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5 從稅收與補貼看成本會計與食農系統轉型。觀點種子網20250904。
https://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50904.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從稅收與補貼看成本會計與食農系統轉型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等多個國際機構都在呼籲食農系統需要轉型,不過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是消費者是否買單。只要消費者願意掏腰包,農家轉型的意願就會比較高。然而一般消費者都是價格導向,而慣行農產品的市價常較為低廉,永續食材對消費者較無誘因,因此食農系統的轉型速度相當慢,難以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FAO的《2024年世界糧食與農業狀況報告》(SOFA 2024)就在處理食物售價的問題,該報告認為慣行食品所以較便宜,是因為其產銷鏈所造成的隱藏性成本並沒有反映在市價上,造成價格較低的假象。

例如過度攝取高糖、高鹽、加工肉類、紅肉等食品,容易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這會帶來龐大的健康隱藏成本。高碳足跡、高污染的食物則是沒有把環境破壞算進價格。

所以應該採用真實成本會計(True Cost AccountingTCA)來矯正,讓食物價格忠實地呈現帳面的生產成本與其在背後的隱藏性成本。

這個問題相當複雜,無法用單一措施來解決。該報告提出的五個幾決方法之一是讓食物的售價能反映真實成本,用價格來引導消費。這方法的重點就是稅收與補貼。稅收與補貼會左右各類商品的定價,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選擇。而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兩者需要並行,但需要先瞭解各項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

由於需求的價格彈性(或反應程度)不同,特定稅收或補貼對不同食品的影響也各不相同。舉例來說,許多食品的需求缺乏彈性,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導致的需求下降幅度相對較小,例如價格上漲 10%,需求下降卻不到 10%。因此,設計有效的稅收與補貼政策,必須考慮某一食品的反應。

稅收

在稅收方面,主要是能夠提高不健康或高污染食物的價格,讓消費者自然減少消費,作為行為的矯正。例如:對加工肉類等課稅,可以抑制購買量。再者,也可以針對高甲烷排放的畜牧產品、耗水作物等高環境足跡食品課稅。

不過報告中較詳細說明的加稅案例,只有含糖飲料稅一項。這類飲料與肥胖症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因此已超過100個國家與地區推行糖稅。

以墨西哥為例,該國政府自20141月起,對所有添加糖的非酒精飲料課徵每公升1墨西哥披索的消費稅。此稅適用於汽水、調味水、茶飲、加糖乳製品、含糖能量飲料,但不包括人工代糖飲料與100%果汁。

稅收實施後,被課稅的含糖汽水價格上漲約11%,而非碳酸含糖飲料如調味水、果汁、能量飲料等,價格漲幅則略低一些。

結果相較於課稅前20072013年的期間,在20142015年,人均含糖飲料銷售量下降7.3%,而人均瓶裝水銷售量則上升5.2%。這是被視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糖稅案例,用來減少肥胖與糖尿病相關的健康隱藏成本。

英國在2018年通過了軟性飲料產業附加費,目標是透過附加費改變企業配方來解決兒童肥胖問題,並鼓勵業者減少飲料中的糖分含量。該稅項分為兩級,含糖量每公升介於50克至80克以下者,收取18便士/公升;含糖量每公升達8克或以上者24便士/公升。

實施結果,多數飲料廠商選擇降低配方糖含量,而高糖飲料銷售額大幅下降。因此稅收不僅改變了消費行為,更促使產業界業更改其配方,可說是屬於TCA中「讓產品價格反映健康成本」的做法。

但是並非所有的食品稅收都像糖稅一樣成功。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在於食品的價格彈性(消費者對價格變化的敏感程度)。彈性高者如含糖飲料,價格漲一點,消費量就減很多。彈性低者如生活必需品的米類主食,即使價格改變,消費量變化也不大。

需求缺乏彈性的基本民生食品最好不要加稅,因為同樣的稅收縱然對高所得家庭較無所謂,但是會佔據低收入家庭開銷的大部分,因此對這些食品徵收新稅往往不受歡迎。

法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針對動物性產品的環境稅,在減少相關排放方面的效果比預期差。消費者在動物產品價格上升時,更可能用其他動物產品如魚或蛋來替代,而不是增加植物性產品的攝取。然而,在一些收入較低、因此相同產品需求較具彈性的國家,效果則可能大得多。

增加環境稅、健康稅的政治上較可行選項是改革現有稅制,例如若透過增值稅改革,降低蔬果的稅率、提高動物性產品的稅率,將有助於在歐洲解決環境與健康上的隱藏性成本,而不會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

可以說,稅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TCA的政策落地工具之一。TCA幫助估算「哪些食物帶來最高的健康與環境隱藏成本」;稅收則是讓這些成本反映在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價格中。

補貼

和稅收一樣,補貼的核心目標是要讓食物價格更真實地反映隱藏性成本,只是方向相反:稅收用於抑制不良選擇,補貼則用於鼓勵正向選擇。

蔬果、豆類、全穀、堅果等往往因生產成本較高或市場供應不足,價格偏高。若能透過補貼,政府可以降低這些食物的零售價格,讓消費者更容易負擔,縮小健康飲食價格的差距。

補貼不一定直接作用在消費者端,也可以用於生產者。例如對採用生態農法、有機農業、低碳排或減少氮肥使用的農戶提供補貼,幫助他們承擔轉型成本。

不過補貼與增稅同樣要講求產品的價格彈性;對需求彈性高的健康食品如蔬果等,補貼降價會更快提升消費量。

稅收與補貼兩者同時進行可能會更好。若只用課稅,低收入者負擔較大;但若同時用補貼健康食物,就能抵消這種不公平。政府增加的稅收可以回饋到公共衛生或永續農業的支出,例如投入健康促進計畫、支持小農轉型等。達到「讓不健康或高污染產品變貴,讓健康永續產品變得更可負擔」的效果。也讓消費者在選購上有所適從。

然而,稅收與補貼需與其他槓桿結合,這些槓桿直接針對飲食改變,例如透過改善資訊來引導行為轉變,或透過法規在生產階段改善食品的營養組成,才能達到關鍵效果。

**************

我國的糖稅

近年來民間團體和部分學界人士呼籲政府正式課徵糖稅,期以控制糖類攝取量,減少肥胖與糖尿病等慢性病問題。

不過衛生主管機關暫時不考慮直接課徵糖稅,而是對無添加糖飲品免徵貨物稅,降低其成本,用來鼓勵民眾選擇無糖飲料,這是間接對含糖飲料(維持課徵15%的貨物稅)形成價格壓力,算是變相的糖稅措施,也有助於提高國人對含糖飲料健康風險的認知。

(2025/06/30)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8664

(2025/08/06) https://www.uho.com.tw/article-6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