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7 哲學家談農業,準嗎?。觀點種子網20170712。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712.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哲學家談農業,準嗎?

偶而會看到有這樣的文字,大意是你沒有從事做甚麼,就不要講那麼多。一定要親身務農,才懂得農業的問題何在。

這種想法與孔夫子的「不以人廢言」剛好相法,他老人家認為,只要話說的對就好了,不需看說的人是誰。我想,在與他人討論甚麼事情,這句話都可以記在心裡。

在農業上最有名的例證就是奧地利的人智哲學家、建築師和華德福教育家,Rudolf Steiner (1861-1925)。下圖是他所設計的房子,只可惜蓋好沒幾年就被火給毀了。

圖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73798837794062603/

 

他並非出身農家,也沒有務農經驗,卻能奠基有機農業。

在1924年,若干德國農民看到化學肥料用久了後,農作物、牲畜與人體的健康都逐漸變得不好,因此邀請Steiner做了系列演講,地點就在Silesia (當時還是德國領土,地點就是現在波蘭首都華沙的西南方)。前一年他也在瑞士的Dornach,就蜂類做了九次演講。

他由哲學的觀點來闡述動物、植物、環境與人類的關係,提出對農耕方法的想像,創造出「人智學農業anthroposophic agriculture」,後來的務農者加以發揚光大,改稱「生物動態學Biodynamics」。這個有機農法到了去年已經分布60個國家,16萬公頃農地,主要是在德國(45%)。

他在演講中就預言,由哲學的觀點推測蜜蜂的命運,應證了這幾年慣行農法下蜂群的普遍、大量消失。因為他的理念,現在生物動態農法的操作準則之一就是農場面積的十分之一要用來種綠籬、覆蓋作物、養蜂處等,俾能創造生物多樣性。

http://hosted.verticalresponse.com/1128243/
5d8435aad5/544286845/736207fee9/

他指出蜂巢內的特點:各種蜂類的合作。

這讓我想到早期農村也有這樣的特質,所謂「交工」、「換工」,這是讓村內的農務工作不會缺工的最佳設計。目前這個情況早已消失,不論是短期訓練青農,或者是引進外農,都只是救急的辦法,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想辦法恢復早期農村互助的方式。

鄉村產業也要奠基於合作,互相採用本地的原料、資材與技術,方能累積財富,繁榮農村。

不要因為目前看起來很難,就放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