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gif (1361 bytes)   台大種子研究室

 

   承作者台灣日報記者黃玿琮先生賜稿,版權仍歸屬黃先生,任何轉載請先徵求黃先生的同意。

 

 

白冷圳期待再創第二春

黃玿琮

 2000/10/18

    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在去年九二一地震的重創之下,雖震斷的水源命脈,卻也震醒了民眾對於它的歷史文化、觀光資源、自然生態、飲水、灌溉及經濟產業價值的重新思考。災後由立委林豐喜與地方人士發起組成「白冷圳重建推動委員會」,積極進行白冷圳的總體營造計劃,期盼再創白冷圳的第二春。

 白冷圳開闢於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認為甘蔗經濟價值高,且台灣的土壤與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為了大量培育推廣種植甘蔗所需的蔗苗,於民國二年選定台中縣新社台地做為蔗苗養成所。卻因當地缺乏水源,屬於第四紀古層赭色酸性土壤,形同全無灌溉的「看天田」,加上土質乾燥、地下水位普遍低落,一年中乾旱期從九月至一年二月,長達六個月。在這種缺水環境下,繁殖蔗苗也困難重重,種植的甘蔗品種僅限於需水分較少的「細莖竹蔗」,「大莖爪哇種蔗苗」則需在鄰近的東勢、石岡地區水田種植。因此,日本政府於民國十七年由台灣總督府撥專款闢建這條水利設施。

 水源引自台中縣中峰區和平鄉的白冷高地,亦即大甲溪水源上游,海拔高度為五百四十二點六五公尺,入水口鑿石設閘由直徑六點零六公尺、深二十點六一公尺的管制井,並沿著山麓開鑿引水渠道穿越山谷到新社。早年的科技不發達、交通不便,開鑿與材料運輸全賴人力作業,工程相當艱鉅。完工後,初期由台灣總督府直接經營,日本政府在新社鄉設立蔗苗養成所,育苗分發全省推廣種植,白冷圳水源肩負灌溉蔗苗重任,日人對它非常重視。

irrig01-1.gif (9196 bytes)
虹吸管圳路

irrig02-1.gif (8754 bytes)
高架水橋圳路

©黃玿琮

 當時水圳全線設有電話線從白冷直通苗圃,沿線水圳一有故障,可立刻通知搶修;同時在白冷、馬鞍龍各設有鋼筋水泥辦事處,沿線則建了麻竹坑兩座、河排與馬鞍龍、抽藤坑、矮山坪各一座,總共六座倉庫,存放鋤頭、畚箕、鐵鏟、水泥、砂石等工程材料;遇有山崩等災害發生,造成圳路損壞時,就立即動員搶修。

 甚至白冷圳的管理維護的人員方面,在苗圃設有工程主任,白冷設管理員,這兩位人員都要有能設計修復圳路的技術;並在馬鞍龍配置兩位監視員與四位巡視員、白冷配置兩位巡視員、矮山坪一位巡視員,負責分區巡視水圳,查看沿線水圳有無毀損、漏水、偷水等情事,維護工作相當周到。

 台灣光復後,由省農林廳接管,設有水利課編制九名職員分區分段管理水圳,每年固定砍除圳路兩旁雜草兩次,年終歲修一次時,停水查看並進行圳路補修、補漏作業。若遇有強風暴雨來襲時,更是不分晝夜的密切巡視,調節水閘以防災害發生。民國四十五年交由「豐榮水利會」管理,六十四年併入台中農田水利會至今。

 白冷圳全長十六點六公里,水路溝壁為混凝土砌塊石,水橋、隧道、暗渠、渡槽大都是鋼筋混凝土,十分堅固耐用,其中三分之一為隧道,共二十二座,長七公里多,開鑿與材料運輸全靠人力,工程艱鉅。三座虹吸管,厚度均為一點二公分,第一座一百三十四公尺,通過阿寸溪底;第二座三百四十六公尺,通過抽藤坑溪底,高低落差九十公尺,第三座四十三點五公尺,通過矮山坑溪底,當時是東洋地區第一長的虹吸管,至今仍是遠東地區之最。

 當年興建這三座虹吸管,撥款一百二十萬日元,約值目前台幣十二億元,而它不需動力輔助,就可將原水上山下地、跋山涉水,在台灣水利開發史,享有崇高歷史地位。沿線山巒翠綠、氣候溫和、景色秀麗,加上圳路中有多處屬於遠東地區著名的水利工程景點,區內盛產葡萄、寄接梨、柑桔等農特產品,極具開發觀光價值。

 灌溉區域包括和平鄉白鹿,新社鄉上下水底寮、大南、馬力埔、鳥銃頭、畚箕湖等地區,面積達七百八十八公頃。同時,因白冷圳的引入新社台地,使得地區內有充分的地下水源,並從食水嵙溪浮出地面,再攔截引入新社、山頂圳的中正村,灌溉面積一百七十公頃,包括水井、七分台地與石岡鄉的仙塘坪台地。自來水公司也以電力抽取地下水,供應新社鄉大部分地區,以及石岡鄉金星村、龍興村、石岡國中等地區的民生用水。

 白冷圳遭震創後,一度讓新社鄉地區陷入缺水困境,經國軍官兵的協助搶修,目前雖稍恢復供水功能,但仍隨時有再發生斷水的可能。台中農田水利會大南工作站長韋炎明表示,地震浩劫後,虹吸管經電子儀器檢測,鋼管厚度磨損只剩零點三公分,加上沿線圳路損壞,重建經費至少須要十五億元。由於經費不足,目前僅能逐段修復,不影響正常供水下,會儘可能保留沿線重點古蹟。

 立委林豐喜於震災後,發起與地方各界籌組白冷圳重建推動委員會,舉辦探源之旅、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並要求水利單位儘速重建,尋找替代水源。文化界也要求全線保留,台中縣文化局從善如流,由局長洪慶峰邀集學者專家實勘,並且決定提供經費由文史社團進行人文資產重建,收集、調查白冷圳相關歷史資料,以利保存、維護,同時向上級爭取維護、管理經費。

 東海大學教授顏名宏則認為,地方人追溯歷史文獻資料,可加強向中央爭取補助的說服力,地方人也應先想像心中所要的白冷圳未來面貌,與學者專家座談、對話,才有助於白冷圳的修復、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