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系統轉型的統一架構
呼籲政府、私營公司和民間社會採用十三項關鍵原則

 行動呼籲~

永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IPES-Food)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 - Organics International)
歐洲生態農業協會(Agroecology Europe)
歐洲有機農業研究院(FiBL Europe)
國際再生農業組織(Regeneration International)

 

 

球 食農體系已衍生環境、社會經濟與健康的問題,再加上氣候變遷,眾所理解,這個體系需要轉型。

現行主流食農體系乃基於工業邏輯,包括經濟規模、集約化、專業化、一體化等,無法讓全體人類得到糧食保障與適當的營養。這樣的體系比其他領域更加破壞土壤肥力與生物多樣性、過度使用水資源、汙染土水與空氣、釋出溫室氣體,這些都是 食農體系安全運作所需,卻遭受主流體系的破壞,置人類於跨越「地球限度」的險境。

前述的挑戰無法單由現行工業模式片段的改進來達成,而是需要透過勇猛的典範轉移,重新形塑 食農體系,方能竟全功。唯有改食食農體系,才能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巴黎氣候協議所設的目標、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聯合國小農與鄉村地區其他勞動者權利宣言。

在論述將來食農體系如何脫離現行工業邏輯上,生態農業越來越突出;同時,消費者對健康與以永續農法生產的食物需求升高,有機市場因之穩定成長。全球各地也廣泛地採用再生農業、生態有機農業等另類名詞,各自的方式雖有所不同,但都同樣基於糧食安全暨營養高級專家組(HLPEHigh Level Panel of Exp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所揭櫫的十三原則(見尾頁),來進行所需的轉變。

 

於 食農體系轉型的殷切需求,以及前述所提的時機,我等加入簽署的組織與個人:

  • 強調改變食農體系的急迫需求,俾能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巴黎氣候協議所設的目標、與生物多樣性公約;

  • 堅持十三原則於自身的行動,推動十三原則的廣泛接受,期能引導 食農系統的轉變;

  • 以權力為基礎,群策群力地要求,與促進轉型;

  • 承認並且尊重在地糧食系統與在地知識,以及其對轉型的貢獻;

  • 警告企業「漂綠」、「吸納」、「強佔」生態農業、再生農業等名詞,而不接納所有十三原則。

  • 呼籲政府

§  以參與式的、連貫性的方式來發展政策,期能創造出可授權的、支持性的社會環境,以及提供誘因,俾能根據十三原則來轉型食農體系,並且能夠尊重、維護、與履行聯合國小農與鄉村地區其他勞動者權利宣言;

§  將投資轉向到跨領域、參與式的研究,與農人及其他糧食系統相關人士合作創新,俾能加速轉變;

§  在教育課程中加強系統性思考與參與式研究;

§  加強投資獨立的公眾推廣與諮詢服務,專用以支持依循十三原則的轉向多樣化飲食與農耕系統;

§  擴充與支持食農系統參與式的領域治理,並且確保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政策一致;

§  支持各地方與領域依循十三原則生產與採購多樣化農耕系統所產生的食物。

  • 呼籲國際機構:

§  在計畫中依循十三原則,主流化食農體系的轉型;

§  在全球相關轉型各類活動中加強合作;

§  主動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領導的擴大生態農業倡議;

§  改變國際研究方向,對準施行十三原則的系統。

  • 呼籲私部門:

§  堅持轉型十三原則;

§  支持多樣化的生產系統與飲食;

§  支持發展出健全的糧食零售環境,以利於收到健康的、營養的、以及可永續生產的糧食;

§  確保生產者得到恰當的售價,尊重食物權與務農者權。

  • 呼籲公民團體:

§  提倡依循十三原則,緊急進行食農體系的轉型;

§  譴責「漂綠」、「吸納」的企圖;

§  橋接同心的組織,一起致力於食物系統的轉型。

  • 呼籲消費者:

§  優先採用根據十三原則進行的,在地與多樣化系統所產生的食物。

 

※※※※※※※※※※※※※※※

翻譯自 行動呼籲 英文版:http://www.ipes-food.org/_img/upload/files/sfsENhq.pdf

說明:http://www.ipes-food.org/pages/FoodSystemsSummit

已簽名名單:https://bit.ly/3hQaNLg

機構簽名處:https://bit.ly/3AKY2du (政府組織、機構、私人公司、社會團體)

專家個人簽名處:https://bit.ly/36t9JHT

 

 

食農體系轉型十三關鍵原則

1.    循環利用優先使用在地、可再生的資源,養分與生質量的循環越封閉越好。

2.    降低投入降低或免除對於外購資材投入的依賴,增加自足性。

3.    土壤健康確保與增進土健康及其功能,以促進植物生長,特別是管理有機物質與加強土壤生物活性。

4.    動物健康確保動物健康與福利。

5.    生物多樣性維護與增進物種與功能多樣性,以及遺傳資源,藉以在農田、野外與地景的尺度上,以及於其時間與空間上,能夠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6.    協增作用在動物、作物、樹木、土壤、水分等農業生態系統諸要素間,促進其正向的生態交感、協增、整合及互補。

7.    經濟多元化確保小農在得以回應消費者需求之際,能夠有更大的財務獨立性,以資多元化其務農收入。

8.    共創知識加強知識的共同創新與水平式分享,包括在地與科學創新,特別要經由農民之間的交換。

9.    社會價值及飲食建構糧食系統需要基於當地社會的文化、認同、傳統、社會與性別公平,而能提供健康、多樣化、季節性與適合文化的飲食。

10. 公平透過公平貿易、公平就業、以及智慧財產權的公平對待,給予所有參與糧食系統者提供尊嚴和穩健的生計,特別是小規模糧食生產者。

11. 連接性促進公平與短距離的分配網路,並且將糧食系統嵌入當地經濟,以確保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性和信任度。

12. 土地與自然資源治理加強體制的安排,包括承認與支持家庭農人、小自耕農與貧農食物生產者,來達到自然與遺傳資源的永續治理。

13. 參與鼓勵糧食生產者與消費者透過社會組織,參與更多決策,用來支持去中心化的治理,以及 食農體系適應在地的管理。

 

編譯:郭華仁 (202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