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仁
馬齒莧 Portulaca oleracea L. 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豬母乳、豬母菜等。馬齒莧莖紅色,肉質肥厚,多橫向分枝,株高約10至20公分。肉質葉長橢圓狀或卵形,先端圓鈍,狀略似馬的牙齒。早期農家常摘來餵豬,所以稱為「豬母乳」。花頂生黃色而小;開花時間短暫,夏天清晨開花,中午前後就謝。果實為蓋果,成熟時開裂而種子掉出。馬齒莧起源於印度、南亞與北非,但現在已經廣泛分布於各洲。台灣暖季時在低海拔以下之荒地、路旁、耕地、菜圃、海濱等皆可見其蹤跡,而在美國、英國則被視為入侵雜草。

(照片:徐玲明)
不過豬母乳也可供食用與藥用。台灣目前流行的「寶釧菜」,其實就是豬母乳嫩莖及嫩葉過炒的野味。洋人則以嫩葉充作沙拉菜,又因為含黏液,因此也可以取代黃秋葵為湯增稠。種子可以磨粉混合其他榖粉作糕餅麵包等。種子小,但在澳洲每株可採到一萬粒,一人一天可以採到若干磅1。
馬齒莧在中國也可入藥,根據「本草經集註」,馬齒莧性味酸寒,入胃及大腸經,可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適用于菌痢、腸炎、帶下、便血、疔瘡腫毒、丹毒等症2。以現代醫學的術語,馬齒莧的藥理作用包括治療腫瘤、促進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促進潰瘍的癒合、抗細菌、抑制真菌等;主治﹕淋病、帶下、疳痢、血痢、惡瘡、痔瘡出血、丹毒(蜂窩性組織炎)、 癰腫等,並能降低血壓、防止血凝塞、增強免疫系統、防止發炎、降低低密度膽固醇、防癌、控制冠狀動脈痙攣,以及防止或減輕臟燥憂鬱症、早老性癡呆、自閉症、神經分裂症、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偏頭痛等3, 1。另彰化秀傳醫院公開的預防腸病毒方,即含有馬齒莧一方3。
在1992 Simopoulos等人4發現豬母乳含有豐富的優質脂肪酸Omega-3,其含量雖然不如核果,但在各項野菜中算是異常的高,每克鮮重含3.5毫克的Omega-3與若干抗氧化成分5。
根據Ezekwe等人的報告6,豬母乳不但Omega-3高,Omega-3/ Omega-6的比值在5.5 to 22.3之間,遠比大豆油與紫蘇油品質更好。不過不同地區來源的豬母乳,成分的差異也蠻大的。
誰說Omega-3一定要吃深海魚油?或許哪天到廢耕田去摘豬母乳,就可改善我們的營養。根據Simopoulos的說法5,人類過去的50年,飲食習慣改變的太大,由食物攝取的中維他命C、D與Omega-3大幅度減少,而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不好的Omega-6卻增加。
豬母乳是不起眼的雜草,但是說不定不久的將來鹹魚就會翻身。
(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
文章引用:郭華仁 2007 小草立大功談豬母乳。中華民國雜草學會簡訊 (35): 1-2。
引用文獻
-
https://pfaf.org/user/Plant.aspx?LatinName=Portulaca+oleracea
-
http://www./article/china-articles/wupei/horse-discussion.htm
-
http:///ma_chi_xian.htm
-
Simopoulos AP and Salem N Jr. 1986 Purslane: a terrestrial source of omega-3 fatty ac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5: 833.
-
Simopoulos AP 2004 Omega-3 Fatty Acids and Antioxidants in Edible Wild Plants. Biological Research, 37: 263-277.
-
Ezekwe MO, Omara-Alwala TR and Membrahtu T 1999 Nutri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urslane accessions as influenced by planting date.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54:183-91.
(2025-09-20改貼自中華民國雜草學會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