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樂」紀錄片觀後感想
「植物與文明」課程學生
林禧年
(會計三 2004-10-21) |
看「無米樂」的那天,我一直在掉眼淚,到了連自己都覺得太過氾濫的地步;導演座談的時間,有著什麼充實填滿心裡,卻無法用合宜的語彙描述,我只是拭著泛紅的眼眶,說不出話。 後來我一直在想,讓我這麼感動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想了很多,一次次想著掉淚的那些片段,想著他們在鏡頭上的笑臉背後會不會隱藏心酸,想著是什麼讓他們那麼樂天知命…..,就如同看過其他印象深刻的電影或書籍之後,習慣性地用一種分析的角度試圖整理出感想,可是一直沒個結論。 到了最後我才發現,這部紀錄片感動我的地方就在直接。沒有情節,不傳達特定的訊息,也看不出想達到什麼目的,感覺就好像是有人買了新攝影機到鄉下去玩,順手紀錄下當地農人的生活一樣,那麼自然。 而正因為自然的關係,無論是稻作從撥種到終於收成的各個階段或是阿伯們溫柔堅毅的生活態度,在鏡頭下是如此鮮明,那種旺盛的生命力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衝擊,我已經習慣往書裡去找問題的答案,我可以洋洋灑灑寫出一大篇「生命的意義」,但再多文字堆砌也比不上影片下真實的生活軌跡,阿伯們是在日常生活裡身體力行他們在生命歷程中所學到的一切;「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對多數的現代孩子來說,是教條式的理所當然,說的頭頭是道卻不見得細想,但阿伯們是用勞動以及對土地的尊重直接實踐。 阿伯們是如此可愛率直,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崑濱伯。他說自己在五十幾嵗眼睛出問題時自己檢討自己,說雖然小時候偷摘過芭樂但是也沒有做什麼壞事,後來一直想一直想,想到可能是以前賣花生給別人的時候沒曬乾就賣了,害別人買去之後賣不出去;看著鏡頭上的崑濱伯睜著微翳的一邊眼睛邊搖頭邊下結論:「唉唷,人真的不能做壞事,天公伯都有在看的啦」,我也同時看到溫柔寬厚,崑濱伯只有念到小學畢業,但比許多所謂高知識份子都了解自己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影片拍攝出了種植稻作的完整過程,對於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我來說,第一次深刻地看到那是多麼辛苦的工作,生活的困厄風霜積累成崑濱伯臉上滿佈的皺紋,黝黑的膚色訴說著一種艱辛,但崑濱伯笑的那麼坦然大器:「收穫多少要看天啦,我也就只能一直做盡量做」,就像片名無米樂所傳達的一樣,無米也快樂,耕種除了帶來具體的收入之外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價值,也許如同崑濱伯講的一樣,作田是一種修行,而一輩子辛勤耕作的土地不只是謀生的工具,同時也與農人具有深厚的感情,「土地就像愛人一樣,我每天都會來看看,放不下啊」,崑濱伯邊巡著稻田邊說,臉上的神情是那麼溫柔,而相同的神情也浮現於他講述著崑濱伯母嫁給他一路走來的辛酸時,「我老婆是很乖啦,很能吃苦,是個好女人,可是要我稱讚他我說不出來啦」,崑濱伯這麼說很有點大男人要不得的驕傲,大概也真的一輩子都不會跟崑濱伯母說愛他吧,可是那種相知相守走過大半輩子的情意比什麼都要真實。 我沒有在別的地方,更深刻地體驗過無米樂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樂天知命,敬天愛人的心情。 「無米樂,無米碼是艾快樂!」看著影片中的老伯瞇眼笑著說出這句話,心裡的感受不只是感動,還有心疼。心疼農人對土地的一片摰情;心疼農人所承受的不公待遇;心疼他們傻的可愛卻行的高貴,心疼他們帶著無奈的心酸朗笑。
煌明伯拿著鋤頭、赤著腳鋤草,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胸膛流下,看著這個明明能用除草機卻還是堅持自己動手的老人,令我想起我的祖母。祖母95歲了,但在90歲的時候她還能每天走一公里的路來回到我舊家的菜園去巡視。長年的勞動使她擁有硬朗的身體,但更能支持她風雨無阻去看顧那片菜園的,恐怕是那份數十年來對土地的依賴而生的親密情感吧。祖母彎下腰拔去雜草;祖母扛著鋤頭赤腳走在菜園裡;祖母摘下斗笠搧著風笑瞇了眼……一如影片中的老農對田地的呵護,對稻田的愛。也讓我現在看到一粒粒潔白如珠的白米飯時,心裡湧出無限的崇敬與感激。
最喜歡崑濱伯跟崑濱伯母的互動,完全能夠感受到他們夫妻倆人樸質又堅實的情感。直到現在我還能聽見崑濱伯的蒼涼歌聲、爽朗笑聲,搭配他與伯母的「打情罵俏」,溫暖了我的心;煌明伯彈著手工棉被的身影更讓我驚訝,原來做手工棉被是這麼辛苦的事,然而他汗涔涔而無懼,細膩地將該做的事做好,專注的神情與滿身的汗水讓那條棉被變的無價。
顏蘭權和莊益增兩位導演花了30個月的時間,在台南縣後壁鄉記錄3個老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智慧。經過長時間與三位老伯的相處,兩位導演想必是以誠懇和尊敬的態度,讓不擅言語的幾個老農在鏡頭前沒有不安與焦躁,而是極其自然地說出他們對稻米、對農事,甚至對農業政策的看法和期待。這些將一生奉獻給土地的老農,雖然還是一派達觀,但是夾雜在豁達笑聲裡的無奈和嘆息,卻清清楚楚展現出他們的辛酸。
另一方面,「無米樂」忠實呈現農民的辛勞,影片本身流暢的節奏、簡單的劇情背後卻蘊藏深博的道理也是其可看之處,當75歲的崑濱伯說出:「做田就是坐禪」這句話時,我們可以看見大自然是如何賦予這以一生相伴的老農深博的大智慧。透過插秧、犁田、除草、施肥與早晚的「巡田水」,老農的心靈無形中得到了天地的滋潤與啟發,而能夠說出這樣富禪意的哲語……
「無米樂,無米碼是艾快樂!」謝謝你們,三位老伯與其他還在台灣各地守著土地的農民們,你們的精神賦予無米樂這部紀錄片最動人的丰采。
在幸福中驕奢成長的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做吃苦,偶爾辛勤工作就覺得自己了不起,成天想著逛街或吃喝玩樂,即使考慮到未來,也只是算計做什麼工作好賺錢,或是如何賺更多錢以求更好的享受。 表面上看來,這樣的我們是優越的,生活品質與政經地位都遠遠高於農人。然而,在精神上,其實我們是遠遠落後的。 我想,這部紀錄片要告訴我們的,絕不只是"農人真辛苦,我們要好好珍惜糧食"這樣簡單的訊息。而是我們該從這三位阿伯辛勤困苦的生活所學到的--樂天知命、努力、珍惜。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不愁吃不愁穿,經由上幾代的努力,生活的土地早已從純樸的農村進步為發達富裕的現代工商業社會,但農村阿伯帶給我們的生命啟示,卻是世世代代永遠都受用的。 即使我們不用再下田耕種,不必再揮汗如雨彎腰除草,不必再看老天臉色,不用受到政府壓迫,在我們做每件事時,都該牢記著農村阿伯的人生態度,好好奮鬥努力,也期望即將成熟的我們,能讓阿公阿伯輩努力打拼才有今天的台灣,越來越好。 回頁首
不知道是因為最近一些事情不順,心情特別脆弱敏感還是怎樣,在看這部片的時候我總共哭了四次。 讓我首度留下眼淚的地方,是崑濱伯說他一直在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事,上天要懲罰他,右眼才瞎掉。他說他沒殺人也沒放火,唯一想到的可能是以前賣花生,沒有曬乾就賣給別人,害別人也不好賣。我看到這裡,眼眶漸濕,鼻子一酸,眼淚就流下來了。這是多麼高貴善良又純真的情操?想想現在的人,各行各業,賺錢都來不及了,誰還去管「花生有沒有曬乾?」在餐廳吃到好多次比我炒得還難吃的炒飯;買到無數次乾硬不新鮮到需要邊吃邊配熱開水以免噎到的蛋糕;花了三四百元買一張專輯,發現裡面只有一首能聽。像這樣的例子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而我也見怪不怪,已經習慣了。所以當我聽到崑濱伯那番話的時候,有種感動到回歸到簡單純真的感覺,我不會形容,就是一種心突然清澈的感覺。 崑濱伯說土地就像愛人那一段,那時天色漸暗,他走在田裡,邊溫柔地拂過已經結穗粒粒的稻子,邊哼著歌,也讓我流下淚來。那是一種純粹的感動。 看影片那天中午才買了個便當,吃了三分之一就丟掉了,現在想起來感到非常非常、無比無比地慚愧。我想我不會再買已經裝好的便當了,只能吃自助餐,或請老闆給我少一點飯。我甚至不想再吃外面的白飯,外面的白飯好難吃。曾經問過媽媽,媽媽說外面餐廳的白飯是大鍋飯,一次大量煮,一定比較不好吃。明明美味的白米,家裡煮的就香香QQ,外面賣的就鬆鬆硬硬。現在覺得這真是對白米、對稻農的一種侮辱、褻瀆。 我覺得每個人都必需要看這部紀錄片,看過後,一定會像我一樣對白米飯,完全改觀,了解它背後隱藏多少農民的汗水和牽掛,它是如此地得來不易後,更加倍珍惜。大家耳熟能詳的「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在這部片中得到最好的例證。 我想說的絕對不只這一些,但是礙於文筆不佳,就是沒辦法把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這部片帶給我的改變、衝擊和感動,超乎我的想像,所以請兩位導演原諒我寫的好像很淺,請你們一定要知道這部片真的讓我一些想法和習慣有了180度轉變。不然我到現在都還是會繼續買便當,吃一半丟掉。 謝謝你們,讓我們有機會觀賞到如此令人感動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完全改變了我,真的,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星期四的七八節,坐在農藝館,雙眼一次一次地模糊,眼淚一次一次地流下。 回頁首 看著影中種稻的農人們,讓我想到了同樣身為農人的伯父、伯母和祖母。伯父母種的是木瓜和香蕉,而祖母種的是檳榔樹。同樣地,藉由對土地的祭拜,表達農人們對土地的尊重和情感;不論烈日、風雨,仍然奔走於田間;背著沉重的機具施灑肥料;對農產品低廉價格的抱怨;懷有「靠天吃飯」的心情,是無奈,同時也是對身為農人命運的接受吧。
在影片中印象深刻的是:因不願用除草劑,而一鏟一鏟地除去地上的雜草,全身都汗淋淋的那位老伯;一位老伯用手工來彈棉被,卻自述不如機器製造的速度;崑濱伯趕在下雨之前,在夜晚匆促收割稻米卻未獲得如願價格的一幕;彎著腰於農田一株株地插著秧苗;一粒粒稻穀曬乾、去糠的畫面等等。這部紀錄片拍下了這群農人們生活最真實、最辛苦,卻也是為都市人所常忽略的一面。 「以前,是農業支持工業,但是當工業發達後,農業卻沒落了…」 影片中也直指出台灣農業的困境:農業人口的老化、農產品價格的低廉、病蟲害和肥料的使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難以和國外的農產品競爭等等。 「無米樂,無米樂,無米較快樂…」「末代稻農…」在政府喊出農業轉型,精緻農業時,對水稻農業的重視和如何因應國外稻米的挑戰,在本片中似乎未有多著墨。 看完本部紀錄片,對這群農人們的自然、率真、辛勤、刻苦感到印象深刻,時而對影中的老夫老妻間的對話感到有趣,時而對他們的抱怨有同感、或偶有遺憾和不捨,也知道了民國六十年代以前農業概況,和目前臺灣農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時對自己所食的稻米也更懷有一份尊重和感激之情。 回頁首
一口氣欣賞完整部紀錄片,不但對於敘事情節記憶深刻,整體所欲表達的脈絡也能夠了解。透過三位平凡老農的心聲,娓娓道出近代臺灣農業發展,確實是一種不錯的表達方式,兩種方向交錯穿插,更增添影片的活潑與生動。雖然身為默默無名的鄉下農夫,然而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談,其實蘊含深刻的哲理,這種樂天知命的人生觀,必然不是從書籍中獲得的,而是多年來的體會、磨練後,內心自然產生的想法。看著他們無論晴雨、日復一日,辛苦地在田中幹活,卻只掙得那僅夠糊口的報酬,不禁令人一陣鼻酸。臺灣加入世貿體系後,國內的稻米已經無法同外國競爭,老農們堅持信念、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無疑是上一代臺灣人辛勤打拼的寫照,希冀在不久的將來,臺灣僅存的稻田不會消失殆盡,畢竟要讓後代子孫們了解,若無農業的犧牲奉獻,如何會有今日富庶繁榮的臺灣社會。 回頁首
無米樂,沒有米也要快樂──片子上的老農笑得那麼燦爛開朗,笑得比誰都真誠純真。
片子拍得淺顯,傳達出的意念卻柔軟而深厚。就如同導演所說的,這部影片因為這些老農的生命厚度而飽滿。農人的質樸樂天與辛苦勞作、以及為生活所歷練出的哲學不需要他們操弄什麼,僅僅單純紀錄下那些聲音影像就足以觸動人心。 米價差、政府政策不利農、農事勞累、老天爺不幫忙…… 老實說,這些東西不新鮮。農人的韌性與農業的衰微等等,都不新鮮。就是因為不新鮮,所以這些都僅僅成為一種文字一種形容,而不是一群生命。 紀錄片把這群生命帶到我們眼前。 看著農人烈日下除草,做到一半脫下汗衫一擰,汗水嘩啦;看著一直都開朗大笑的農人在收割前夕擔心雨天毀掉收成的臉;老農們聚會泡茶聊天的身影;被畫為農地導致鄉里沒落、又被政府要求休耕致土地荒蕪龜裂…… 這是一群生命的紀錄,不再只是一個純文字的概念。 影片的色調明亮而柔和、景物乾淨樸拙,整部片沒有哀怨低霾的氣氛、沒有不滿憤慨的悲慘,即便所紀錄的是一個衰微的產業,卻連背景的黃昏也顯得如此溫馨柔和。 我想那是因為影片中的老農們如此樂觀知命,於是影片也染上農人特有的樸實色調。 印象最深刻的是收成那段。 數月辛勞就到緊要關頭。雨一直下、排不到機器來割、搶割了三分地,被買商說米很濕,價格從720一百斤瞬間跌成680一百斤。影片上的老農訥訥地說稻子沒有倒,只是彎了,沒有多濕。最後690一百斤成交。買商還要抱怨:「690我們也很不合算。」回到家裡十二點多才吃晚餐,老農吃得比平常安靜,喃喃算著損失。 少賺一千五,不是什麼大價錢,但是紀錄片從頭開始看的人,看到那裡很難不為老農難過--他是怎麼流汗怎麼拉拔那些稻子一路過來,那些稻真的是他的心他的血。 「除草這麼累,怎麼不買除草劑?」 「稻價不好,為什麼你們還要種?」 「這麼辛苦,為什麼你們還要種?」 老農也只是笑,除草劑傷土壤;種五穀對土地比較好;休耕政府有補助,可是農人愛土,捨不得讓它荒蕪。一天巡幾回田,沒事就要去看看。 辛苦、不能賺,可是割捨不下對土地的感情。甚至說到哪天走了,怕的還是捨不得這片地。 農人親土,那是真正一種對土地的感情,化入血肉的感情。 片中的一群農人,個性或有差異,但是那樣親土、任勞、質樸的形象卻沒有差別。 看到片末後壁鄉因為政府政策被畫入休耕區裡,農地乾裂的情形,說真的有些難過。 這裡的人很少,因為被政府畫為農業保留地所以人口外流嚴重。然後WTO來了,他們又因為政府政策被迫要輪著休耕。 以前大地主下農人生活苦,三七五減租對農人還小有幫助,公地放領要繳的款窮一點的也交不起。收成要繳一部分去給政府養軍(當時備戰),還要繳水租什麼租這個費那個稅。 現在農人生活還是苦。 他們被日本政府壓迫慣了,民國之後又發生二二八,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誰不見誰不見,只能一切苦往肚內吞。 不管怎麼樣,生活都得過。 因為他們慣於忍耐吃苦,所以變成沒有聲音的一群。 好像很糟,可是影片裡卻看不到怨天尤人的臉。 幾位農人的表情都相當開朗,至少不是那種病奄奄的厭世表情、或者死板板的僵硬面容。 反正就是做,抱著期盼做。 希望政府聽到農民的聲音,就算他們聽不到,講出來出口怨氣,生活還是照過。 整體看完的感覺是感動,而不是難過。 他們是一群六七十的老人,鎮日辛苦的勞動,沒想過退休,只是一種經年累月跟土地相處培養出來的濃厚感情,讓他們繼續這樣辛苦的生活。 或許對他們來說這是相當自然而然的事,「不種田,不然要幹嘛?好好一塊地在那,放著長草多可惜。」 無米樂,導演說這是源自更上一代(約九十∼一百歲)的農人的說法。 當時南部曾文水庫跟烏山頭水庫還沒建,一般田地都是看天田。颱風一來收成就血本無歸,他們只好鼓勵自己:「沒有米,也要快樂!」 樂觀堅強、抱茁守樸、生命力強韌……我們可以找一百個詞去形容這群農人,但是再多形容詞都無法比這些阿伯們的身影傳達出更深入人心的感動。 很少看紀錄片,因為不喜歡那種灰色無奈的感覺。但是這部「無米樂」,看完後有種打從心底被滋潤的感覺。不需要為小事鬱抑、不論生活多苦都要柔弱生剛強、樂觀積極的期待明天…… 導演說是想為農民發聲才拍這部片,希望大家看到農民的苦。 但是我想這部片突出之處不在農民的苦,而是那樣的苦中農民們展現出來的「樂」──展現出強韌生命力的樂。 兩位導演都說他們沒有預設任何劇本,只是單純的跟拍農民的生活。花時間去跟他們培養感情,花時間去紀錄他們的聲音。 農民們不悲情,他們可以笑著調侃自己無米樂。 因為農民們不悲情,所以這部片也因不悲情而更令人感動。 希望政府看到農民們的處境,希望更多人看到農民們的生活。 同寢室友曾說,每次颱風一來,就看到飽受災害的農民吵著要補助,難道不懂存款避險嗎? 老實說當時我很生氣。她說她常在電視上看到哪個農人種什麼賺成百萬富翁的,她不覺得農人有多窮。 我想起某次回奶奶家路上,西濱快速道路沿線一整排稻田因連日狂風豪雨倒成一片。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稻子倒下的情景,很好奇的問父母。父母當時就曾經跟我解釋過稻子倒下會收成付之流水、擔心發芽、價錢不好等等的事情。但我直到看完影片,始能體會當初父母解釋的那些事背後有多麼的心酸無奈。 我想室友也需要親眼見證,才能了解其中無奈吧!────就像台灣大多數的人一樣。
不知道開怎麼開始寫心得會比較好,先來抓首歌好了 We
will get there Lyrics:
Dick Lee Music: Dick Lee Arranger:
Kenn C.
remember the days, we sat out together with faith? remember
the time, so fine, when we thought that nothing
could stand in our way? then
things weren't the same the
life that we knew had to change we've
struggled through, the darkest storms we
thought we couldn't tame together
we've tried, as we stood side by side I
knew we'd build a new world a
world of hope for ever after
*chorus deep
in my heart I just know right
from the start, we will grow look
where we are, we've come so far and
there's still a long , long way to go with
all of my heart , I will care I'll
play my part, I will share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together we'll stand and
in the end , hand in hand we
will get there so
now we begin, working together to win believing
in trust , it must be
possible to overcome anything there's
so much to do there's
so much we can contribute by
sharing just a little love
so why don't we try? if
we stand side by side I
know we'll build a new word a
world of hope for ever after *(repeat
chorus) 當老師說要給我們看紀錄片的時候,我只怕這又是一部無聊的歷史故事,完全沒有想過原來一部紀錄片可以讓我有這麼多感動。 影片開始後的前十分鐘,我還都一直處在很平靜的狀態,聽阿伯唱無米樂,聽阿伯爽朗的笑聲,聽著小農民對大環境既樂觀又宿命的矛盾心情,其實怎麼說呢,不過就是WTO嘛,高中的時候就不知道寫過多少有關WTO的報告,這些自負的我早就知道了。 看著看著……果然全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都一樣很愛叨叨絮絮耶!嗯,原來這就是做事人的生活,春夏秋東一環扣著一環,一歨走錯就全盤皆輸,一整年就毀於一旦了,辛勞是辛勞,可是好在樂天知命的他們都很會苦中作樂,這種生活也不錯阿,我看著阿伯站在田埂上,中氣十足的唱著不時忘詞的日文歌,竟也羨慕起這種生活。不過同時我也開始意識到阿伯對於金錢的概念和我們都市小孩是南轅北轍的,就在伯母叫他去燒稻草的那段,我看到一個在全球化潮流下的小小農民,如何堅持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方法,沒想到這裡只是個小小的高潮。
誰知盤中飱,粒粒皆辛苦 阿伯開始講起他的故事,原來他也是這樣苦過來的,不禁的,我對阿伯的開朗有種佩服……鏡頭拉近,特寫著一雙夾藏在魚尾紋間的眼珠,我好像可以從我已經模糊的視線,窺見這二十多年來,阿伯所看到的這個不對稱的世界……怎麼我都沒有發現……我怎麼可以都沒有發現,阿伯如此樂天知命的守著他的家人,守著這片土地,從紀錄片一開始就不停提到天公伯天公伯,可是天公伯給了他什麼,給他一個不公平不對稱的世界,更令人感到隱隱作痛的是阿伯寧可把它解讀成是天公伯給他沒有盡心盡力做事的懲罰…… 殺人放火金腰帶
造橋鋪路無屍骸 收割,為了怕天公伯下雨,怕颱風侵襲,半夜了,阿伯連夜收割,我想是也為夜晚溼氣重吧,稻穗都濕了,一百斤值720的稻米,到阿伯手上成了被中盤商削價過所謂的安心。導演說阿伯看錯時間,其實當時不是十一點而是十二點,吃飯的時候嘴上說好歹這樣也比較安心,可是從他為了那1500塊而相對的沉默,我也沉默了,我想整個教室裡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阿伯說,他們這輩子最疼愛的就是稻米,就算米價差,就算他們被這個社會邊緣化,他也會守著這些小寶貝,看著身邊袍澤依依離開,他們說他們就要這樣做事,一直做到離開的那天,就是要做到那一天。 片子落幕了,阿伯的笑聲中又響起無米樂,下課之後,我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忍住不在擕來攘往的椰林大道上哭出來,晚上吃飯的時候,打破我從小就要快快樂樂吃飯的堅持,說不出話,我根本就說不出話…… 不是沒有怨言,不是沒有無奈,人力的外流、政府的休耕政策、WTO的侵襲、米價的不景氣,農業沒落了,地方沒落了,阿伯和伯母這一生所付出的心血,那種苦我們都不知道,而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台灣的農民是我們的寶貝,如同他們寶貝著稻米一樣,他們的熱忱、他們的堅持,還有他們的無悔,我有看到,而如今我最關心的是,這個社會和政府有沒有看到? 回頁首
一開始看無米樂時,覺得實在有趣,因為在那裡面我看到了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農村生活的生活體驗。再加上那個崑濱伯是個有趣又開朗的人,不時的哈哈大笑聲,再加上他與他老伴間不時的拌嘴,都讓我覺得這樣的農人生活是相當可愛的。 不過,越看我就越覺得說其實在這些可愛的伯伯們背後,生活似乎並非我們所見一般順遂。包括生物課本中提及的鳥類偷吃稻、外來種的危害,甚或是報紙上吵得沸沸揚揚的WTO、米價下跌的問題......很多很多的事情,真的讓我感到非常心酸、非常不忍。尤其三位伯伯都是六七十幾歲的人了,早就已經該是要「曬日」的年紀了,卻仍然勞動得滿身大汗、為了幾個小錢操煩,沒有休息、也沒有什麼營養的食物可以吃(我看明煌伯賣米、心情鬱卒的那天晚上吃的東西根本就只是~配得鹹(台語)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麼營養),更是讓人十分不忍。 但是,我在片中一樣也看到了這些伯伯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護以及包容。明煌伯與友人談天時表露出來對他的土地的愛護,讓我們曉得他真的是把他的土地當愛人一般看待(甚至還對土地唱情歌呢!);文林伯對於政府無法補助一事則採取寬容並且自立自強的態度;另一個伯伯,居然為了怕除草劑對土地的傷害,而在大太陽下除草除到滿身大汗。這一切的一切,真的連旁觀者都要對他們這樣真摯寬容的度量感到動之以情。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憫農
作者/
李坤) 在看「無米樂」之前,老實說,我對這樣的詩句真的是一點感覺都沒有,不過,我現在終於也能產生共鳴了。 回頁首
我在大學的主修是會計。但我還記得學經濟學時提到的一個經濟模型,是以農業為例子。在一些假設下,模型討論在完全競爭市場,商品藉由總供給等於總需求得出市場的價格。在模型中我們稱一般小農為price-taker(價格接受者),隱含的意思是:不管收成前你投入多少成本,總供給和總需求決定每台斤米價是多少你就得接受多少。 但當X、Y軸變成現實社會的農田,供給線轉換成一群從夏至忙到立春、辛苦工作的農民,辛苦收成後還因天候的影響只能以市場決定的偏低價格出售收成時,那份無奈令人鼻酸。理論與實際本來就有差距,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市場完全照此方式定價;但當這價格的影響以活生生的例子呈現在眼前時,我想問:誰賦予我們權力讓少數人為多數人犧牲的?誠然,片中的阿伯阿母並不愁吃愁穿,都市所謂的高生活品質也不一定適用在他們身上,但整年的辛勞(一年365天沒有休假)並未獲得同等價值的回報時,那種”莫奈何”的哀傷已經是種犧牲。雖然與天公、政府、全國軍民需要的長期搏鬥,早已培養出他們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性格;但面臨全球化競爭稻米價格低落,阿伯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實質上的補助而已,應該還有更多對農人辛勞的了解與尊重。 真的,一粥一飯,當思得來不易。 回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