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種子研究室   a05.gif (1361 bytes)                                              台大種子研究室

回有機野譚首頁        回有機農業促進法修法專頁     

引用: 鍾伊婷 2006 有機農業:有機種子與品種之選擇。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大學部專題討論。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大學部

專題討論

 

有機農業:有機種子與品種之選擇

 

指導老師:郭華仁 教授

報告學生:鍾伊婷

報告時間:2006330日,上午1020

報告地點:農藝館112

 

 

摘要

歐盟在1991年制訂No 2092/91法規,規範有機繁殖材料的使用。也就是在有機作物生產方面必須要採用有機繁殖材料。有機農業不得施化學藥劑,種子被雜草及病原污染的風險很高,所以有機種子的檢疫門檻必須較慣行種子更嚴格。有機種子的生產最大的問題是採種時不得施化學藥劑,只能用物理防治,通常是浸溫水處理。天然化合物也能有效地抑制種子疾病,且能符合有機作物保護規定。此外,由種子的葉綠素螢光判定成熟度種,以達到最佳生理品質,能增進有機種子品質。目前在歐美已有民間組織成立有機種子供應管道。

傳統品種大多可用於有機農業,尤其是十年到三十年前的傳統品種。有機品種應有(1)對種子相關疾病的抗性或耐受性;(2)與雜草競爭的能力,擁有較長的莖桿;(3)在不同環境下用有穩定的產量及品質;(4)在各種環境下均擁有高品質及穩定的產量的品種特性。

由於有機農業受到世界公認及政府支持,驅動了有機種子的發展及使用率。然而價差卻可能成為阻力,使得農民回頭使用慣行種子。有機農夫長期使用慣行品種生產,但為了更能適應有機農業的環境,需要更能適應各地耕作特性的地域品種。假如能把商業種子的產業和適應廣泛區域的品種聯繫在一起,更能吸引育種公司投入。

 

一、   前言

1990年代以來,有機農業可說是美國農業成長最快的產業部門。根據美國有機交易協會(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的調查,自1997年以來,有機食品的銷售市場成長率均維持在17%21%之間,至2003年有機食品的銷售額已達到103.8億美元,然而同一期間,美國的傳統食品銷售市場的年成長率僅在2%4%之間。估計2007年有機產品的銷售市場可能突破200億美元。在2004年的趨勢調查中顯示,66%的美國消費者購買過有機食品,其中更有40%的消費者(約占全部人口的27%)會定期購買有機產品。除了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之外,美國許多農民與業者也逐漸由慣行農業轉而投入有機農業生產[1]

德國生態與農業基金會表示2000年,歐盟國家的有機農業面積超過370萬公頃,約佔全部農業面積的2.9%。有機農場數則將近13萬個,約佔全部農場數的1.9%。其中以義大利的有機農業面積最多,高達近一百萬公頃,其次依序為德國、英國、西班牙及法國。若比較有機農業面積佔全國農業面積之比率,則以中歐小國之列支斯坦的17%最高,瑞士亦達9%,而後依序為奧地利、芬蘭、義大利、瑞典、丹麥等國,以上各國有機農業面積比率均達6%以上。各國農場數亦以義大利的近五萬個有機農場最多,其次為奧地利、西班牙、及德國,均有一萬個以上的有機農場。而有機農場佔全國農場數比率亦以列支斯坦及瑞士最高,其後依序為奧地利、芬蘭、丹麥等,均達5%以上。

根據統計,自1986年以來,歐盟有機農業面積成長非常快速,成長率高達25%。至2001年底有機農業面積4,579,836公頃,其中發展最為快速的是北歐及地中海國家,但截至2000年止,有機面積仍僅止於2.9%,有機農民則佔2%左右[2]。而歐盟各國多企圖於2010年時,達到10%的有機農地[3]。據糧農組織表示,經過認證的有機農業雖然只占世界農耕面積的2%,但成長卻極為迅速。2003年,有機食物的零售額為230億美元,在歐洲增長了8%,在美國增長了5%。100多個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在出口經過認證的有機產品。我國有機農業自1995年至2004年底止,有機農業栽種面積成長快速,十年內成長近十倍,有機農地總面積約1,243公頃,約佔總耕地面積之0.15%(總耕地面積約835,507公頃)。目前有機栽培農民是加入各有機農業協會組織,以會員方式登錄,便於日後辦理農產品認證工作。惟仍然有若干宗教團體如台中市佛法山,公司企業如永豐餘、統一、長榮集團等,以及個別農民如小瓢蟲農場等,進行有機栽培或試作[4]

鑒於有機農業的興起,對於有機作生產的標準也提高,歐盟在19916月制訂了No 2092/91[5]法規,內容除了規範有機產品的生產過程、化學藥劑、產品標籤等的限制,還包括有機繁殖材料的使用。也就是說,不但作物生產過程必須符合有機條件,繁殖材料的來源都必須使用有機材料。所以,有機作物種苗必須用有機繁殖材料,在飼料的生產上,也應該採用有機繁殖材料,也就是在有機作物生產方面必須要使用有機種子。

 

二、   有機農業法規中對於種子的規定

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所組成,以制定食物標準為工作的食物法典委員會,於1999年訂定,在 2001 年修訂的《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籤及銷售指引》中指出,「有機耕種是一套整全的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可改善農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及泥中的生物活動。它強調管理操作,而非靠投入外來物料,且考慮到各地區本土系統的需要而作適應配合。以農業、生物或者機械方法來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此外,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的《 IFOAM 有機生產及加工基本標準》( 2002 年版),可以豐富我們對有機耕種的理解:「有機農業是一套基於一定程序的整全系統,它的結果是可持續的生態系統、安全的食物、良好的營養、動物福利與及社會公義。故此有機農業,不單只是一套容許或不容許使用某些物質的生產系統。」

依照美國農業部之國家有機標準理事會(National Organic Standards Board)之規定,有機農產品必須符合下列條件[6]

1.      除了極少數之化學合成之昆蟲性費洛蒙外,都不能使用。

2.      自然有害物如植物性殺蟲劑(botanical insecticides)也限制與規範。

3.      對於殘留容忍制度則規定在食品與藥物署或環境保護署標準之 0-10 ﹪,並隨時檢測有機食品之可信度。

4.      依照農場法案規定,農產品必須停止使用禁用物質三年,才可標示為有機的。申請發照之生產與營運者,必須遞送一份有機生產計畫給發證機構核準。這個計畫內容應包括所有生產過程,如何維護土壤肥力,實施輪作制度,保證不使用某些施肥措施。從事生產之農民需記錄所有栽培耕作,並保持該記錄 5 年。

 

在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中,種子的利用常是被忽略的一環,近年有機種子的觀念才慢慢抬頭。歐盟在1991年率先制定了有機種子的規範,接下來在9294959903年分別有修訂版。在該等法規中關於有機種子的規定有:(1)各盟國的有機產品都應使用有機繁殖材料;(2)所利用的有機種子需要經過認證單位的認證;(3)有機種子不能經過化學藥劑的處理;(4)有機種子中不能含有基因改造成分。

歐盟規定有機農業應使用以有機農法生產的種子和繁殖材料,包括一年生種苗和移植苗,如可取得有機種子及植物材料時則需使用之。在EU的No 1804/1999規範裡,每個盟國會列出所有可利用的有機種子及其他植物材料名單。例如在瑞典和芬蘭,認證單位每季都會公布可利用的有機種子,並告知農民何時有機種子已售完,當可利用的有機種子用完後,才可使用慣行種子。這些資訊都可以歐盟的網站查詢[7]。惟當合格有機種子及植物材料不可得時,得採用未經化學處理之慣用材料。如果全無替代品,則可使用化學處理過之種子及植物材料。如果有選擇餘地,應優先選擇未處理的種植用母本。多年生作物之母本來源為非有機農法生產時,只有該母本是種植在被認證的有機農場,並在有機的管理系統下維持一作年以上,才得以「有機產品」販售,標示或代表。此外曾以禁用物質處理過的移植苗,例如基因改造種子、花粉、基因改造植物或植物材料,則不得用做種植用母本使用[8]

我國農委會於2003915日修改公告了「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要點」[9],其中關於作物生產的種苗、種子的有機產品生產法規有:(1)選擇環境適應性佳及具有抗病蟲害特性的作物種類或品種,並儘量以生物及遺傳多樣化為原則,改進生產環境之生態多樣化;(2)種子不允許以合成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害之植物性萃取物或礦物性材料處理;(3)種苗之育苗過程中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4)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及種苗;(5)合格種子、種苗無法取得時,方可採用一般商業性種子、種苗;(6)育苗場設施不允許以合成化學物質消毒。

我國目前的有機種子法規相當簡略,僅針對種子播種時進行規範,但不管種子的來源(除非是基改種子),顯然於歐美者有相當大的落差。此外在基因改造產品的法規和認證方面並不完備,也沒有規定有機認證標準。且民眾缺乏對有機認證標誌的認識、有機資訊不發達,未來應加強有機產品的認證和管理,以及對於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產銷技術等的發展。[10]

 

三、   歐美有機種子的相關組織

有機種子合作(The Organic Seed Partnership ,OSP)是一個由美國農部(USDA)的Organ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itiative 計畫所成立,目的是鑑定、發展、宣傳,高品質且適合有機耕作的蔬菜品種。這項合作關係包含農民、政府、私人供應者、育種者 非營利性組織及種子公司。主要目標是散佈由各種各地蒐集而來的蔬菜的育種族群,品系及品種給關心的人們更進一步地育種、選拔、評估、有機耕作的特色。OSP的宗旨是(1)透過種子目錄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種子給從事改善作物品種的有機生產者;(2)提高有機生產者選育自己的作物品種及生產商業等級有機種子的能力;(3)推廣試驗及有機認證,支持以地區農夫為基礎的作物評估和選拔活動;(4)擴展教室課程給有興趣於從事有機農業的學生和大眾。

為了增加高品質有機種子的可得行,OSP推出兩種因應對策,第一,整合政府研究單位及種子公司的選育計畫,確保在持續對生產者、種子公司及消費者的保證。第二,發展國際性的電腦網絡,包含主要作物生產區及有機作物的生產區特別重視少數的小農。在每個中心已農民為主的電腦網絡已經在發展中。

2005OSP將焦點放在建立,蔬菜品種的電腦網絡,蔬菜的評估及選育技術、種子保存及種子生產。2005年早春,列了一個包含近200種的蔬菜品種的表,提供有機生產者參考。此表由大致包含七個種子公司 (Fedco, Johnny’s, Rupp, Seeds by Design, Seeds of Change, Territorial, and Turtle Tree) 所推出的品種,及三個政府研究單位(Dept. of Plant Breeding, Cornell University; Dept. of Horticulture,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Crop Improvement and Protection Research Unit, USDA-ARS, Salinas, CA)的育種計畫,品種包含青豆、胡蘿蔔、玉米、胡椒、西瓜、南瓜及馬鈴薯等作物。為了建立品種,高麗菜、花椰菜、萵苣、南瓜等尚未釋出的品系也由政府部門提供給農民。[11]

商業品種的生產由育種家推出新品種時開始,其中部分新穎的、奇特的植株會繼續被當成育種者的母本保存起來,成為將來育種的基礎。這個制度聯合育種家控制母本的生產,轉而由種子公司得到許可,發行已登記種子。這些公司再與農民簽訂契約生產大量經認證的種子。在最後階段會由母本上生產大量種子,之後經由商業管道分發。種子公司通常會減少老舊品種的生產量,而偏好新品種(通常是雜交種,具有品種保護或專利的品種)。1980年代,由一般民眾所組成的組織, 保種交流會the Seed Savers Exchange(SSE),透過電腦網路交換,保存老品種。SSE組織由當地居民在自家菜園中種植、散佈祖傳的,具有區域特色的作物品種。最重要的是,因為這些作物是異交作物,而非F1雜交種,因此能夠透過種植保留品種。

1999年北方平原農業維持團體(the Northern Plain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ociety, NPSAS)從事一項由三個州的農民參與主導的有機品種育種計畫,目前仍在進行中( http://www.npsas.org/Breeding-Club.htm)NPSAS的農民育種計畫及有機品種試驗,由USDASustainabl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ARE)Organic Farming Research Foundation (OFRF)提供資金。另一項進行中的計畫是奧勒岡州的耕種企圖農民合作基因體計畫(Tilth’s ambitious Farmer Cooperative Genome Project)。其他大學及種子公司也開始進行傳多樣性及異交作物族群,和雜交作物一樣,育出具有多種特性,合適有機農業的品種。

四、   有機種子生產會議及種子檢驗

聯合國糧農業組織(FAO)強調,儘管市場成長,有機生產商還是面臨問題,「在有機農業較少照顧的種植下,導致常規品種植物和種子常較為低產」。聯合國代辦處表示,「種子產業很少適合機種植的種子品種」,因此不易符合歐盟儘量使用有機種子的新規定。而發展中國家仍然面對有機產品不易出口到發達國家的難題。糧農組織注意到,進一步要求使用有機種子種植也許妨害發展中國家的有機產品進入工業化國家的有機市場[12]

2004年由有機農業活動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糧農組織及國際種子聯盟組織舉行的”第一屆有機種子世界會議”(the 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Organic Seed) 吸引的超過57個國家,270個參加者,包含農民、種子公司、科學家及法規制定者。這是種子產業的代表和有機生產商,第一次開會討論有機種子對國際有機市場的重要性。大約有300個由私人公司、非政府和農夫組織、科學機關和政府機構派來的與會者參加,顯示有機農業及有機種子生產在國際間受到重視的程度。會議的主要議題在於生產高品質的種子,安全的種子,種子管制系統和認證系統之間的和諧,經濟效率問題及生物多樣性等議題。

由於有機種子不能使用農藥,因此檢驗有機種子時,需要考慮可能會有較多的真菌、細菌或病毒污染。此外,由於不能使用殺草劑,種子成長時需與雜草競爭養分,會影響種子的存活率,因此有機種子檢驗標準應該較慣行種子更為嚴格。歐盟規定,若要達到有機種子的標準,作為一年生作物種子來源之植株,必須在有機農法下生產至少一個世代;而二年生及多年生作物種子來源之植株,則至少要兩個生長季。也就是說,只要慣行種子以有機農法種植,也能夠產生有機種子。有機種子必須符合歐盟規定,因此須符合(1)基因品質,檢驗是否有基改成份混雜(adventitious presence) 在有機產品中是非常受到重視的,而除草劑之生物檢驗法、ELISA以及PCR等三個方法是最常用來檢驗是否含有基改成分;(2)物理品質則有,品種純度、雜草種子檢驗等,目的是為了測出是否含有其他雜質,如其他作物種子或是雜草種子等;(3)健康品質,包括病害及蟲害檢驗;生理品質則有發芽率及活力檢測[13]

 

五、   生產有機種子所遇到的挑戰與應變辦法

為了生產供應有機繁殖材料,有機農民遇到許多相對於慣行農業的問題。不使用化學藥劑有機種子遭雜草種子及病原污染的風險很高。爲應付春天有機肥礦物化速度緩慢及雜草種子的競爭,有機種子有需要活力高和發育快速的根系,因此種子本身的健康情形便成為影響有機種子生產的一大素。所以,有機種子的檢疫門檻必須較慣行種子更嚴格,要求更高。例如在丹麥,因為種子本身的病害使得許多的有機種子必須丟棄,造成很大的損失,例如,豆類種子在2000年有90%因為病害被丟棄。有時更因為病害幾乎所有的種子都被丟棄,使得有機種子的生產幾乎不可行。因此改善耕作技術,以減少田中種子病害的發生,並且發展適於有機條件下,種子處理的技術。一般有機種子的認證著重有機生產方式和化學藥劑禁用,而有機種子的健康情形並非檢驗的要點,嚴重感病的種子也可能輕易通過認證。因此需定義出有機種子健康的品質標準,重新調整品質檢定的門檻。

為此有機農業及消費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去「證明」有機生產的過程。許多開發中國家的仍建立在大量低投入農業上,因為農民無法負擔高價的化學肥及農藥,為了這種農民,有機農業提供了更好的經濟替代作物,特別是如果他們能在歐洲或北美市場銷售他們的作物。然而,事實卻不是這麼簡單,第一,有機生產繁殖材料並非所有作物皆有供應,或是沒有適合、專屬的品種;第二,在有機環境下生產有機種子,而且還要維持與慣行生產方式的種子相似的品質,相當不容易;第三,某些作物有機種子相當昂貴,因此農民傾向選擇便宜的慣行種子;第四,透過自行留種或是交換方式得到的種子也許並非一直在被認證的有機環境中生產;最後,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種子的品質可能是嚴重的問題。

有機作物的生產,比慣行農業需要更高品質的繁殖材料。對繁殖材料施用化學藥劑的預防措施是禁止的,而且為了與雜草競爭,需要更好的活力。對農夫而言,種子的健康及避免受到基改作物污染是很重要的。在歐美、紐西蘭,某些種子公司花費鉅資在生產高品質的重要作物的有機種子及繁殖材料上。但是高品質有機種子卻不易得到,某些蔬菜或農藝作物很難生產出與慣行種子品質標準相當的有機種子,觀賞作物則很難有有機的繁殖材料。二年生的蔬菜,例如高麗菜、胡蘿蔔、洋蔥更是困難,因為兩季以上的生長期,提高了感病及污染的風險。

在歐盟,使用有機繁殖材料生產是義務,而使用非有機繁殖材料所生產的作物應加以銷毀。然而,種子供應仍有許多變數及調整管理方式,有三種定義。第一種作物的有機繁殖材料,供應已經足夠,例如荷蘭列出,黃瓜、大蒜、馬鈴薯、小麥及大麥。第二種作物則很難供應有機繁殖材料,則沒有義務被要求銷毀,例如觀賞作物、樹木、草莓、甜玉米、蘆筍及麻類等作物。第三種作物,仍可要求銷毀,准許與否,則由此作物之有機繁殖材料供應的情形決定,情況依國家而不同,銷毀的許可需要國家的判定。在某些地方,取得有保證有機繁殖種子及材料是很困難的,要達到有機種子的高品質標準則更難,這對有機農夫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由於有機農業禁止使用化學藥劑,使得有些作物罹病的風險增加,生產健康的有機種子更加不易,特別是二年生的蔬菜,因為兩季以上的生長期,提高了感病及污染的風險。為了使有機種子好好地生產,我們將焦點放在生產過程中的管理。以病原Daucus carota - Alternaria radicina(胡蘿蔔-黑斑病菌)為例,在有機管理下,數個實驗試區使用六種被胡蘿蔔-黑斑病菌感染的栽培種,並紀錄各生長時期所有種子的傳染狀況。較不嚴重的種子感染不易發現,只能在胡蘿蔔根部找到腫塊。當成熟期的胡蘿蔔遇到20℃以上的溫度或者收穫後低溫儲存時,會出現明顯的黑色根部。當胡蘿蔔幼苗或成熟的根進行低溫春化催花時,感病株通常不易發現,爾後長出感病的花及種子。有機胡蘿蔔種子生產需要高度的防菌控管,例如使用未感病的種子,隔離劣質的種子,並且嚴格地與其他繖型花科植物隔離[14]

一般商業生產種子通常施用合成的作物保護劑來排除病原,而有機農業則常用物理性的方法處理,例如使用熱水浸種,但這有著使種子受傷的風險。為了避免這個問題而發展出天然的、複合的、更溫和的處理方法。在這個理念下嘗試多種天然化合物,發現百里香油能有效地抑制細菌性及眞菌性種子疾病。證實天然藥劑可以用在種子上,且能符合國家及國際的作物保護規定。尚未登記為作物保護藥劑的產品必須經過昂貴的毒物學的檢驗,此外還必須遵守有機品質的管理法則 (EEC regulation 2092/91 and FAO Codex Alimentarius),這對市場小的有機種子而言相當嚴苛同上

除了外加的處理,種子本身的成熟度也扮演重要腳色。當種子成熟後,種子會達到最佳的生理品質,而未完全成熟的種子發芽後,生長發育的情形較差,且產生的種子較少,對疾病也較敏感。多數作物的種子在發育初期是綠色的,而在種子成熟時葉綠素崩解,因此可由種子上葉綠素螢光(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CF)來判定成熟度。完全成熟的萵苣種子的CF值最低,發芽率高、生長速度快而一致,且不易患病。不夠成熟的種子發芽率低,且比低CF值的種子易感病,且對熱水處理敏感,顯示必須在種子完全成熟後再收穫較佳。對大麥種子而言,CF值與Fusarium spp.(鐮胞菌) 的感染率有關,來自低CF值植株的種子通常嚴重被感染。藉由CF值可以去除較不成熟且帶病的大麥種子,這個方法也可用在其他作物上,能夠有效增進有機種子的品質同上

 

六、   有機農業中常見的選擇品種的錯誤觀念

「符合慣行農法的最佳品種,也適用於有機農業」並不完全是對的,有些慣行品種並不適合有機生產系統,尤其是近年所育出的品種,缺乏某些有機農業所需要的性狀。包含:(1)與雜草競爭的能力,對禾榖類或非禾榖類(如:豆類)相當重要。(2)較長的莖桿,擁有較長的莖桿的禾榖類通常擁有較大量的根部,吸收養分的能力也較高,更能適應低肥的環境。(3)如抗病蟲性等性狀,無論慣行或有機農業均相當重視。因此,選擇適合有機農業的品種(抗蟲、抗病、與雜草競爭、有效利用養分)毫無疑問相當重要[15]

慣行農業與有機農業對於品種的選拔標準是不同的,例如在殺草劑可以使用的情況下,對於慣行農業而言,作物與雜草的競爭力是不重要的。但在有機農業的環境下,不許使用殺草劑,但這在有機耕作中卻是影響作物生長的重要因子。不過,許多選拔標準,例如抗蟲、抗病性與抗逆境力,無論是慣行或有機農業中均相當重要。對所有品種進行評估發現,除了少數品種不適合貧瘠土壤以外,多數慣行品種都適用於有機農業。某些具有潛力的品種,更能一步步選拔為更適合有機農業的專用品種。一般有機農夫多贊成使用在十年到三十年前育成的傳統品種,因為(1)近代的品種缺乏特殊特色,例如,更好的感官特色;與穀物來說,擁有較長的莖稈更能與雜草競爭,還能提供給家畜使用。(2)有機農夫必須仔細考慮生產系統中,作物對資源的需求,例如,某種擁有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或較高的養分吸收效率的作物往往不利連作。因此在栽種作物前,必須預先計劃輪作順序同上

有機農業需要適應力良好的地域性品種,地域性品種的特色就是對當地的土壤、氣候及生產制度的強力適應力,依農藝學方式選育能適應當地的品種有助於發展「地域品種」。區域可依照當地的土壤、降水、生長季長短等細分。因為有機種子的市場較小,有機農業的育種計畫會因為此限制因子而不易發展出適應各地的「地域品種」,最好是能把商業種子的產業和能適應廣泛區域的品種聯繫在一起,更能吸引育種公司發展能適應廣泛區域或特殊環境的品種。而一般多以為有機農民能夠自行留種,並保存維持品種的品質,但因未經訓練的農夫很難維持品種純度,可能也無法維持多年的種子品系,自行留種的意願也不高。

那麼,哪些才是真正適合有機農業的品種特性呢?許多慣行農業的品種特性在有機農業中也是需要的,只是優先順序不同。對於病菌的高抗病性,無論在慣行農業或有機農業中也是一定會考慮到。其中,有機穀物品種特別要考慮:(1)對種子相關疾病的抗性或耐受性,在有機種子生產系統的過程中,由於不能使用合成藥物處理,種子相關的疾病很可能會增加,因此必須發展出有機種子處理方式,增加對種子相關疾病的抗性或耐受性;(2)具有與雜草競爭的能力,擁有較長的莖桿;(3)在不同環境下用有穩定的產量及品質(有效利用養分,抗非生物性逆境);(4)在各種環境下均擁有高品質及穩定的產量的品種特色同上

 

七、   結論

歐盟規定有機農業應使用以有機農法生產的種子和繁殖材料,包括一年生種苗和移植苗,如可取得有機種子及植物材料時則需使用之。認證機構應設定時限取得合格有機種子及其他植物材料。惟當合格有機種子及植物材料不可得時,得採用未經化學處理之慣用材料。如果全無替代品,則可使用化學處理過之種子及植物材料。如果有選擇餘地,應優先選擇未處理的種植用母本。此外曾以禁用物質處理過的移植苗,例如基因改造種子、花粉、基因改造植物或植物材料,則不得用做種植用母本使用。

有機農業為了處理有機種子,除了物理防治外,還發展天然化合物,除了能有效地抑制種子疾病外,還符合有機作物保護規定。由種子的葉綠素螢光(chlorophyll fluorescence)可判定種子成熟度,能有效增進有機種子品質。完全成熟種子的CF值最低,擁有高生長速度及一致性,且不易患病;不夠成熟的種子CF值低,容易被感染。因此由CF值辨別種子成熟度,可有效控管有機種子的品質。

由於有機農業受到世界公認及政府支持,驅動了有機種子的發展及使用率。然而價差卻可能成為阻力,使得農民回頭使用慣行種子。有機農夫長期使用慣行品種生產,但為了更能適應有機農業的環境,需要更能適應各地耕作特性的地域品種。假如能把商業種子的產業和適應廣泛區域的品種聯繫在一起,更能吸引育種公司投入。

 

八、   參考文獻

1. 陳雅琴,(2003),美國有機農業的認證標準與市場概況

2. 黃山內,(1994),談有機產品及其標準,自然農法,第11期,p38-40

3. 陳能敏,(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農業科學資訊服務中心

4.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Proposed Rule  December 16, 1997,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基本標準-基本原則建議及標準20003

5. 黃哲倫,(2004),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下的種子需求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大學部專題討論。

6.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Proposed Rule  December 16, 1997,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基本標準-基本原則建議及標準20003

7. Carlo Leifert (2001) Crop breeding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Werner Vogt-Kaute, Naturland e.V., Kleinhadenerweg 1, 82166 Gräfelfing, 3.6.2001.

8. Dave Christensen, Beyond Conservation: Creating Something New from Heirlooms, the Story of Painted Mountain Corn, Seed We Need, P.O. Box 1417, Big Timber, MT 59011, (406) 932-4763.

9. Lammerts van Bueren, E.T. (2002) Organic plant breeding and propagatio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lant breed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   Louis Bolk Instituut, Netherlands

10. Michelsen, Johannes, Ulrich Hamm, Els Wynen and Eva Roth (1999)The European Market for Organic Produ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uttgart-Hohenheim: Oekoloie & Landbau, SOEL, No. 3, 2001.

11. Oekoloie & Landbau, SOEL, No. 3, 2001.

12. Steven P.C. Groot, Ruud W. van den Bulk, W. Joost van der Burg, Henk Jalink, Cees J. Langerak and Jan M. van der Wolf (2005) Production of Organic Seeds: Statu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ficial Newsletter of the WANA Seed Network

13. http://www.coa.gov.tw/4/3087/5140/5152/5623/5623.html

14.  http://europa.eu.int/scadplus/leg/en/lvb/l21118.htm  No 223/2003/EC

15. 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organic5-11.htm

16. http://tanaka.hort.ntu.edu.tw/traceability/public_browse.php?article_no=197



[1] 陳雅琴。(2003)  美國有機農業的認證標準與市場概況

[2] Oekoloie & Landbau, SOEL, No. 3, 2001.

[3] Michelsen, Johannes, Ulrich Hamm, Els Wynen and Eva Roth (1999)The European Market for Organic Produc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uttgart-Hohenheim: Oekoloie & Landbau, SOEL, No. 3, 2001

[4] 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organic5-11.htm

[5]參考EU有機農業的歷年法規,見No 223/2003/EC  http://europa.eu.int/scadplus/leg/en/lvb/l21118.htm

[6]黃山內,(1994),談有機產品及其標準,自然農法,第11期,p38-40
陳能敏,「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農業科學資訊服務中心,1996年

[7] Lammerts van Bueren, E.T. (2002) Organic plant breeding and propagatio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lant breed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 Louis Bolk Instituut, Netherlands

 

[8]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Proposed Rule  December 16, 1997,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基本標準-基本原則建議及標準2000年3月

[10] 黃哲倫,(2004),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下的種子需求。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大學部專題討論。

[11] Dave Christensen, Beyond Conservation: Creating Something New from Heirlooms, the Story of Painted Mountain Corn ,Seed We Need, P.O. Box 1417, Big Timber, MT 59011, (406) 932-4763, buckskin@mtintouch.net

[13] Lammerts van Bueren, E.T. (2002) Organic plant breeding and propagation: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PhD Thesis, Department of Plant breed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 Louis Bolk Instituut, Netherlands

[14] Steven P.C. Groot, Ruud W. van den Bulk, W. Joost van der Burg, Henk Jalink, Cees J. Langerak and Jan M. van der Wolf (2005) Production of Organic Seeds: Statu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ficial Newsletter of the WANA Seed Network

[15] Carlo Leifert, Crop breeding for organic agriculture2001 Werner Vogt-Kaute, Naturland e.V., Kleinhadenerweg 1, 82166 Gräfelfing,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