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幅員廣袤,孕育出的品種當然可以不計其數,就算外來種也是一樣。(美國農作物幾乎都是外來的,與我國一樣)
早年的蘋果估計高達17,000個品種,分散在各州果園。現在雖然年產值高達40億美元,但集中種植於華盛頓州,主要品種只有15個,而光是紅色的五爪蘋果就佔了九成市場。當然全國還約有4,000個品種,但是多樣性的消失是很可觀的,高達13,000個品種。
早年這麼多樣的品種,分布在不同的地區,顯然是各地區環境多所不同,所適應的品種也不一樣。此外,不同品種各有其風味的特點,不同的加工也各自有最合適的品種。不同地方有其特色的蘋果以及含蘋果的食物,想起來真讓人嚮往。
然而百年來的社會經濟型態讓作物多樣性急遽下降,蘋果也不例外。長途運輸業、美國政府的鼓勵大農制、超市的興起等,讓許多小農、小果園紛紛消失。生產技術的改進,如農藥化肥的使用也讓一個品種可以適應更多環境。而那些不好種、產量低、不耐運輸、不上相的當然就被淘汰,就算風味特佳。
幸好還是有一些品種散見於各地,例如果園荒廢而成的樹林內。果園成為公園,就可能長成老樹。或如圖中所顯示的,剛好長在大農場的邊界而能倖存者。
近年來興起古老品種風,因此也有不少業餘的有志之士到處尋找散見各地的老蘋果樹。不過找是找得到,那是甚麼品種卻沒人知道。這就有賴從碧落到黃泉的文獻找尋功夫了。
紐約時報這篇報導主要就在介紹其中一位找尋者,David Benscoter。他退休前任職於FBI於財政部,專門在調查貪官與逃稅者,練出一身功力。他指出,圖書館的文件、地方政府的紀錄、古老的種苗品種目錄,都可用來確認某個地區的老蘋果樹到底是哪個品種。
****************
講兩件我國相關的事,稻米與蔬菜
一、 稻米
東南亞有雨季,來時某些低漥地區淹水可達一到五公尺延續一到兩個月。在環境,農民居然選出了可以有收成的水稻品種。淹水後,稻莖可以抽長,讓葉片永遠浮在水面行光合作用、開花結實。等水退了就可以採收。
這樣的浮稻我國也曾有過。在陳文達(1719)的《鳳山縣志》中,紀錄一些當時的稻品種,其中有一個叫做 ’大伯姆’
的,其下的記載是「種於窳下之田。水高一尺則長一尺,水不能浸。米白而大」。這儼然就是浮稻了,可惜應該早已絕跡。可見文獻與實體兩個都不可或缺。
二、 蔬菜
我雖不懂日文,但曾經請學生將台大圖書館日治時期的農業雜誌期刊目錄全都影印下來,大略看過一遍,然後將有興趣的文章挑出來影印。我有興趣的文章是種子、種源,以及原住民民族植物學。曾經據此編出日治時期種子研究文獻目錄,以及原住民民族植物學資料庫。在這期間,也收集過一兩篇關於當時蔬菜品種的文章,當時候的品種名稱都很好聽,不是現在公家單位用的什麼幾號。這些品種當然都是OP種(固定種),都是講求農民保種的好對象。可惜很多在市面上都消失了,但至少由這些文章可以了解過去種過哪些蔬菜的哪些品種。
從2010年開始我與一些朋友提倡農民保種,那時候就想把這些古老蔬菜的名稱找出來,居然影印資料都掉失了。不過圖書館同仁有聽過我的工作,聽說有將目錄都影印下來供搜尋。有力氣的朋友不妨找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