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友善環境農業
自然農法的全方位評估
TEEBAgriFood/TCA的評估結果
結論
印度的友善環境農業
在1960年代,印度的綠色革命借助農藥化肥與新品種,提升水稻與小麥的產量,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但也帶來環境和社會成本,引發相當多的批評,包括得過諾貝爾獎的印度籍經濟學者Amartya Sen。
對此,印度農業暨農民福利部在2015年推出傳統農業發展計畫(PKVY,Paramparagat Krishi Vikas Yojana),是全國性有機農業推廣旗艦方案。其作法是用聚落模式,每聚落約20公頃,由20–50個農戶共同參與。政府提供培訓、種子資源、有機投入品,並協助第三方有機驗證或參與式保障系統(PGS),以進入國內外有機市場為目標。官方把錫金邦作為PKVY最成功典範,因為該邦2016年已達百分百有機,不過其全有機的推動始於2003年。
PKVY計畫下在2019年另創印度自然農法方案BPKP (Bhartiya Prakritik Krishi Paddhati),納入始於2014年的零外購投入自然農法(ZBNF,Zero Budget Natural Farming),其特色是零外部投入、在地資材強調使用牛糞、牛尿、紅糖、豆粉、植物萃取液等自製資材,避免化學依賴以降低成本。不要求有機驗證,不強調出口或有機溢價市場,專注於低成本、社區為本的自然農法。有八個邦獲得中央經費的支持,在2023年總面積達4.09萬公頃,其中以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AP)最為有名。
安得拉邦最初也引入ZBNF技術,但在推廣過程中,邦政府與NGO認為若只靠個別農戶,擴展有限,因此在保留零化學、零外購投入等ZBNF農法原則下,加入社區治理與社會資本的元素,社區管理與系統化技術,也帶來更高的作物多樣性。透過女性自助小組和村級組織,進行集體培訓、互助、資材共享,形成集體監督與支持機制,來降低單戶失敗風險,稱為社區型自然農法(CNF,Community-managed Natural Farming),成為安得拉邦農業轉型核心政策。

圖1,印度零外購投入自然農法的間作田,內插圖顯示社區型自然農法農土的蚯蚓密度。
在中央、邦政府、與民間Aziz Premji基金會的襄助下,透過多層方案與管道,APCNF得以大規模迅速推展,到了2023年,採納者已超過63萬農民,實施農地約364,000公頃,被國際認為是全球最大規模農業生態轉型案例,並接受TEEBAgriFood的真實成本會計(TCA,True Cost Accounting)評估。
自然農法的全方位評估
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是國際計畫,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從2008年開始加以支持,並與歐盟、德國、英國、挪威、瑞士等政府共同推動。TEEB匯集科學家、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與企業界,揭示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及其被破壞的隱藏性成本。
TEEBAgriFood在2023年完成安得拉邦社區型自然農法(APCNF)的評估報告:Natural Farming through a Wide Angle Lens: True Cost Accounting Study of Community-Managed Natural Farming in Andhra Pradesh India 。
該評估目的在於用全系統視角,全面衡量安得拉邦各種農業系統(CNF、慣行農法、原始農法)對自然、社會、人力與財務四大資本的真實成本與效益,評估各種農業系統對這些資本的投入、結果、與影響,並透過TCA將不只看產量或 GDP,而是把污染、健康、社會資本納入系統性評估,且將外部隱藏性成本予以貨幣化。
其中CNF農法操作的主要原則是:
1. 農牧綜合經營,農田副產物供飼料,動物糞尿提供養分,形成循環農業。
2. 避免所有合成投入品,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所有投入品必須來自村落內部,以降低成本並促進在地自足。
3. 遵循生物多樣性,推廣多樣作物與樹木,透過間作、混作、農林間作來減少病蟲害風險,增加生態韌性。選擇本地原生種子保持在地遺傳多樣性,避免依賴昂貴的外來品種或雜交種。
4. 維護土壤健康,透過堆肥、殘渣返田來提升土壤腐植質含量,改善透氣性並增加水利用率。土壤全年避免裸露,保持活根狀態,來減少侵蝕。最小化土壤擾動,減少耕犁或深翻,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團粒結構,以維護土壤生態平衡。
5. 進行植物性防治,善用天然物質,使用當地植物萃取物來控制病蟲害來取代化學農藥。利用牛尿、牛糞為基礎製作生物接種液來處理種子,以恢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TEEBAgriFood在2020–2022年全面評估分析安得拉邦的APCNF,比較其與三類對照農法(即高投入化學農法、半乾旱看天田農法、部落原始低投入農法)的差異,包含不同氣候區(平地、山區部落、半乾旱、三角洲高投入地帶),涵蓋13個縣的作物收割試驗,以及3個縣562戶農戶的調查。平均農地規模:平均1.23–1.81公頃。CNF的小農農民平均年齡46歲,略低於對照農民的48歲。
TEEBAgriFood/TCA的評估結果
以下是CNF的各項評估結果。
一、生產與經濟影響
作物多樣性:CNF農戶平均種植4–5種作物,而對照農戶僅2種左右。
產量:稻米、玉米、穇子、花生、苦瓜、萊姆等主要作物的平均產量增加7.8–25.9% (表1)。
勞動力:半乾旱區的CNF農場勞力需求較高,其他地區差異不大。
投入成本:下降約44%,平均每戶節省90美元,主要因停止化肥與農藥購買,改用本地製備資材。
毛收入:每公頃增加684美元(+28.3%),在三角洲地區更增加1728美元(+42.3%)。
淨收入:平均翻倍(+99.1%),三角洲地區增幅最大(+104.5%)。
農民感受:77% CNF農戶成本下降,67%收入改善。
表1,採用CNF的13區,其作物產量與收入的變化(2020-2022年調查)。

註:數據來自原報告Table13。(該邦從2016年開始轉型ZBNF,後來改稱CNF)
二、社會影響
社會資本指數:涵蓋資訊共享、互助、集體行動、信任與支持、社區凝聚、風險降低等面向,在CNF村莊普遍較高。
婦女角色:女性在知識分享、社區凝聚及信任建立上很具影響力。
土地與社會資本:小農土地越小,社會資本越高;而在高投入地區,土地分配不均削弱了社會資本。
生產力關聯:在CNF村,社會資本與生產力呈正相關;在對照村,則呈負相關。
三、健康影響
健康風險:CNF農戶農場的健康風險顯著較低。
勞動損失:CNF農戶每年因病失去121個工作日,對照農戶為189日。
健康成本:高投入地區損失最高,比CNF農戶高26%。
飲食多樣性:CNF家庭的飲食更豐富,特別是水果與蔬菜攝取較高,反映出多樣化種植與家庭菜園。
飲食決策因素:在CNF家庭,飲食決策以「品質」為主(74%),其次是營養(10%)與價格(9%);在對照村,價格影響更大(28%)。
在安得拉邦的案例中,TEEBAgriFood 框架透過真實成本會計,將社區型自然農法的好處系統化地呈現。研究顯示,部分指標已完成其結果的貨幣化,例如農戶層級的產量、投入與收入,CNF不僅平均降低了44%的投入成本,還使淨收入提高近一倍;健康層面上,因病失能日數較少,加上醫療支出降低,使得高投入化學農戶的健康成本比CNF農戶高出約26%。這些差異被轉換成具體的經濟價值,展現CNF的在產量以外的收益。然而報告中也仍有許多重要效益未能完全貨幣化,例如飲食多樣性提升、社會資本的累積。這顯示TCA在本研究中已揭示CNF的部分真實經濟優勢,但完整的外部性價值仍待進一步量化。
此外,真實成本會計處理的隱藏性成本包含健康、社會與環境,不過在本評估中,聚焦在農戶層級的經濟、社會與健康面向,而對環境隱藏成本的貨幣化處理相對有限。
報告指出CNF的農藝操作如全年覆蓋、最小耕作、畜牧整合與多樣化作物確實能改善土壤健康、水資源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但這些環境效益多停留在質性描述或指標層面,未能轉化為TCA所要求的經濟數值。例如,化肥與農藥的減少雖有明顯環境效益,卻僅以成本節省呈現,並未計入避免水污染或土壤退化的修復價值;土壤有機質增加亦被認為有助於碳儲存,卻未進一步計算減排效益。因此,TEEBAgriFood對於環境隱藏成本(土壤退化、水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碳排放等)的量化仍然不足,顯示TCA的潛力尚未完全發揮。未來若能補足環境面數據,CNF的真實價值將更為完整展現。
整體而言,CNF對公共投資具高度回報。研究顯示,APCNF的採用不受農地大小或農民年齡限制,反而廣泛擴展,成為印度具代表性的農業轉型模式。CNF不僅能提升作物多樣性、降低成本、維持或提高產量,因此可增加收入。CNF強化了村莊的社會凝聚力,並形成經濟收益與社會資本的良性循環。該自然農法也減少農藥暴露導致的健康受損,提升農戶家庭的營養與生活品質。
結論
安得拉邦的社區型自然農法(APCNF)在近十年的推廣,展現出極具代表性的農業生態轉型路徑。這套以零化學投入、本地資材、社區共管為基礎的農法,經由TEEBAgriFood框架與真實成本會計評估後,證明其成效不僅限於田間生產,更涵蓋社會、健康與公共政策面向。
在經濟面,CNF平均提升主要作物產量7.8–25.9%,同時投入成本下降44%,淨收入幾乎翻倍。這顯示自然農法並非犧牲產量換取永續,而是能在維持產能的同時,顯著改善農戶經濟狀況。
在社會面,CNF透過女性自助小組與社區治理,累積社會資本,促進互助、信任與集體行動,並與生產力正相關,形成良性循環。這讓自然農法不只是農藝技術,更是一種社會組織與農村發展策略。
在健康面,CNF農戶的勞動損失工日較少(121日 vs. 對照組189日),健康成本比高投入農法低26%,而飲食多樣性更佳,反映出CNF不僅改善農業勞動安全,也提升農戶家庭的營養與生活品質。
因此,安得拉邦的社區型自然農法,不僅是對傳統綠色革命模式的回應,也是全球農業永續轉型的實驗與模範。它證明了低成本、社區驅動、自然資材為本的農法,能同時實現生產力提升、收入改善、社會凝聚、健康促進與環境保護,值得其他邦乃至其他國家作為提出農業轉型模式政策與實踐的參考。
註: 本案例出現在FAO SOFA 2024報告中的BOX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