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明的發展
B85301118 法律法學三 王筆毅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對古今好飲者而言,功名利祿抵不上醇酒一杯,汲汲營營不如醺醺醉醉。因此,與其作寂寞聖賢何不乾脆做酒中醉客。聖賢戰戰兢兢於修養自己的身性,無時或忘陶冶砥礪自己的性情,同時沈潛遨遊於書海之中。一有小成,更希望能以區區一己之身,報效家國社會於萬一。如此何如縱情於杜康之間的騷人墨客、文人雅士來的清閒?在不害志的大前提之下,酒是忘憂、解愁、助興的最佳良伴。當手擁佳人、眼觀美景、耳聞仙樂之時,如果少了一杯醇濃的美酒助興,將會多麼的煞風景。酒之於人,是如此的重要而不可或缺。
有關酒的起源的傳說
以上四種說法,個人認為比較可信的應該是第一說或第四說。因為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古代早在夏朝以前就已經有酒的存在了,所以以此認為第二、三種說法似乎並不可採,因為儀狄、杜康都是夏朝的人。而在一、四二種說法中,似乎又以第四種說法比較合理。
&127;釀酒的發展階段
麴是一種經過酵母菌發酵後含有釀酒菌類的穀物。把這種菌類放入煮熟的穀物中發酵,就可以生出酒來。用不同的含糖穀物發酵,即可製成不同的酒類,這就是麴釀法。
「櫱」是一種發芽的穀物,穀物發芽後引起種胚的生化變化,一部份澱粉轉化為芽糖。這種芽糖遇到酵母菌即發酵成酒。啤酒的釀製,就是依照這一古老的方法。可是用櫱釀出來的酒酒精含量較低,一般不超過十二度。因為到十二度時,酵母就不起作用了。
麴櫱釀酒法的原料,主要有黍、大麥、小麥、和稻米。後來秫(高粱)也能釀酒。
所以似乎以產生於元時較為可採。燒酒直到清朝以後終於成為主流,而麴櫱酒則漸漸退居於次要。
酒器的沿革,從角器、陶酒器、青銅酒器、漆酒器、瓷酒器到金銀玉石酒
器,樣樣都有。各種各樣非常的講究,而式樣之多,因應不同場合、季節、地點、酒類也有不同的考究。現僅簡單介紹酒器的起源。
人們最早用什麼東西來飲酒呢?很可能最初並沒有一種專門的酒具用來飲酒,只是把釀酒器端起來送到嘴邊飲,這種釀酒器也就成了飲酒的工具。但是這樣飲酒畢竟不大方便、雅觀。所以人們就根據需要尋找另外一種盛酒的器具。而自然界裡有很多現成盛酒的器具,如大的蚌殼、螺殼,以及牛羊角等。先人飲水在先,飲酒在後,飲水的器具當然也可以用來飲酒。但是並不是所有可以用來裝水的器具都能用來裝酒,像是動物的胃就不行。因為從前的酒有糟、汁,糟、汁必須和著一起吃,所以沒有辦法用胃裝,必須要找別的東西來盛酒。而帶角的牛羊在經過燒烤之後,角會從頭上脫落,成為很好的盛器,可以用來飲水、飲酒。於是動物的角就成為最早的盛器。
黃酒是以穀物(糯米、稉米、黍米和玉米等)為原料,經過酒藥、酒麴糖化發酵而釀製成的一種低酒度的原汁酒。因其顏色呈黃色而得名,古稱「醪酒」,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發酵酒。其製造工藝經過一代一代不斷改進,具有酒味醇厚、營養豐富、品種繁多的特點。黃酒歷來又是中藥丸散、膏丹的輔助原料和烹炒菜肴的調料,素有「國酒」的美稱。最出名的黃酒為紹興酒。其他尚有壽生酒、江西麻姑酒、丹陽封缸酒、吳酒、即墨老酒等。
中國的白酒主要以優質高粱為原料,也有用大米、其他糧食或薯類等釀製的。由於各地因地制宜使用的原料不同,所以我國白酒的品種特別繁多。也由於其產地的氣候、水質、生產麴種及工藝習慣的差別,因而出現了各種白酒迥然不同的風味或風格。白酒無色透明,屬蒸餾酒類型,因用火能燒著,故又稱「燒酒」、「白乾」。白酒香味馥郁,口味綿甜純淨。因酒度較高,也名之為烈性酒。白酒中名聲最著的應屬貴州茅台。其他四川、秦晉、河南、江淮、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亦皆有產。
酒作為藥用,是由酒的特性所決定的。酒一般都具有散寒滯、開淤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肌膚等功能,尤其是黃酒和果酒溫柔協調,更適於人類祛病養身的需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自然和自身認識的深入,人們不僅要祛除疾病,而且還需要延年益壽、長生不老。因此,各種藥酒、補酒就不斷的被發明創造出來。
酒與中國民俗
酒在我國民俗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俗話所說的「百里之會,非酒不行」、「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婚」、無酒不成節」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親友來了,以酒敬客,以酒敘舊,以酒增情;逢年過節或遇到婚喪喜慶,以酒為禮,以酒行儀,以酒助興。可以說酒是我國無處不有、無處不用、無處不盛的一種最普遍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因為這樣,有人把酒形象的稱之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和文明較快發展與進步的一種酵母。
漢族節日多,最大的當推過年,舉凡送灶神,喝守歲酒等都要以酒為必備之物。接著元宵燈節,設酒宴招待,清明掃墓也必須祭酒。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喝雄黃酒可以驅蟲避毒。其他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等都是相沿已久的習俗。
另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是無酒不成節。例如蒙古在年三十晚上祭祖,口中唸著祖宗的名字,把酒一盅盅灑向天空地上。然後全家圍爐由晚輩向長輩敬酒,敬酒時必須跪拜,且要把酒喝完才算有禮貌。藏族過年,也是彼此以青稞酒互敬。並用青稞酒、酥酒待客,舉行家宴。
雲南的傣族年節為潑水節。潑水節的來歷是一段與酒有關的傳說:相傳古時傣族人居住的地方有一個魔王,每年都要搶一個傣族姑娘為妻,人們恨之入骨。由於魔王本事大,又有護身秘法,誰也奈何不了他。有一年,這個魔王又搶了一位傣族少女做他的第七個妻子。這個少女非常機智,一面恭維魔王,一面向魔王灌酒,乘機套出魔王最怕人用他的頭髮纏住脖頸的真情。於是,趁魔王酒醉之時,和其他被搶來的姑娘一起動手,用魔王的頭髮纏住魔王的頸,魔王的頭果然掉了,但卻從頭裡噴出火來。為了撲滅魔火和洗淨姑娘身上的血污,人們就潑水。於是,就把清明節後的第七天定為潑水節。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酒作為迎客送客,好友歡聚,別離時互道珍重,使迎送更加隆重而能表達特殊的情感。
當然民俗中與酒有關的遠不只這些內容,其他如生子有滿月酒、百日酒;生日有生日酒、壽酒;親人團聚有團圓酒;辦喪事有喪酒;代課的迎賓酒、接風酒;送客有餞別酒;求師學藝有拜師酒、出師酒、謝師酒;立功報捷有慶功酒、祝捷酒;按農耕節氣還有春酒、栽秧酒、打穀酒、豐收酒等,以至陪禮、建房上樑等等,人們凡遇有賞心樂事,抑或愁苦悲傷,不由的都會以酒待客,送酒誌賀,借酒寄情。在這裡,酒是溝通、聯繫人際關係的紐帶,是抒發、寄託感情的載體。另外,上面所說以酒為媒介的各種節日文化,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內容,而且,酒在充實家庭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在穩固中國家庭結構中,也一直起到了凝聚劑的作用。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