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保種網姊妹網

               

 

農民保種座談會2014台北場

  

 

日期:2014/07/02  

地點:呷米共食廚房

與會: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慈心基金會蘇慕容、慈心張正貴、幸福農莊黎旭瀛、陳惠雯一家人、大地旅人江慧儀、合樸農學市集孫崇傑、合樸陳孟凱、主婦聯盟黃淑德、部落大學唐敏、簡子倫、慈濟大學邱奕儒、浩然基金會蘇之涵、浩然基金會陳芬瑜、主婦聯盟張雅雲(依座位順時針排)

紀錄與整理:蘇之涵

 

具體結論

  • 正在進行種子交換活動的夥伴,同時讓大家知道訊息,先做區域交流。待時機成熟後,再討論全國活動的可能。

  • 建立保種農友的資料庫。先由唐敏來設置共同平台的標準化表格欄位,再由主婦聯盟和浩然基金會來開線上協作平台,開放給夥伴記錄各地保種農友的資訊。

  • 郭老師的保種訊息彙整,不定期寄送給大家。

  • 9/17在張榮發基金會有秀明農友的聚會,可兼著辦種子交換。

 

Session 1 澳洲、印度經驗分享

 

 

Session 2 各單位近期工作介紹

無基改推動聯盟/黃淑德、郭老師

  • 由主婦聯盟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主婦合作社、台灣大學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組成無基改推動聯盟,早在2008年開始就有第一波的行動。小組用主婦基金會的辦公室,每一、兩個月開一次會,必要時加開。

  • 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的網站每周更新世界各地的GMO新聞,包括食物標示、政策翻轉、孟山都的新進展等,讓台灣理解世界發展。

  • 2008年就開始想做農友教育,跟銀川米產區的有機農友合作。當時有機米的農友對GMO並沒有清楚的概念。而後,透過官方管道,確保綠肥作物的種子(紐西蘭)是非基改。後續推到苗栗山水米產區,再到台南後壁區的菁寮。而後設計非基改的LOGO

  • 去年有發行摺頁,詳列黃豆、玉米的加工系列產品,在不同的展覽、博覽會上發送摺頁推廣,鼓勵大家不種、不買、不吃。去年經典雜誌做了專題,讓這個議題加乘。

  • 近年來,官方態度稍有變。但衛福部等主管單位對於非基改的認識與理念需要再教育。

  • 最近想延續非基改布旗的印製,除了農友,也讓商家加入。在524全球反孟山都的行動中,主婦合作社與彎腰市集合作,分送、推廣非基改的布旗,除了農友,消費者反應也熱烈。由此可知,外顯、具有識別性的布旗可讓店家串聯持續發展。

  • 主婦聯盟已取得紀錄片《基改,我的天老爺阿》一年的播放版權,可跟主婦聯盟接洽播放細節。

  

 

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孫崇傑

  • 合樸最早從黃豆開始,跟豆之味合作。豆之味起源於想增加台灣的黃豆種植率,但發展到一定規模,還是必須跟美國買。因此透過合樸的部落來開課,有豆腐坊、工廠,慢慢的讓黃豆銷售市場變大。合樸的角色像農民學校(農志學堂),但不對外招募。

  • 合樸從四年前開始有公田的試驗栽種,自稻米開始操作泰國KKF的做法,每年都有不同的學習。像今年跟台中農試所李博士試驗,想發展參與式育種,由農民主導、專家協助。經過公田的試驗、經營之後,才會知道人如何協作。目前合樸想跟銀川米連結,因為銀川米每四年就要重新買一次種源,但目前還找不到合適的人可以長期協作。

  • 今年趁著農民市集研討會由合樸主辦的機會,想用種子的議題來連結台灣的各個市集。例如,每個市集開一個帳篷,可做連結、互訪。此外,豆腐坊目前有空間,可作為固定推廣區。

  • 關於藏種於農的進度。第一年在各地召開說明會,累積了一定的志工,帶到田裡栽種,有人則加入豆腐坊。重點在把人留下來,變成固定的人。

  • 合樸還有台灣米部落,藏種於農的項目之一,孫崇傑是頭目。過去幾年伊聖詩有支持這個項目,到銀川發展米袋的設計與印製、製作藏種於農的小書。原來設計的米袋是給銀川使用,最近有印第二版的真空袋,2KG的真空袋,一面是藏種於農的圖樣,另一面是空白的,讓使用者做各自的說明,希望給更多人使用。有需要可以跟小毛聯繫。

 

幸福農莊/陳惠雯

  • l   自家採種對自然農法是必要的義務。在北投社大上課的時候,會講到簡單的採種。但以家庭菜園來說,採種有諸多限制,過去大家有點興致缺缺。最近改變策略,讓學生各自挑自己最拿手的作物留種,下一個季節時就可以交換。雖然留種的數量還有限,但慢慢開始形成風氣。

  • 社大的課程學員有組成社團,在實習田採的種子歸為社團資產。學員上完課回家栽種,可以到社團領種子。此外,學員開始留種後,對於外來種、固定種比較有概念。

  • 之前郭老師給的早期日本引進水稻種子都有固定栽種,去年鳥害嚴重,沒有收割。但有再生稻的種子。

  • 之後在留種上會繼續打團體戰,鼓勵社大學員持續留種,各自努力。

  • 關於採種書籍日文工具書的翻譯工作。幾位協助的志工翻譯口氣、理解不同,最困難的是,有些專業用字、或少見的品種名稱無法確定。還需要校對幫手,或者詢問園藝系退休的老師、或留台的日本人能否提供協助。

  • 最近在思考保種的方向,一種是什麼種都留、一種是適合當地的品種。進而思考到,有些蔬菜品種消失的原因是不知怎麼吃,所以保種工作也該延伸到料理教室,知道怎麼吃會更有興趣留種,這樣的連結對主婦來講重要的多。

 

慈心基金會/蘇慕容

  • 過去幾年因緣際會下認識種子保存,之後開始思考如何推動。發現雖然推有機,但大部分農民都不知道保種。因此開始推動內部學習,陸續拜訪農試所、賣自留種的種子店、實務工作者等。發現目前台灣知道保種的人較少,因此推動過程不如推動有機農業順遂,但慈心仍持續有在推動保種課程。

  • 去年郭老師有引介林順副教授,林教授將數十種F3水稻種,透過慈心轉給有機農,有找花蓮、雲林的有機農民種植。參與式育種讓農民依自己的喜好來選品種,未來有多種可能,留給農友決定。

  • 有些想法,但還在規劃。社群的種子交換提議很好,我們盡量連結農民來試。

 

浩然基金會/陳芬瑜

  • 一開始知道種子保存工作,是在大地旅人工作室。這幾年做小農復耕的工作,跟各地農友合作友善環境的農法,認識到農民的自主性不只是田間工作,自家留種也很重要。

  • 前年辦小農復耕的農友交流會,請郭老師來分享,引起大家的興趣。另外,復耕點之一在台東的歷坵部落,老人家堅持自己留小米品種,除了原住民的文化,還有情感連結。為了種小米,就會保存相關的在地耕作智慧。

  • 浩然做為支持計劃的單位,去年跟郭老師、鄭興陸老師討論,把保種的方法步驟圖文化,做成手冊,且加辦農民留種的交流會,報名相當踴躍,手冊索取持續到今年。

 

花蓮樸門網絡/邱奕儒

  • 花蓮樸門著力在網絡連結。在慈濟、東華校園各有農田,透過花蓮樸門做種子交換。我們會把種子交換跟課程綁在一起,但志工人力的穩定度會影響交換的頻率。過去每個禮拜的樸門課程,學校裡有冰箱,可以做交換,也做交換紀錄,但志工人力,也就是學生來來去去,人少時較無力經營。浩然做的系統化知識對我們很有幫助。有一陣子在好市集也有擺攤,但人事不穩定,造成鬆散。

 

部落大學/唐敏

  • 種子保存是部落大學課程的一部分,有些人已有實務經驗,課程結束後就會互相交流,形成社團後,就會成為長久的網絡關係。我自己也有二十多年的保種經驗,但一個人而已,壓力較大。

  • 部落大學頂樓有菜園,有栽種原住民主題的植物,編織、食用、生活器具用途等都有。

 

大地旅人/江慧儀

  • 這幾年在台東推樸門教育基地,有在種稻、蒐集種子,但沒有認真記錄。目前有最多的是樹豆,沒有特別育苗,有什麼就種什麼,也會跟鄰居交換。接下來想認真記錄。

  • 目前稻米有留種,但是對於育苗的技術還不熟悉,所以尚未自己育種。

 

 

Session 3 台灣保種的下一步

討論內容

  • 提議做每年的全國性種子交換市集,如此每個單位也有機會作成果呈現。時機點以春秋播種前為佳,可以在各地接力舉辦,例如秀明農法的聚會、農學市集研討會、彎腰生活節。

  • 但如何identify留種的農友?秀明農夫市集有種子的攤位,多半是給,但會留下種子流向的資料。Home gardener可透過社大、社區菜園蒐集、建檔。

  • 最近神腦基金會有補助學校菜園的經費,可透過評選與陪伴,把採種的觀念置入。平台可以試著給基金會一些建議,在下一次活動之前先給學校一些培訓、好的觀點,讓學校菜園的提案可以更永續。

  • 關於主流農友與本土品種的需求、取得管道。有何想法?過去很多雜糧是由政府育種出來,農民自己採種。因為農民自己想種,就會留。後來發現有些人想種,不知第一批種子從何來,通常會介紹去喜願、荳之鄉。建議把這些資訊交換點一起納入保種會議的網絡。

  • 如何讓公部門把種源釋放出來?透過機構為單位,可以跟種源中心要種子。但,給的量很少。

  • 種子交換活動的對象是實作者?有興趣的人?還是消費者?不同的對象是否要設定不同活動內容?建議現階段可以開放,放在同一個活動,相互連結。

 

 

 

網頁維護:觀點種子網(前台大種子研究室)       聯絡信箱    台大種子研究室    a05.gif (136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