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綠豆?不要懷疑,綠豆也有黑皮的(下圖)。

近日看到蕭秀琴專欄寫了綠豆:「綠豆經,不只是綠色降火氣」,提到早年吳新榮醫師與林獻堂先生在戰爭年代都把綠豆作為重要糧食,這很有意思。https://hakkanews.tw/2025/08/12/218536/
綠豆是過去我國重要的豆類作物,僅次於落花生、大豆、紅豆,而約與花豆等同,在1980年種植面積最高,達5,547公頃,可惜現在很少種了。
不過綠豆至今在國人食物中仍然常見,都為進口,在2020年進口量達2.2萬公噸,合約15,000公頃的綠豆耕地。
《健康飲食組合》建議大家每週的大豆攝取量為175克,落花生以外的其他豆類為350克。國人其他豆類的攝取量恐怕是不足。https://greenmedia.today/article_detail.php?cid=8&mid=1313&fbclid
政府要復耕雜糧,前瞻性的作法是把大豆、落花生以外的各種豆類納入目標,首要對象就是綠豆,至少要作到整個產銷鏈重新復原,再來談面積。
回到綠豆。
蕭文中提到綠豆有食療效果兼具藥理作用。早在中國《本草綱目》卷二十四就有記載各種治療用途以及服用方法。例如:「時珍曰︰綠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諸毒,宜連皮生研水服」。
此外也提到綠豆的農藝與食用方式:「 時珍曰︰綠豆,處處種之。三、四月下種,苗高尺許,葉小而有毛,至秋開小花,莢如赤豆莢。粒粗而色鮮者為官綠;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為油綠。皮濃而粉少早種者,呼為摘綠,可頻摘也;遲種呼為拔綠,一拔而已。北人用之甚廣,可作豆粥、豆飯、豆酒,煼食、麨食;磨而為麵,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為食中要物。以水浸濕生白芽,又為菜中佳品。牛馬之食亦多賴之。真濟世之良穀也」。
我國目前把綠豆分成兩種,毛綠豆(粉綠豆):顆粒較小、外表無光澤;油綠豆:顆粒大、表面油亮有光。兩者都有進口,國產者以粉綠豆較多。
根據李時珍的說法,綠豆分兩種,官綠豆:粒粗而色鮮;油綠豆: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他所謂的油綠豆在我國反而稱為粉綠豆。
此外《本草》又有有摘綠、拔綠的區分:皮濃而粉少(好像指的是官綠?)早種者叫做摘豆,種子成熟期不一致,因此要經常下田去摘。遲種者稱為拔綠,成熟期一致,因此在留在最後,一次收完,這顯然比較有利於大規模機械採收。
古代綠豆食用方式多種,其中煼食就是炒而食之、麨食是磨粉後炒粉(大概就像炒麵茶吧?)。
綠豆在印度馴化,約1500前經由東南亞傳到中國。目前主要產區在黃河、淮河流域及東北地區。圖中24種大豆品系分別來自陝西、江蘇與河北。https://fpp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3014-021-00073-x/table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