至形成海水倒灌。
隨著抽水機器的進步,農民自行開發地下水資源,故原受於嘉南水利會的配水限制降低,是農民與水利會的關係日漸疏離的原因之一。
(五)水旱災
所謂的「水利事業」,是指利用人為方法控馭,或利用地面水或地下水,以防洪、禦潮、灌溉、排水、洗鹹、保土、蓄水、放淤、給水、築港、便利水運及發展水力。本區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水災、旱災頻仍,防洪與灌溉工程在本區甚為重要。
由於本區的河川頗多且降雨多集中在夏秋之際,一遇驟雨便難以宣洩,自易形成水災,從清代以來本區的水災就頻傳,根據曹永和的研究指出,清代嘉南平原的所遭遇的水災多達50次以上,佔全臺水災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個研究指出,本區在清代時所發生的水災達63次之多,尚不包含因颶風所引起的水患。日治時期本區的水災計有38次,因颱風而引起的水災有36次,異常降水1次,地震引起的水災1次,造成嘉南大圳潰堤而引起水災。《臺灣日日新報》在1930年12月10日曾有報導:
八日午後四時二分,初動三十三秒,共震十數次,約十五分鐘……嘉南大圳山頭貯水池在地震突起時,水面大起波動,一時怒濤聳上丈餘,嘉南大圳組合職員一時亦大失色,幸只前段之堰堤陷落,以外堤防不至於決潰。
嘉南大圳,為烏山頭水庫貯水池堰堤崩壞,應急對策,閉鎖餘水取入口,使水位約低下十尺,自九日起預定十日間,每日排水一尺,因是沿通水路幹線,麻豆郡下田園之蔬菜類、甘薯等,全部浸水,數十甲宛如魚塭,今後若再五、六日繼續排水,恐形勢重大變化,警察當局頗為憂慮云。
戰後至1990年的45年間,報紙所報導的水災有35次,其中有26次是因為颱風所造成,9次是異常降雨。而本區水災所引起的災害,以農業損失最為嚴重,其次為人員傷亡及漁業損失。
而本區的旱災頻率亦較其他地區為高,主要原因是由於雨量的分佈不均勻及溫度日漸升高,清代時本區發生大旱計有30次之多,幾乎佔整個清代旱災紀錄的63%。而日治時期,陳正祥認為本區是大旱最常出現的地區,特別在沿海地區。如從流域間的旱災發生頻仍來看,發生旱災的頻率更高,從濁水溪流域到鹽水溪流域,旱期日數平均多達207日,且二年內再發生乾旱的頻率平均為70次,相較於北部區域的淡水河流域,旱期日數為74日,二年內再發生乾旱的頻率只有36次,相差懸殊。
(六)農業環境與水利
綜觀嘉南平原的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有利的在地形及氣溫,本區的平原面積佔土地面積的70%,平原是最利於農業活動;而氣溫方面,介於16℃〜28℃,很適合各種作物生產,高溫的特性最適合稻米及甘蔗的栽植。但降雨量的不平均及水文條件不佳,使本區在農業生產時面臨灌溉用水不足及水旱災頻傳的問題,所以灌溉排水在本區是農業生產最須解決的課題,見表2-7。
表2-7 臺灣主要農業區域地理條件比較表
區
域 |
地
勢 |
氣
候 |
土
壤 |
水
源 |
其
他 |
蘭陽平原 |
平坦,土地規模大。 |
雨量均勻,冬天寒冷,濕度大,日照不足。 |
質地適中,肥力高,部分地區土壤排水不良。 |
充足。 |
沿海低凹地排水不良,雨季不能耕種,河床逐漸增高,河水溢流成災。 |
臺北盆地 |
平坦,土地規模不大。 |
冬季寒冷,雨量多,適合種植作物不多。 |
土壤性質良好,近山邊土壤性質較差,肥力低。 |
尚充足。 |
地勢低凹,易發生水災。 |
桃園臺地 |
地勢高,臺地平面平坦 |
較一般同地平地涼爽。 |
土壤黏重,強酸性,肥力較差,土層深厚。 |
水源尚充足。 |
臺壁陡陂易被中蝕,須注意水土保持。 |
彰化平原 |
平坦,土地規模大 |
氣候適中,適宜替植作物多,沿海季風大,冬季乾燥期較長。 |
土壤性質良好,肥力高,沿海砂性土肥力較差。 |
充足,灌溉設施完善。 |
部分低地土壤排水不良。 |
嘉南平原 |
平坦,土地規模大 |
接近熱帶氣候,雨量集中夏天,冬季乾燥期長,氣溫高,適合種植熱帶作物。 |
一般土壤含砂量較多,肥力較差,排水良好。看天田土壤黏重而堅硬,耕犁不便;鹽分地含鹽量高,不宜種植作物,必須改良。 |
水源不足,缺乏完善的灌溉設備, |
沿海砂土地區風蝕甚嚴重,必須設防風林;沿海低地部分,地下水位較高,需要排水改良。 |
屏東平原 |
平坦,土地規模大 |
熱帶氣候,雨量更集中,冬春季乾燥期長,氣溫高,適合種植熱帶作物。 |
土壤性質良好,肥力高,但沿海地區排水不良,部份土壤含石礫多。 |
地下水豐沛,灌溉設施完善。 |
沿海低地有海水倒灌現,境內河流多,河床地面積大。 |
花東縱谷 |
稍有起伏不平,土地分布零碎。 |
冬季氣溫較西部溫暖,雨量分布較均勻,北部秋冬季日照不足。 |
土壤淺薄,含砂量高,保肥與保水力差,肥力低。 |
充足但灌溉設施不完善。 |
境內河流甚,河床迅速增高,常發生河水溢流成災,交通不便。 |
資料來源:
1.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書局,1993),中冊,頁770-891。
2.蔡明華,《灌溉與排水》(臺北: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1989),頁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