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種苗產業的必要結構1991

回首頁

農委會去年六月提出農業綜合調整方案,將種苗與觀賞植物、夏季蔬菜、茶、牧草等並列為十九項重點發展產業,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種苗產業,特別是蔬菜種子外銷事業,在1976年至1986年之間,每年的貿易額由二千萬元逐年躍昇而至八億元,可以說是繼洋菇、蘆筍等之後,民間農企業再次成功的實例。可是,這項產業在近兩年已略走下坡,因此種苗企業美景不再的說法時有所聞,甚至於向執牛耳的公司也再次的提出警告( 如本通訊第3)。一項產業甫被列為重點,立即出現發展的危機,無寧是農業困境最鮮明的寫照。

可是農業向來是相當複雜的問題,因此其能否解決也絕不會是發展希望之有或無的簡單答案。今年(1991)年初行政院駁回農委會的方案,而提出農業零成長的構想,這對養豬業或許是對的,但是對於種苗業或者花卉外銷就不見得。農業層面甚廣,並非所有的農企業皆無發展的可能。不但農業,工業也是如此;不能說紡織等中小型企業已沒落,就要放棄,而是要檢討該等企業昇級之道,以及如何克服障礙。若要把種苗產業的發展討論清楚,首先得分析該企業的型態,然後分別檢討各種型態發展的方向。因篇幅所限,僅就國內外市場分別討論:

()國內市場:目前我國農地的利用,水稻約40萬公頃,蔬菜及果樹各約20萬公頃,雜糧約10公頃。展望將來的趨勢,水稻或仍可維持相當大的栽培面積,雜糧面積勢必再下降,果樹大抵已經飽和;冬季蔬菜可能也要稍減,夏季蔬菜可望略增。而相當大的農地可能被牧場、休閒地取代。由於種植的對像會有較明顯的變遷,因此國內種苗市場也會隨之調整。特別是夏季蔬菜、觀賞植物、草花、牧草、草皮等植物種苗的需求將會增加。這些新的「作物」,皆需要經由品種的改良,育成合適本國風土的新品種,農地新面目的轉變才可望成功。若一味自它國引種,雖也能填滿土地,效果自然不同。據說外國高爾夫名家不願意來台比賽,乃是我國草皮雖為美國品種,因氣候不同,導致品質不佳,球技無法發揮所致,可見一斑。此市場雖小,事關我國生活品質的提升,絕對不能以零成長來看待。

()國外市場: 種子出口金額在前年已不足七億,而去年累至六月的金額才三億;美國、荷蘭市場大幅度萎縮,但輸出香港、新加坡、韓國的金額則呈穩定的增加,表示委託採種已成頹勢,而自行採種的獲利則仍有可為。過去十餘年來種子出口以委托採種為主,這種加工性質的產業,仍然脫離不了勞力密集的傳統企業性格,因此與紡織業、製鞋業等同在近年內大幅度萎縮,無寧是經濟局勢轉變的必然趨勢。挽救這些企業的不二法門,就是將之轉變成技術密集的型態,以高品質、不斷推陳出新的面貌再加入國際貿易舞台。農企業而能成為技術密集的產業,除了生物技術、農化工業等非農地利用產業之外,大概以種子企業及觀賞植物最能依賴高技術而發展( 農藥世界/1990/三月/83)。而所謂技術,除了栽培生產技術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育種。育種之於植物外銷企業,有如設計之於鞋業、紡織業,都是能否推陳出新的最大關鍵。品種不佳,以再高明的自動化栽培,也無法打入國際市場。中國大陸,特別是經濟發展較能預期的東南亞、東歐諸國,將會追隨我國的足跡,逐漸擴大高級農產品的需求。面對這些潛在的市場,若非加緊準備,屆時必然無法競爭。

以上的分析顯示種苗產業能否發展的關鍵在於我國有無堅強的蔬菜、觀賞植物的育種實力。可能不少人對此有所懷疑,他們的觀點是育種工作曠日費時,不如由國外直接引種。這種說法忽略了兩件事實。

第一,育種工作展開後,雖然先前幾年難得有成績,但是若基礎建立起來,將來新品種可以不斷地推出。水稻、甘蔗的情況如此,即使多年生作物如果樹,只要這一代每年不斷地工作,下一代的研究人員即可以經常推出品種;而他們投入的工作,又在更下一代回收。這種良性循環的美果,只要在初期奠基,就能夠收穫。

第二,高產值園藝產品的競爭能力,主要取決於上市的機先。若一再引用國外品種,或者一直栽培相同的品種,則與代工無異,還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縱令生產技術自動化而能降低生產成本,也因為產品不夠新穎,以致不具市場價值。以鵝掌藤為例,論者認為該植物原生我國,被先進國家引為觀賞植物,反而能銷售回台,因此提倡利用本國原生植物。但以我國觀賞植物育種的水準,縱令率先將土鵝掌藤苗外銷,也會因為無法及時推出更新的變種,而在短期獲利之後喪失其市場。目前大家注意的金花石蒜也是一樣,若不趕快發展新的品種,不出幾年,恐怕也要遭受淘汰。反觀荷蘭鬱金香等球根植物的品種不斷推出,才可能在今天掌握全世界的市場,成為溫帶小國農產品外銷的典範。

我國位居熱帶亞熱帶地區,但兼有溫帶型的山坡地,雖不利大農生產,卻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高價值植物的育種良好場所,實不宜妄自菲薄,自絕生路。

 

要厚植園藝育種的實力,面臨人才培育及研究體制的兩大難題。園藝植物種類繁多,尤以觀賞植物為然,若非有眾多的育種家參與,根本無法全面進行。而目前國內園藝植物育種專家的人數顯然不足,近年來雖曾舉辦短期訓練班,效果如何仍待觀察。根本的作法,還是要從教育做起。以十年的時間來彌補過去的疏忽,則在二十一世紀初,農業仍然有所為。加強培養育種人才的呼籲,近來也常於文章中出現,但是人才培育的結構性障礙仍未受重視。就農業研究改良單位而言,育種專家的分布,充分反應教育單位的狀況。我國大專農科院校育種、遺傳學教授的分布以作物對象較少的農藝部門為主,特別是水稻及雜作。園藝科系則相對的極為稀少。以如此的陣容,要在短期內替公家、私人機構培養出足夠的重點產業育種人才,恐怕不太容易。即使要聘請海外學人任教,也會因園藝科系留學生很少專攻遺傳育種而感師資難覓。

目前某些行政、研究機構的缺如,也無法配合種苗企業的發展。首先,我國尚未有執行種苗法的專責機構。立法院於前年通過種苗法,農委會已於去年發布實行細則,並且將瓜類列入,數年內可望能將主要蔬菜納入保護範圍。然而有待保護的種類甚多,能否在短期內全面擴充,仍是疑問。根據植物品種保護國際聯盟(UPOV)的資料,在1989年全部會員國共列有1235(taxa)植物。其中荷蘭將418 種列為保護的對像。

我國目前負責審查的成員由農委會邀請專家組成,希望這是權宜的措施,因為第一、所請的專家平素致力於試驗教學,即使有餘力進行鑑定的工作,其它有關國內外現有品種基本資料的蒐集整理及調查、事關法律的各種事宜等,仍需要有專責的人事。而且若鑑定成員沒有固定,就無法有效的累積經驗,要將這個全新的領域做得完善,恐怕不大樂觀。第二、觀賞植物的育種在我國所以一直未能有好成績,除了人才不足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些植物多能無性繁殖,在沒有品種保護的鼓勵之下,私人公司不肯投入心力,是很可以理解的。設若沒有專責機構來積極推動為數極多的植物的品種保護,恐怕這方面的發展難以速成。品種保護的推行,對鼓勵私家公司投資育種、引進外國優良新品種等頗具成效,在先進國已有前例。我國宜儘快成立品種專利局,在最短期間內將國內繁多雜亂的植物品系整理清楚,使業者能看清發展的方向,而敢於放手發展我國新品種開發的能力。

其次是植物遺傳資源的相關機構。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大家已耳熟能詳,農試所也將成立種源系,準備以四億元的預算來建造種源庫。不過種源的政策除了興建種源庫之外,還得考慮植物園的配合。近十年來國際間對植物園的功能已指向種源的保存,我國新設的福山植物園即有如此的作用,但並不以觀賞植物種原為主。而觀賞植物若沒有完善的栽培展示場所,辛苦蒐集到的奇花異草、我國固有的植物資源就無法充分提供各界認知使用。實際上從植物園的歷史而論,其對於造園及園藝技術推廣的功能也值得我國現階段的注意。特別是英國式花園、植物園擷取中國庭園概念,模擬自然景觀;以大量植物為主題,以繁多種類做為設計的特點,若能參考引用,不但可以改善我國休閒地、農村亂無章法的景觀,還我美麗之島綠鬱的原貌,也可望與水泥競爭土地,增加國內種苗市場。因此在六年國家建設計畫中,宜在主要生活圈的外圍成立數所植物園,依照國外的規模給予建全的編制,使植物園成為觀賞植物引種、保存、栽培、性狀調查、造園以及園藝技術推廣的場所。此外,種子檢查室的現況也應加以改善。目前種子檢查主要單位如商品檢驗局負責進出口種子,而農林廳種子檢查室則以國內生產使用的種子為對象。這些單位宜加以合併,而且提高為技術編制,以期加強種子品質管制的技術,並且能接受民間業者委托檢查。又六年國家建設計畫中擬成立的輻射研究所,應包含植物誘變部門,師法荷蘭興建合適的照設設施,以便利公、私機構使用。

從以上各點的論述,可以看出種苗企業,乃至於其它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在於有關人力及相關機構的不足。這個瓶頸並非單憑經費即能解決,而且當今政府想必也不會大肆擴充農業部門的編制。因此農業機構的重整勢在必行。過去的農業教育、研究人員及單位已成功地完成過去的任務,但是面對我國農業必定轉型的局勢,舊有的人力結構,恐怕無法負起新的使命。在農業界向來較為保守的傳統下,如何對現有的體制重新調整,是非常迫切的議題。唯有政府、學界、業者、農民共同正視此困境而加以克服,才能使農業成為我國邁向開發國家的助力而非阻力。我學會既以促進種苗事業發展為宗旨,若能聯合其他農學學會共謀舒困之道,是所至盼。

郭華仁 1991 種苗通訊(5):3-4&9


回種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