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圖 (2009) 嘉南平原水利事業的變遷。台南縣政府出版。

回目錄    

第三章  嘉南大圳及曾文水庫的興建

第二節  戰後白河及曾文水庫的興建

  嘉南大圳為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但囿於本區水量的不足,導致灌溉區的近15萬公頃耕地無法經常供水,必須實施三年輪作制,其中又以烏山頭水庫灌溉區的7萬餘甲的耕地缺水更為嚴重。如何在有限的自然環境中取得更多的水資源以資利用,成為戰後本區首要克服的問題。戰後除了節流的措施外,更重要的是積極的開發水源,以改善三年輪作的局限,白河水庫、曾文水庫等新的水利設施陸續興建並支援本區的灌溉事業,三年輪作的耕作型態也因水源的改善而逐漸多元化。

文字方塊: 表3-5  曾文溪濁水溪流域雨量比較表(單位:公釐)
流域
年代
曾文溪
濁水溪
1932-36年
2001.68
2030.18
1937-41年
2482.56
2481.74
1942-46年
2072.82
2073.52
1947-51年
2315.18
2479.36
1952-56年
2186.78
2246.62
1957-61年
1898.24
1820.66
1962-66年
1462.46
1579.74
(曾文溪流域:台南縣官田鄉嘉南村69-1號,120'22"E,23'12"N)
(濁水溪流域:彰化縣二水鄉源泉村,120'38"E,23'48"N)
一、嘉南大圳的局限及節流措施

  嘉南大圳的水源主要來自於

曾文溪及濁水溪的溪水,另外再

以些許的降雨量補充,水源水量

不算充足,但在日治時期嘉南大圳三

年輪作制的配水下,勉強可以應

付所需。戰後,幾個因素導致嘉

南嘉南大圳的水量驟減,一是受到二

次大戰及自然災害的影響,水利

設施毀損而未能即時修復,無法

有效蓄水;[1]二是受到氣候變遷

的影響,本區的降雨量有逐漸減

少的趨勢,見表3-5,使得集水區的水源減少;[2]三是受戰後多數山林被砍伐導致冬春的水源水量激減及烏山頭水庫淤泥日增,[3]使得烏山頭水庫及濁水溪的水源進水量較戰前約減少三分之一,見表3-6[4]烏山頭水庫的有效蓄水量已減少約五分之一,[5]水量減少對於灌溉用水的分配較戰前困難。受到進水量減少的影響,戰後10年(1946-1955)平均每年輪作物的灌溉面積較戰前5年(1941-1945)平均每年的灌溉面積減少許多,其中水稻灌溉面積減少674公頃,甘蔗


灌溉面積減少7,493公頃,雜作灌溉面積減少1,102公頃。[6]

 

 

資料來源:

1.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臺灣地區雨量記錄》(三南部區域)(臺北:編者自印,1989),頁225

2.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臺灣地區雨量記錄》(二中部區域)(臺北:編者自印,1989),頁343

3-6 曾文溪年平均流量比較表(臺南縣楠西鄉照興村,120'29"E23'13"N

年代

1941-1943

1952-1954

1956-1958

1959-1961

1964-1966

1967-1969

1970-1972

平均流量

m3/秒

34.7

28.7

29.7

38.5

30.5

31

36.4

資料來源:

1.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編,《臺灣地區河川月流量記錄》(臺北: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民國805月),頁396-398

 

 

資料來源:


同表2-6

 

        為有效取得及運用水資源,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從節流及開源兩方面著手,[7]盼能有效運用嘉南大圳的水源水量,在節流方面,主要從水利設施工程的改善、推行精密的輪灌制度及加強盜水取締三方面同時進行。

  首先,關於戰後初期水利設施工程的改善方面,除修復戰時所受毀壞的209件工程外,[8]較重要的有烏山嶺隧道保固工程、林內濁幹線水路疏濬工程、[9]烏山頭及濁幹線兩系統之幹支分線水路內面工工程、各線排水路疏濬工程及防水堤防補強工程。[10]3-71950年至196010年間,嘉南大圳主要新建及修復工程要項,從表中可以發現四個特點:

3-7  1950年至1960年間嘉南大圳主要新建及修復工程

      

總工程費(元)

 

      

1950

渠道護面工程

林內進水口改善工程

渠道護面延展工程

   296,692

   774,232

    27,940

自籌、農復會貸款

自籌、農復會貸款

自籌、農復會貸款

馬公、小田支線、濁幹線

1951

渠道護面第二期延展工程

牛挑灣溪線排水路修復工程

   926,120

  1,054,000

自籌、農復會貸款

自籌、農復會貸款

北幹線、小田支線

1952

馬公厝線等二線排水工程

六腳線排水工程

  1,241,808

   366,964

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大洲、劉厝、馬公厝線

1953

大義崙灌溉改進工程

嘉南大圳排水工程

   368,425

  1,030,914

自籌、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安定、七股、尖山區

1954

渠道內面工第三次延展工程

 

舊虎尾溪排水改善工程

樹林頭灌溉改善工程

  2,104,836

 

 2,456,672

   272,833

自籌、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自籌、農復會貸款

北幹線、南幹支線、麻豆支線、馬公庴支線

1955

鹽水埤水庫水利工程

 

渠道內面工第四次延展工程

施庴寮排水改善水利工程

臺南輪流灌溉實驗研究區

山寮地方特殊水源併用灌溉區域防汐閘新設工程

德元埤水庫工程

  2,399,827

 

1,993,147

  1,189,806

   446,477

  1,542,970

 

  6,237,132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東石、北港、東勢寮、南幹支線

1956

渠道內面工第五次延展工程

六腳線排水路下游部份改建工程

許縣圳欄河壩修復工程

  2,411,907

  3,428,281

 

  1,340,846

自籌、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小田、南幹、麻豆、善化支線、北幹線

1957

嘉南灌溉系統颱風災害修復工程

渠道內面工第六次延展工程

六腳地方颱風災害修復工程

 

嘉南堤防颱風災害修復工程

道將圳欄河壩災害修復工程

 

渠道內面工第七次延展工程

 

大庄圳及道將圳輪流灌溉改善工程

  5,209,462

 

  1,549,920

  2,779,836

 

1,125,486

  5,873,180

 

4,087,336

 

 1,301,232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

 

 

馬公庴支線、新營支線

 

 

 

 

 

北幹線、濁幹線、南幹、八掌、查畝營、朴子支線

1958

林內第二進水口擴建及改善工程

有才寮排水路第一期修改工程

大甲地方灌溉改善工程

 

麻豆線排水路第一期改修工程

渠道內面工第八次延展工程

道將圳輪流灌溉第二年次改善工程

  3,817,179

 

  3,523,433

 

  1,374,677

 

  5,420,379

 

  1,495,411

   942,399

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

 

 

 

 

 

 

 

 

龍岩支線

1959

渠道內面工第九次延展工程

湖山排水路第一期改修工程

北港溪沿線後溝子灣內防水堤防加高培厚工程

  1,242,347

   889,524

   628,400

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自籌、水利局補助

麻豆、新港支線

1960

八七水災重建工程

 

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第一期工程

水井分線補助水源工程

 25,078,848

 

 15,087,821

 

  1,644,303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自籌、水利局補助

 

自籌、水利局補助、農復會貸款

 

資料來源:1.嘉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四十週年紀念工作述要》(臺南:編者自印,1960),頁27-31

2.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概要》(臺南:編者自印,1957),頁15-16

  一是工程內容主要是水利設施的修復及補強,如渠道內面工工程、[11]進水口的改善工程等,目的是為了節流及有效運用水源。

  二是本時期已有一些新建蓄水池工程,顯示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已體認到既有水源不足的問題,必須開發新水源,然此時期的水庫工程規模均不大,對紓解本區缺水的助益有限,如鹽水埤的設計蓄水量為755,800立方公尺,只有烏山頭水庫蓄水量的近5%而已,只能補充虎頭埤不足的灌溉用水,[12]對全區的水源挹注效益有限。

  三是本時期的工程經費來源除了水利委員會自籌及水利局補助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是農復會的貸款,[13]由於水利及灌溉事業是農復會重要的工作之一,[14]農復會認為「灌溉水圳之優良經營及保養為有效及經濟用水之先決條件。」[15]故遇有水圳損壞時,不但應立即修復,還要徹底修復,嘉南大圳是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很多受戰爭及自然災害破壞的設施,農復會都予以貸款重建。另外,還貸款給予補強水利設施的功能,特別是渠道內面工工程,[16]可有效防止水源流失,嘉南大圳渠道幹支分線全長1,410公里,內面工至1968年才全部鋪設完成。[17]農復會對嘉南大圳的工程貸款可以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度至1957年度,農復會貸款的經費佔嘉南大圳總工程費的86%;第二個時期為1958年度至1968年度,佔76%;第三個時期為1969年度至1978年度,佔93%,嘉南大圳所運用的工程款,絕大部份來自農復會的貸款。[18]

  四是人為改造自然環境的結果終究還是會受制於自然環境,[19]表中各項工程總經費中,以1960年度的八七水災重建工程的經費為最高,高達25百萬元,嘉南大圳是日治時期集國家力量興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工程本身除象徵日本國家意志的執著外,亦意含著人定勝天的道理,[20]但從完工以來,仍然無法克服自然力量的反撲,幾次的自然災害使嘉南大圳受到毀壞,其中又以1959年的八七水災最為嚴重,嘉南大圳各項水利設施遭受嚴重損失,嘉義區域內的各圳渠首工,悉數毀損;六腳排水路,被沖毀55處;其餘各給水路及堤防缺口毀損886處,[21]說明了人類可以改造環境,但卻不能勝過環境。

  其次,在推行精密輪流灌溉方面,主要是在水稻灌溉區按作物需水量配水及冬春季灌溉時期的調整,過去水稻灌溉全期中,只採用一種灌溉率,不僅浪費用水且不合稻禾發育期間所需之水量,從1958年起,按照作物生育期間,分個別階段需水程度,調整每旬灌溉率施行,如此既可節省水量,增加灌溉面積,並且可增加甘蔗及雜作灌溉區的灌溉次數。而烏山頭水庫系統,過去冬春季的灌溉計劃,是在冬季放灌二次,春季一次,但事實上春季土壤的乾燥程度較冬季為乾,因此自1958年開始,調整為冬季放灌一次,春季放灌二次,以切合作物實際需要及提高灌溉最大效果。[22]

  最後,關於加強取締盜水方面,本區在清代時水利糾紛就時有所聞,由於本區降雨集中,每至冬春雨水缺乏之際,恃強爭水的情況隨即頻傳,成為清代本區水利開發的特色之一。[23]至嘉南大圳完工後,雖有穩定的水源,但由於實施三年輪作制,如非灌溉區域仍無水可用,盜水問題較清代更為嚴重,成為三年輪作制的一大障礙。戰後初期,由於政局紛亂,盜水風氣日盛,日有數起,為確保三年輪作制引水人的權利,水利委員會加強取締盜水,凡有發現盜水或破壞構造物的情形,即向有關警察機關檢舉處理,從1950年到1954年間,嘉南大圳所發生的水利妨害事件計有6,441件,其中盜水事件就有5,716件,見表3-8,佔所有水利妨害事件的近89%,[24]可見盜水問題的嚴重。至1967年後,盜水事件已不若侵佔用地的件數多,可能與白河水庫完工及地下水的開發有關,用水困境稍稍緩和。[25]1973年後,盜水事件已降至百件以下,[26]很明顯的是曾文水庫完工後,本區的耕作開始實施三年二作制,水源供應大致穩定,農民無須再冒險盜水了。

3-8  1950年至1954年間嘉南大圳水利妨害取締件數

                

               

 

破壞

水路

破壞

構造物

閉塞

水路

 

違約

處分

 

送請縣市處理

 

 

 1950

 1,320

  110

    5

   47

  —

 1,482

 1,022

  159

  —

  285

 1,482

 1951

 1,040

   68

    3

   37

  —

 1,148

  794

  109

  —

  245

 1,148

 1952

  595

   33

    6

   22

  —

  656

  478

   76

  —

  102

  656

 1953

  722

   36

   10

   95

  —

  863

  301

  187

  —

  375

  863

 1954

 2,059

  179

   22

   52

  314

 2,606

  752

  964

  263

  627

 2,606

 1955

 2,630

   77

   15

  268

  160

 3,150

 1,249

  948

  316

  637

 3,150

資料來源:

1.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課,《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與概要》(臺南:編者自印,1955),「十二、水利妨害取締情形」。

  綜上所述,為解決戰後初期水源水量日益減少的問題,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先從節流的工作著手,如進行各種改善工程、精密的輪灌制度及加強取締盜水等措施,就面對當時只以農業用水為主的需求而言,這些節流措施或許已能滿足,但隨著對水的期望逐漸多元化時,開發新的水資源勢在必行。

二、新水庫的興建

  戰後初期,嘉南平原雖然有290餘處的水利設施,但多屬規模較小的蓄水池;而嘉南大圳雖是全臺最大的水利設施,但其水源主要來自曾文溪及濁水溪,水源水量有限,對於耕作只能採三年輪作制度。戰後,臺灣人口增加快速,以1950年的人口來估算,如只為養活新增的人口,每年就必須增加五萬噸稻米,而為增加糧食生產,必須提高單位面積生產,大量興修水利以擴大灌溉面積,成為戰後初期農業發展的重要政策。[27]本區為擴大灌溉面積及改善三年輪作制的局限,除採取節流的措施以增加水源外,亦積極尋求新水源的開發。在衡量本區的地理環境及能力之後,本區的開源工作主要著重在開闢地下水源、加高烏山頭水庫溢流壩、開發補助水源及新建水庫等幾個方面,[28]而興建水庫是最有效貯存地面水資源的方式,[29]戰後本區的水庫興建又以白河水庫及曾文水庫的規模為最大,利用最多元。

(一)白河水庫的興建及功效

  在白河水庫興建前,白河及東山地區的灌溉水源主要來自於急水溪的支流白水溪及頭前溪,取這兩溪溪水興建了白水溪圳、頭前溪圳、詔安庴圳及馬稠後圳灌溉本區約1,285公頃的耕地,因白水溪及頭前溪的溪水在豐枯雨期的差異甚大,四處水圳另引用林初埤、蓮埔埤、將軍埤、土溝埤、頂埤蓮埤等陂埤為補助水源,惟這些補助水源多為涸死埤,對於二期耕作的灌溉有限。[30]而本區又位於嘉南大圳烏山頭北幹線以東位置較高的地區,嘉南大圳灌溉不到本區,故引取急水溪水源為解決本區缺水問題的惟一方法。[31]

  急水溪是由白水溪、六重溪及龜重溪匯流而成,集水面積約4,104平方公里,長65公里,流域平均年雨量為2,133公厘,雨期集中在7月至9月,佔全年雨量的56%,雨期經常氾濫成災,春季14月為枯水期,使得本區的耕田多為看天田型態,雖有四處埤圳灌溉,但取水設備不良,頭前溪圳第二期稻作因水量不足而產量甚低;[32]而位於該區下游的新營糖廠、副產加工廠,臺灣紙廠及烏樹林糖廠等,每年均因枯水期缺水而被迫停工,新營、鹽水聯合自來水廠更因水源枯竭,每年有斷水現象,此外白河、東山地區尚無自來水設備,居民尚飲用河水及井水,為開拓急水溪流域灌溉,多目標的白河水庫計劃因此產生。[33]

  本水庫由臺灣省水利局負責興建,總工程費25千萬元,由嘉南農田水利會負擔8千餘萬元,自來水公司、臺糖公司及新營紙廠負擔8千餘萬元,政府補助8千餘萬元。[34]水庫於19611月開工,19656月完成,水庫完成後由臺灣省水利局成立白河水庫管理所負責一切調配營運,至1971年後移交嘉南農田水利會看管營運,[35]見附錄3-2

  白河水庫的工程效益可以從灌溉、給水、防洪及觀光四方面來看:首先,水庫的灌溉效益,主要有白水溪圳灌溉區增加稻作面積908公頃,並改善原有稻田二期作面積974公頃,糞箕湖624公頃,及東山區1,189公頃,均由看天田改為單期作田,並可在冬春雜作時獲得灌溉;另頭前溪圳灌溉區1,094公頃,亦獲得水庫補充灌溉,預計每年可增產糙米7,231公噸。[36]

  其次,在給水方面,主要是自來水及工業用水的供給,自來水供給白河及東山聯合水廠,並補助新營及鹽水兩地自來水廠水量。而工業用水則是補充烏樹林糖廠、新營糖廠、新營副產品工廠及新營紙廠等之冷卻用水量。[37]

  再者,因水庫的調節作用,減低急水溪下游各級洪水位,免除部份耕地受水害及洪災的損失。

  最後,由於水庫與關子嶺溫泉臨近,兩者合併為白河水庫風景區,每年可增加觀光客36千人,年效益估計約為41萬元。[38]

(二)曾文水庫的興建及效益

  曾文溪流域平均年流量為16億立方公尺,烏山頭水庫的取水率僅25%而已,如能在曾文溪主流築壩攔蓄水流,使之與烏山頭水庫串連運轉,如此可使已有灌溉的農地發揮更大的效能,且可增加新灌溉區,嘉南平原原來三年輪作可以變為二年輪作或三年二作,農業生產可以提高。[39]且進一步若能透過水庫運轉,使供應用水及利用輸水落差以發電,則能提供嘉南平原更有利的經濟環境。1939年時,八田與一曾建議在今曾文水庫壩址柳籐潭位置築重力式混凝土壩一座,[40]壩高95公尺,蓄水量2億立方公尺,以改善本區供水狀況,後因戰事作罷。戰後,先後由嘉南農田水利會及臺灣省水利測量規劃,於19667月成立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暨工程局,[41]計劃以8年的時間準備及興建曾文水庫。[42]

  曾文水庫的設計為多目標開發,具有灌溉、公共給水、發電及防洪等四部份的效益,計劃完成之後,可將曾文溪上游集水面積481平方公里的河川流量80%,亦即曾文溪全流域河川流量60%,年平均調節水量87千餘萬立方公尺,扣除烏山頭水庫原有引水量,為計劃地區淨增49千餘萬立方公尺的可靠水源。[43]

  曾文水庫的灌溉效益對嘉南大圳的影響最大,曾文水庫計劃以烏山頭水庫事業區為受益區,涵蓋農田面積為79千公頃,包括已灌溉農田76千公頃,新灌區2,979公頃,年可增加稻穀11萬公噸,甘蔗31千公噸,以及玉米、花生和大豆等雜作的增產。[44]計劃前後本區耕作方式和面積變化如表3-9,從表中可以發現曾文水庫興建後,對嘉南平原農業最大的影響為原三年一作的耕地,大多變為三年二作的耕地,並且增加近3千公頃的新灌溉區,[45]有效解決烏山頭水庫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曾文水庫興建的第二個目的為供應公共給水,由於水庫興建當時,嘉南地區的給水普及率只有36%,有64%的居民仍飲用地下水及沿海一帶含砷過量的水,曾文水庫計劃至2000年時可使本區給水普及率到達87%;另供應工業用水,包括菸酒公賣局成功啤酒廠、隆田酒廠、臺糖新營副產加工廠、南靖糖廠、南光紙廠、新營紙廠及統一公司新市廠等工廠用水。[46]隨著本區人口增加及工業日趨發達,公用給水的比重有逐漸取代農業灌溉用水的趨勢,曾文水庫當初所預定的目標亦逐漸改變。

  曾文水庫興建的連帶效益為發電及防洪,就發電而言,當庫水下引時,先經過一次發電而至烏山頭水庫,發電每秒為56立方公尺,相當於烏山頭水庫東口隧道引水容量,所以在水庫正常運轉的情況下,烏山頭水庫不致發生溢流而浪費水源。而防洪的設計則是考量原本嘉南平原各河岸堤防能通過每秒6,800立方公尺的洪峰流量的功能,相當於12年一次的洪水。而曾文水庫溢洪道的設計,具有攔蓄及延滯減低洪峰的功能,如每秒8,420立方公尺,即相當於100年的一次的洪水,經水庫調節後,洩洪量將減低至每秒6,000立方公尺,即可安全通過下游河床,即將曾文溪下游現有堤防原可防禦12年一次頻率的洪水,提高至可防禦100年一次頻率的洪水。[47]

  曾文水庫的工程從196710月開工到197310月完工蓄水,總共花費了6年的時間,動員了美國的內政部墾務局及日本的工營株式會社等4個單位為工程顧問,臺灣方面則動員了包括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退輔會榮工處、嘉南農田水利會、中興大學、嘉義及臺南縣政等11個單位共同辦理,耗資55億元。[48]水庫的計劃有效蓄水量為59千萬立方公尺,為烏山頭水庫的5.7倍,石門水庫的2.4倍,[49]水庫規模至今仍為全臺最大,見附錄3-3

  水庫完工之後於次年的11日成立臺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負責水庫營運管理、水土保持、債務償還、社區建設及觀光發展等業務。[50]

3-9  曾文水庫計劃前後耕作方式及灌溉面積變化表

   

輪灌區

臺糖用地

併用灌區

新灌區

共計

 計劃完成前

(公頃)

雙作田

    —

    —

    3,070

    —

單作田

    —

    —

    6,043

    —

三年一作田

   58,566

    —

    —

    —

蔗田

    —

    8,303

    —

    —

合計

   58,566

    8,303

    9,113

    —

 計劃完成後

(公頃)

雙作田

    8,667

    —

    3,070

    —

單作田

    3,237

    —

    6,043

     104

三年二作田

   46,662

    —

    —

    2,875

蔗田

    —

    8,303

    —

    —

合計

   58,566

    8,303

    9,113

    —

資料來源:

1.臺灣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曾文水庫建設誌》(臺南:編者自印,1974),頁1-2

三、嘉南平原水利開發的變遷

  綜觀嘉南平原三百餘年水利開發的歷程,從荷蘭時期的草埤,到戰後曾文水庫的興建,每個時期水利開發的歷程都是人與環境互動的寫照,茲以本區水利開發的變遷來說明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

  首先,就水利設施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來看,荷蘭及明鄭時期的水利設施其規模小、數量少,目的主要是為了飲水和灌溉,以當時的人口和需求而言,簡便的草埤或陂潭,就可以滿足所需,其水利開發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比較和諧的對應關係。到清代時,眾多的移民移入本區及從事大規模的拓墾活動,水利設施在數量上和規模上均較前時期成長許多,且對自然環境已產生衝擊,但由於技術及資金的局限,本時期的水利開發雖已出現引溪水而灌溉的圳路或陂埤,但多屬於順應環境而建的埤圳,並沒有要強制改變環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有限。但至日治時期,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相繼興建,水利設施不但已進入山區汲取曾文溪支流溪水,甚至可引取濁水溪溪水;戰後,曾文水庫的興建,水利設施已進入到曾文溪的上游,集水區域高達海拔2,000公尺的地方,[51]且水利設施的建材已由過去的竹笱、草石演變成今日的鋼筋水泥,對自然環境的衝擊不可同日而語。另從水利設施的興建位置來看,依時間進程而由平原往山區發展,由溪邊汲水到築大壩蓄水,對自然的態度已由過去的敬畏、不可克服,到今日的人定勝天,甚至予取予求的境地。

  其次,從水利設施和自然環境的關係可以了解水資源的供需變遷歷程,過去的水利設施規模小、數量少、型態有限,因為需求只在飲水、少許的灌溉水而已,人口少對於水的消耗相對較少;而至今日,對於水利設施的要求是多重目標,要灌溉、給水、工業用水、發電及防洪,還要具有觀光價值,所以日治以後的水利設施不但規模大,而且型態多樣,而隨臺灣工業化的發展,灌溉用水的使用標的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從曾文水庫之後所建的水利設施的目的全是公共給水可得知,見表3-10

3-10 嘉南平原目前主要水利設施基本資料表

設施名稱

 

建造時間

 

總蓄水量

(立方公尺)

灌溉面積

(公頃)

   

牛挑灣埤

嘉義縣朴子市

1695

鴨母寮大排

    131,400

 94

灌溉

馬稠後蓮埤

臺南縣白河鎮

1715

頭前溪

     161,000

 49

灌溉

番子田埤

臺南縣官田鄉

1772

湖山線

1,034,876

668

灌溉

瓦嗂埤

臺南縣六甲鄉

1805

降雨

   77,000

 55

灌溉、放租養魚

虎頭埤

臺南縣新化鎮

1841

茄苳崁溪

   1,357,736

376

灌溉、觀光

北廓埤

臺南縣官田鄉

1843

降雨

      39,394

150

放租養魚

九芎埤

嘉義縣水上鄉

清•道光

塗溝中排

     60,000

放租養魚

鹽水埤

臺南縣新化鎮

清•道光

茄苳崁溪

     755,800

212

灌溉

林初埤

臺南縣白河鎮

清•咸豐

降雨

     295,000

159

灌溉

將軍埤

臺南縣白河鎮

清•咸豐

降雨

     222,000

 82

灌溉

埤斗子埤

臺南縣白河鎮

清•咸豐

頭前溪

      22,900

 33

灌溉

烏樹林埤

臺南縣官田鄉

1902

降雨

      99,563

55

灌溉、放租養魚

北勢埤

臺南縣新化鎮

1916

降雨

     395,000

150

放租養魚

大潭埤

臺南縣關廟鄉

1923

降雨

     531,000

 36

灌溉

埤子頭埤

臺南縣關廟鄉

1923

降雨

     397,000

 87

灌溉

埤寮埤

臺南縣新營市

1928

排水

     165,000

178

灌溉

岩後埤

臺南縣官田鄉

1930

急水溪

     115,117

放租養魚

洗布埤

臺南縣六甲鄉

1930

急水溪

     384,414

302

灌溉

菁埔埤

臺南縣六甲鄉

1930

將軍溪

      72,000

 66

灌溉

烏山頭水庫

臺南縣官田鄉

1930

曾文溪

  154,158,000

 69,084

灌溉、公共給水、工業用水

下湖埤

臺南縣關廟鄉

1934

降雨

     493,000

 72

灌溉

冷水埤

臺南縣新化鎮

1934

降雨

      40,600

200

放租養魚

烏瓦窯埤

臺南縣新化鎮

1934

降雨

      91,000

放租養魚

尖山埤

臺南縣柳營鄉

1938

龜重溪

    8,111,000

200

灌溉、工業用水

太平圳埤

臺南縣白河鎮

1939

降雨

      83,000

  4

灌溉

鹿寮溪水庫

臺南縣白河鎮

1939

鹿寮溪

    3,783,287

361

灌溉

大埤

臺南縣新化鎮

1942

降雨

     479,000

150

灌溉

上茄苳埤

臺南縣後壁鄉

1942

排水

     681,500

140

灌溉

內埔子埤

嘉義縣民雄鄉

1942

朴子溪

     910,000

 94

灌溉

蘭潭

嘉義市

1944

八掌溪

    9,795,700

公共給水

芒子芒埤

臺南縣玉井鄉

1946

降雨

     598,000

 83

灌溉

德元埤

臺南縣柳營鄉

1956

排水

    3,853,358

641

灌溉

馬稠後頂埤

臺南縣白河鎮

1962

頭前溪

      62,000

183

灌溉

白河水庫

臺南縣白河鎮

1965

白水溪

   21,600,000

  3,267

灌溉、公共給水、工業用水、觀光

加走埤

嘉義縣太保市

1969

朴子溪

      70,537

499

灌溉

曾文水庫

嘉義縣大埔鄉

1973

曾文溪

  608,317,000

 75,828

灌溉、公共給水、工業用水、發電、防洪、觀光

鏡面水庫

臺南縣南化鄉

1980

菜寮溪

    1,150,000

16

公共給水

仁義潭

嘉義縣番路鄉

1987

八掌溪

   29,110,000

公共給水

南化水庫

臺南縣南化鄉

1993

後堀溪

  158,050,000

公共給水

資料來源:

1.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貯水埤池土地管理》(臺南:編者自印,1999),頁235-604

2.經濟部水利處,《水庫資料手冊》(臺中:編者自印,2000),頁108-134

  再者,對水的需求愈來愈大,但相對的水源的取得也愈來愈困難,開發水利所必須負擔的資金及技術愈來愈高,而近代國家的介入適時解決了資金及技術的問題,嘉南大圳即在此背景下產生,[52]之後的白河水庫、曾文水庫及南化水庫等,亦是在國家力量強力主導下而興建的。本區的水利設施從私有到公有,目的是使水利設施成為國家增產計畫中最有效的工具,不管節流措施,或是新建工程,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即透過水的控制讓本區水利設施的功能達到最高的效益。[53]

  最後,在水利設施完成之後必須有所管理,才能維持水利設施最大的功效及運作,水利組織於是產生,本區的水利組織從合約字組織到嘉南農田水利會,每個時期組織所肩負的責任都是使水利設施正常運作及發揮最大的效用,但組織的決策及運作對水利設施的影響深遠,如三年輪作制的推行、水利設施的維護、甚至新建水利工程等,都會使水利設施與本區的人文及自然環境產生新的變化。


 

附錄3-1  烏山頭水庫最新基本資料表(2000年)

項目

概述

備註

興建原由

灌溉嘉南平原農田

興辦單位

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

 

工期

19201月∼19305

 

管理機關

嘉南農田水利會

 

計畫標的

灌溉、給水

 

目前使用標的

灌溉、給水、工業用水、民生用水

 

位置

臺南縣

 

河系

主流

曾文溪

支流

官田溪

 

水庫

集水面積

60平方公里

 

標高

正常蓄水位

58.18公尺

 

最高洪水位

60.6公尺

 

滿水位面積

1,300公頃

 

總蓄水量

154,158,000立方公尺

 

計畫有效蓄水量

103,770,000立方公尺

 

現有效蓄水量

82, 450,000立方公尺

1984年測量

計畫年運用水量

1,000,000,000立方公尺

 

壩型

半水力式土壩

 

壩頂標高

66.66公尺

 

最大壩身高度

56公尺

 

壩頂長度

1,273公尺

 

壩頂寬度

9公尺

 

壩體積

11,020,928立方公尺

 

溢洪道

型式

自然溢流陡槽溢洪道

 

排洪量

設計:1,500公尺/秒,最大:2,190立方公尺/秒

控制水門

-----

 

工程費

日幣5, 000萬元

 

原計畫效益

灌溉給水面積69,084公頃,自來水計畫年供水量146,820,000立方公尺,發電:裝機容量50千瓦,計畫年發電量438,000千瓦/時。

目前功能及效益

(目前計畫效益)

與曾文水庫串聯營運,年運用水量約10億立方公尺。

烏山頭水庫自1969年開放觀光,現為省定風景特定區。

 

 

 

 

 

 

 

 

 


 

附錄3-2  白河水庫最新基本資料表(2000年)

項目

概述

備註

興建原由

東山、糞箕湖旱田改單期作,白水溪單期作改雙期作,頭前溪補充單期作,公共給水、工業用水、防洪、觀光。

興辦單位

臺灣省水利局

 

工期

19611月∼19656

 

管理機關

嘉南農田水利會

 

計畫標的

灌溉、給水、工業用水、防洪

 

目前使用標的

灌溉、給水、工業用水、防洪

 

位置

臺南縣白河鎮

 

河系

主流

急水溪

支流

白水溪

 

水庫

集水面積

26.55平方公里

 

標高

正常蓄水位

109公尺

 

最高洪水位

110公尺

 

滿水位面積

197公頃

 

總蓄水量

25,093,448立方公尺

 

計畫有效蓄水量

19,400,000立方公尺

 

現有效蓄水量

12, 490,000立方公尺

19956月測量

計畫年運用水量

47,000,000立方公尺

 

壩型

碾壓式土壩

 

壩頂標高

112.5公尺

 

最大壩身高度

主壩:42.50公尺

副壩:8.50公尺

 

壩頂長度

210公尺

 

壩頂寬度

主壩:12公尺、副壩:8公尺

 

壩體積

900,000立方公尺

 

工程費

25000萬元

 

原計畫效益

年平均防洪效益:1,523,000元,灌溉:面積2,979公頃,增產稻穀:15,937公噸,自來水:0.021立方公尺/秒,計畫年供水量:662,256立方公尺,防洪:降低洪峰24立方公尺/秒,或調節水量2,073,600立方公尺

目前功能及效益

(目前計畫效益)

灌溉農田2,899公頃。民生用水(白河、冬山、後壁民生用水)。工業用水:新營糖廠、烏樹林糖廠、新營副產加工廠、臺紙新營紙廠。

與關子嶺一帶名勝合併為白河水庫風景區。

 

 

 

 

 

 

 

 

 

 

項目

概述

備註

興建原由

利用水資源改善嘉南地區農業用水即供應民生與工業用水、電力,繁榮工商業,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興辦單位

臺灣省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

工期

196710月∼197310

 

管理機關

經濟部水利處南區水資源局

 

計畫標的

灌溉、給水、發電、防洪

 

目前使用標的

灌溉、給水、發電、防洪、觀光

 

位置

嘉義縣大埔鄉

 

河系

主流

曾文溪

支流

 

 

水庫

集水面積

481平方公里

 

標高

正常蓄水位

225公尺

 

最高洪水位

232.5公尺

 

滿水位面積

1,714公頃

 

總蓄水量

608,317,000立方公尺

199812月之測量

計畫有效蓄水量

595,500,000立方公尺

原始計畫1973年測量

現有效蓄水量

569, 701,000立方公尺

199812月測量

計畫年運用水量

1,047,000,000立方公尺

 

壩型

不透水心牆分區填築滾壓式土壩

壩頂標高

235公尺

 

最大壩身高度

133公尺

 

壩頂長度

400公尺

 

壩頂寬度

10公尺

 

壩體積

9,296,100立方公尺

 

工程費

603,000萬元

 

原計畫效益

灌溉:面積75,828公頃,自來水:計畫年供水量45,000,000立方公尺,發電:裝機容量50,000千瓦,計畫年發電量:224,000,000千瓦/時,防洪:調節曾文溪下游洪峰由100年頻率洪水降至河道安全輸送流量。

目前功能及效益

(目前計畫效益)

灌溉:面積66,000公頃。給水:計畫年供水量自來水120,000,000立方公尺,工業用水27,000,000立方公尺,合計147,000,000立方公尺。

發電:裝機容量50,000千瓦。

計畫年發電量:184,900,320千瓦/時。

防洪:降低曾文溪下游河川流量與水位,減免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觀光:320,000人次(87年(1998)水庫運用實績)。

 

 

 

 

 

 

 

 

附錄3-3  曾文水庫最新基本資料表(2000年)


 

 

[1] 如烏山頭水庫曾文溪進水口的鐵線蛇籠,在戰爭期間就連續損害二次,但受制於戰時物資管制的原因,改以水泥取代,不甚堅固,易再損壞,見惜遺等,《臺灣之水利問題》,頁52-53

[2] 中央氣象局,《臺灣地區氣候變化之分析與評估》(臺北:編者自印,1994),附錄頁3-14

[3] 戰後為發展工業化,臺灣的森林大量被砍伐以換取資金,陳國棟認為19541972年間是臺灣森林急遽損耗的階段,見陳國棟,〈臺灣的非拓墾性伐林(1600-1975)〉,收錄於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下冊,頁1051-1508

[4]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課,《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與概要》(臺南:編者自印,1955),「八、灌溉用水管理及運用情形」。

[5] 嘉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四十週年紀念工作述要》(臺南:編者自印,1960),頁20

[6] 嘉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四十週年紀念工作述要》,頁38-39

[7] 從日治時期八田與一就想在曾文溪上游興建一大型攔水壩的想法,但因戰事而作罷,至戰後曾文水庫仍然經常被水利相關人員及單位提起,但多數認為曾文水庫工程浩大,非一蹴可及,所以應該先從節流開始增加灌溉用水,見陳漢光、陳乃 編輯,《臺灣文獻輯覽:經濟部門林業•水利(一)》(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7),頁178

[8]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概要》(臺南:編者自印,1957),頁15

[9] 濁幹線坡降除上游一段較陡外,其餘較緩,濁水溪本身含沙量極高,渠道進沙甚多,淤積情形普遍,從1954年到1966年間,嘉南水利會平均花費在浚渫的工程費高達1,381,035元,且效果有限,不但渠道淤積,甚至連進水口都有被沙石淹沒的情形,見臺灣省水利局第四規劃調查隊,《濁水溪流域灌區渠道系統泥沙問題調查研究計劃報告書》(臺中:編者自印,1967),頁2-10

[10]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概要》,頁16-17

[11] 原來圳路(渠道)都是由泥土堆砌而成,不但容易崩壞且滲漏甚為嚴重,從水庫放水至中小給水路門約有四成多的水量滲透消失,流失的水量與烏山頭水庫容量相等,內面工工程即以混凝土為內面,以減少水量滲透及渠道崩塌,是節流最重要的工程之一,見臺灣省水利局,《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工程計劃書》(臺中:編者自印,1959),頁1-3

[12]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貯水池土地管理》(臺南:編者自印,1999),頁169

[13] 另外還有土地銀行貸款及水利聯合會基金,聯合會基金在1961年度以後才投注較多的經費支援大圳的改善工程,見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七十史》,上冊,頁492

[14]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1期,1948101日至1950215日,頁38-39

[15]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5期,195371日至1954630日,頁28

[16]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工作報告》,第5期,頁84

[17] 建心,〈嘉南大圳灌溉渠道內面工工程興建始末〉,《水利通訊》,第15卷第12期,19694月,頁2-6

[18] 黃俊傑,《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臺北:三民書局,1991),頁208-214

[19] 筆者此觀念來自於地理學中人地傳統的可能論主張,即「人類開發地方愈烈,與環境關係愈密切,則人類受自然的控制反愈益密切」的看法,見施添福,〈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頁218

[20] 「為了適應環境,為了求取生存,自然被人類征服了,水患被作為水利用,水利工程漸次完成,臺灣就是這樣建設起來的。」這是多數人對大圳最常說的讚美之詞,見陳學明,〈嘉南平原和嘉南大圳〉,《新聞天地》(香港),第110期,1950325日。

[21] 蔡崔源,〈嘉南農田水利會八七水災報告〉,《水利通訊》,第6卷第6期,195910月,頁24-27;臺灣省水利局,《臺灣省八七水災水利重建工程工作總報告》(臺中:編者自印,1960),頁69

[22] 嘉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四十週年紀念工作述要》,頁25-26

[23]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頁180-181

[24] 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概要》,頁18

[25] 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水利會統計要覽》(臺南:編者自印,1967),頁147

[26] 1973年之後,歷年的盜水事件佔水利妨害比例大概都維持在10﹪以下,比例甚低,見歷年《嘉南水利會統計要覽》。

[27] 熊中果,《農業發展策略》(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頁17-18

[28] 嘉南農田水利會,《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四十週年紀念工作述要》,頁18-23

[29] 楊萬全,《水文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所,1993),頁465

[30] 嘉南大圳水利組合,《元水利組合事業概況》(臺南:編者自印,1944),「新營郡水利組合」。

[31] 夢環,〈白河水庫大功告成〉,《水利通訊》,第12卷第4期,19658月,頁9

[32] 陳鎮東、王冰潔,《臺灣的湖泊與水庫》(臺北:渤海堂,1997),頁199

[33] 鄧先仁,〈白河水庫修建記〉,《水利通訊》,第12卷第3期,19657月,頁30;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貯水池土地管理》,頁203

[34] 水利會的經費有八千餘萬元是向土地銀行及臺灣水利聯合基金會貸款而來,見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水利會統計要覽》(臺南:編者自印,1967),頁330

[35] 目前白河水庫使用省有土地及建物等不動產均登記為臺灣省政府所有,見臺灣省嘉南農田水利會,《嘉南農田水利會貯水池土地管理》,頁204206

[36] 夢環,〈白河水庫大功告成〉,頁9

[37] 夢環,〈白河水庫大功告成〉,頁9;鄧先仁,〈白河水庫修建記〉,頁30

[38] 夢環,〈白河水庫大功告成〉,頁9

[39] 曾文水庫在戰後就被大圳水利委員會列為擬建重大工程之一,見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課,《臺灣省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事業與概要》,「十六、將來擬改進各項工程」。

[40] 日人原擬在曾文溪的上游的鹿寮水庫到烏山頭水庫之間再建三座小型的水庫,分別是尖山水庫、石峽仔水庫及柳籐潭水庫,至今只有柳籐潭位置建成曾文水庫,見陳鳴鐵,〈興建曾文水庫的遠景〉,《水利通訊》,第12卷第4期,19658月,頁10

[41] 本來計劃於1965年即動工,但因經費問題延宕至1966年才開始準備相關事宜,見陳鳴鐵,〈興建曾文水庫的遠景〉,頁10

[42] 臺灣省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暨工程局,《曾文水庫建設誌》(臺南:編者自印,1974),頁1-1

[43] 張勤,《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二冊,頁1395-1396

[44] 日本工營株式會社編,曾文水庫工程局譯,《曾文水庫定案報告》(臺南:編者自印,1971),頁55-59

[45] 臺灣省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曾文水庫建設誌》,頁1-2

[46] 臺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曾文水庫竣工廿週年紀念專輯》(楠西:編者自印,1993),頁10-11

[47] 臺灣省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曾文水庫建設誌》,頁1-3~1-4

[48] 謝東閔,〈曾文水庫工程〉,「曾文水庫紀念碑文」,19731031日。

[49] 經濟部水利處,《水庫資料冊》(臺中:編者自印,2000),頁38122130

[50] 「臺灣省曾文水庫管理局組織規程」,臺灣省政府秘書處編,《臺灣省政府公報》,1973年冬字第68期,19731217日。

[51] 石再添等,《臺灣地區水庫集水域地形計測分析圖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0),頁171

[52] 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頁180

[53] 顧雅文檢視八堡圳,發現八堡圳歷來的整修紀錄,其意義是使該圳發揮最大的農業生產效益,而本區的水利設施所具備的功能多元,目的亦是使各項功效能發揮最大的效益,見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未出版),頁90

 

 


 

觀點種子網  台大種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