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標題「紅豆不是豆」

 

引用: 郭華仁 2017 從錯誤標題「紅豆不是豆」談歸類的過度推演。觀點種子網20170723。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723.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從錯誤標題「紅豆不是豆」
談歸類的過度推演

 

某一電視台的新聞標題竟然說:「紅豆不是豆」,這是在鬧笑話,因為大家都知道生物學上豆科植物涵蓋各種豆類,標題顯然是錯誤地顛覆了常識。

或許營養師要強調紅豆澱粉多,大豆(黃豆、黑豆)的澱粉少,所以對想減肥的人提醒要少吃紅豆。食品工業研究所曾分析過各類食物的成份百分比(),紅豆、綠豆、豌豆的主要成分的確是澱粉,但是脂質含量超低,因此紅豆、綠豆的熱量比糙米還要低,比黃豆更低,還遠低於同樣是豆類的落花生,因為脂質含量在糙米、黃豆、落花生是依序增加的。

   表,種子的主要化學成分 (食品工業研究所,1973)

各種作物的成分比會因品種而異,例如大豆的蛋白質含量可以在35-40%之間。稻米的油脂高應該是指糙米,若是白米則油脂/熱量以及蛋白質都會較低。

國人不懂得正確的紅豆、綠豆吃法,只會將之當點心,吃了紅豆餡餅、綠豆湯當然會攝取過多的糖,導致熱量大增。其實各種乾豆類蛋白質大都在20%左右,是很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因此歐洲人稱為蛋白質作物protein crops),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BE等與微量元素如硒、鐵等,更有具抗氧化能力的成份,是可以部份取代肉品的優良食物,是很好的正餐蛋白質來源食物。要不然怎麼會有國際豆類年來倡導大家吃紅豆、綠豆、米豆....? http://2016pulses.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25.html

不過也有人認為,食物分類中紅豆、綠豆屬於全穀根莖類,而大豆則放在豆魚肉蛋類,因此看起來「紅豆不是豆」好像也有其立足點?話不是這樣講的。

這很有意思,讓我想到這是歸類的本質,我們容易陷在歸類邏輯的陷阱內。清楚知道這樣的陷阱,我們在說話、寫字或思考的時候比較不會搞錯。

食藥署在2013(?)出版的《每日飲食指南》中把各種食物分為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豆魚類只列了大豆,其蛋白質含量在各類豆子中首屈一指,而紅豆、綠豆則與稻麥編在一起。http://health99.hpa.gov.tw/media/public/html/21733.txt

食藥署的訴求是飲食均勻,因此該指南的出發點是要方便計算每大類各要攝取多少量。

歸類是我們認識、分辨萬物的基本方式,生物學的分類更有科學的根據,雖然根據的基準可能會改變,但總是把具有某()特點的個體放在同一個範疇內,例如具有莢果的就稱為豆類,體外有幾丁質的六腳動物就稱為昆蟲。

不過一個個體有許多特性,說得出來的可能就好幾十種,因此同一種個體會被劃在好幾種不同的歸類內。以農作物來講,玉米是食用作物、飼料作物,也是可以做為提供澱粉工業材料的特用作物。但因為可用來生產酒精,因此若稱之為能源作物也不為過。

回到紅豆這個例子來,食藥署將之歸在全穀根莖類,這一類是把以澱粉為最主要成分的食物放在一起,因此也沒有錯。只是用這樣的歸類來推說「紅豆不是豆」,不但是邏輯不通,也違反一般常識,因為紅豆早已被放在其他歸類當中;把紅豆放在豆科植物的範疇,那歷史可長了。

再者,全穀根莖類既然只是以澱粉來作歸類的準則,那在敘述時就只能夠針對澱粉來講,否者容易有問題。以《每日飲食指南》的一句話為例:「未精製全穀根莖類為我們提供能量以及豐富的維生素B群」。這句話就有語病,但後來也被引用了好幾次,包括某大學的網頁。

維生素B群通常包括八種,這讓前述的講法很容易出錯,例如維他命稻米、小麥含有的B1B3較高,但在番薯、馬鈴薯等根莖類低;B2B5也是禾穀類較高,雖然差距較小。若再把水分扣掉,根莖類的維生素B群含量就與禾穀類的差很多了。因此除了馬鈴薯含有較多的B6外,一般在講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時,會提到全榖,但是很少提到根莖類的。

番薯是維他命A非常高的食物,可說在全穀根莖類中獨樹一幟。當我們要提到高維他命A的食物群族,那麼衛福部這一套六大食物歸類就無法用上了。

總之,歸類是人為的,在引述時最好先想一下其意涵,這會比較保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