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5 荷蘭的豆類作物推展計畫 ̶ 我國呢? 。觀點種子網20250831。
https://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50831.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荷蘭的豆類作物推展計畫 ̶ 我國呢?

為了滿足對植物性蛋白的需求,歐洲聯盟希望減少對富含蛋白質種子進口的依賴,並提高自給的程度。歐盟委員會在2018年呼籲各成員國制定國家蛋白質策略,以確保糧食主權。

緊隨歐盟委員會的呼籲,荷蘭農業大臣Schoute在《糧食、農業和、自然願景實施計劃》承諾,於2020年提出國家蛋白質策略,以提升植物蛋白質的生產,以及對副產品和其他來源蛋白質的利用。

國家蛋白質策略的目標是在未來510年內,以永續的方式提升植物與新型蛋白質的自給率,來確保人類、動物以及自然環境的健康。

該策略已正式起步,其推動工作目前正在進行,從農業生產到加工、消費與市場都有全方位進展。

2022714日,來自荷蘭政府、產業、學術等界的56個組織簽署了蛋白質作物綠色新政(Green Deal Protein-Rich Crops),簡稱豆類協議(Bean Deal),旨在推動大豆、羽扇豆、鷹嘴豆、豌豆等富蛋白作物的耕作、加工、與消費。其中Rabobank與食品大廠Unilever(聯合利華)都有參與,目前已經增加到74個簽署方。

該項協議結合了農民、加工業者、零售商與餐飲業者,而且成果顯著。農民組成了『荷蘭蛋白質農民協會』(Dutch Protein Farmers),荷蘭市場上推出了蠶豆漢堡,一位小農還與乳品大廠聯盟。

**************************

這對我國有很好的啟發。

豆類種子中,落花生含油量高達45%以上,大豆蛋白質約35-40%,油脂約15%。此外其他豆類蛋白質含量也都約20%。由於豆類的種子富含蛋白質,在歐洲納入蛋白質作物(protein crops)。豆子不但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更可以部份取代紅肉,大幅度降低碳排與灌溉水的使用。因此聯合國在2016年訂定為國際豆類年,我國民間也盛大舉行,推出網站,還提供多種豆類食譜:https://shorturl.at/d6fUwhttps://shorturl.at/NBC7khttps://shorturl.at/iBr8o

在氣候變遷的年代,一方面要求農業生產要減碳、恢復農地環境,另一方面又需要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因此消費者的飲食不但需要講求永續食材,還得調整每日食物攝取的組合。永續食材以我國綠色餐飲指南(Green Dining Guide)為例,其六大綠食宣言為:1. 優先採用有機友善食材、2. 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3. 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4. 減少添加物使用、5. 提供蔬食餐點選項、6. 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這些準則除了支持農業生產呼應永續發展目標以外,採用有機友善食材、減少添加物使用以及提供蔬食餐點等也都有益身體健康。

同樣地,正確的食物攝取除了維護消費者健康外,也能促進農業的永續發展。EATLancet委員會在2019年推出「健康飲食組合」,除了健康的因素,也考慮到肉品生產的高碳排,因此建議由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來提升農家轉型永續農法的動力。

健康飲食組合建議每天攝取蔬果500公克,14公克紅肉,大豆與花生合併25公克,其他豆類50公克,看中的就是各種豆類的蛋白質;進食時增加各種豆類而減少紅肉。

相較於健康飲食組合,我國國民健康署在2018年推出了「每日飲食指南」,推薦每天攝取蔬果200公克,紅肉35公克,大豆每天20-25公克,但其他雜豆類則是為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放到全穀雜糧類食物,這就稀釋了各種豆類在供應蛋白質上的重要性。

不過最近聽到營養學專家表示,國民健康署已經參酌EATLancet委員會的健康飲食組合,準備修訂出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新版若加重雜豆類的攝取比重,那麼各種國內豆類的需求可能大幅增加。

我國各種豆類生產(圖1),以1959年達最高,總面積合186,388公頃,其中以大豆、落花生、紅豆三種豆類最多。三者面積的最高峰分別是大豆的59,665公頃(1960)、落花生的103,642公頃(1965)、以及紅豆的19,692公頃(1978)。其後面積逐漸下降,至2024年落花生剩17,190,紅豆5,258公頃;大豆則曾降到200874公頃。這三種豆子以外的雜豆,有綠豆、花豆、米豆、蠶豆、樹豆等,僅綠豆與花豆列有統計數字,這兩種豆類在1972-1982年間,每年收後面積各約在4,000公頃上下,然而在2002年以後已經少到沒列入了。


1,我國豆類作物生產,1953-2024年。

2024年,我國的豆子的自給率相當低,大豆、落花生(帶殼)、與紅豆()分別進口2,627,5016,5032,730噸,而幾乎停產的綠豆,其進口量高達17,021噸,我們沒在種的豌豆也有16,411噸。其他花豆等Phaseolus屬的乾豆(紅豆類以外) 6,641噸,紅豆類有2,730噸,蠶豆1,767噸,也沒在種的鷹嘴豆755噸、扁豆181噸。

政府從2012年開始推動雜糧復耕,主力放在玉米與大豆,其中大豆從2015年面積有較大的升幅,從74公頃的谷底上升到2024年的4,460公頃。在農糧署的推動下,於2022年組成臺灣大豆產業策略聯盟(https://is.gd/xaBehK),目標是到2027年面積達1萬公頃。該聯盟囊括小農、產銷班、合作社、農會、企業等,要將乾燥、篩選、分級、倉儲、加工、團膳業、以及金流、物流全部納入考慮。這與前述的荷蘭蛋白質農民協會應是異曲同工。

很希望政府花在大豆復耕的心力,也可以同樣放在綠豆、花豆、蠶豆、樹豆,甚至於豌豆等雜豆類上,不但多少有助於提升糧食自給,也會更符合「健康飲食組合」的趨勢,除了照顧國人健康,還能減碳照顧地求,真是善莫大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