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7 農藥用量減半重點在農業典範轉變。觀點種子網20170923。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923.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農藥用量減半重點在農業典範轉變


 

農委會希望十年內全國農藥用量減半。能夠緊跟世界前瞻思維,這真是好極了。由本報導,猜想農委會要達到目標,所仰賴的主要手段是微生物製劑、植物醫師處方箋、IPM綜合管理等三支箭1

微生物製劑當然很好。今年自然雜誌(Nature)一篇報導2就指出病蟲害雜草抗藥性越來越嚴重而導致農藥逐漸失效,但是新農藥的研發因成本過高而嚴重受阻,因此那五六家農藥跨國企業早就轉向,發展微生物製劑了。

然而用微生物製劑來取代化學農藥就沒有問題嗎?一種化學農藥會因為病原產生抗性而失效,難道市售的微生物製劑就不會有同樣的問題嗎?

當然一般微生物對環境、人體的健康威脅或許比較少,一種微生物失效也可能用另一種新的微生物品系來取代,但是大量釋放一種或少數幾種微生物,天曉得會有怎樣的,未知的副作用?

釜底抽薪的答案在農業思維的大翻轉,全面施行正確的有機農法,仰賴生態平衡的有機農法。

過去農業科學研究流行過一類試驗,用菌根菌處理,讓農作物長得更好,效果當然不錯。問題是健康的土壤原本就有各色各樣的菌根菌,不但幫忙作物吸收肥料,還可以協助作物抵抗害蟲。慣行農法毀掉了土壤益菌,然後再來用人工接種,這不是很好笑嗎?

有機農法的要點就是維持土中、土上的生物多樣性,培養出健康的,可以滋長農作物的農地、農場。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農場會有害蟲,但也會有更多的益蟲,所以有機農法的真諦在於不講求百分百的產量,但追求的是穩定的、健康的、永續的產量。有機農法允許若干的蟲害,但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場,各色天敵會讓害蟲族群維持在一定的數量以下。

慣行的思考模式是見不得害蟲,除蟲務盡,甚至於害蟲還沒來就做預防性的噴藥。事實證明,慣行模式下,天敵不見,害蟲卻是每年必發,因此農藥就好像嗎啡,用了之後每期作物非用不可。

有機農法不講求產量百分百的另一層意義就是農場不可以種滿農作物,要維持一些非作物類的綠色植物。這是因為農場用眾多益蟲好菌當作免費的長工,但總是該供應吃、住吧。要讓農場有各種天敵的存在,當然隨時需要有綠色植物提供食草、花蜜,讓各類益蟲能夠世代繁延。

設若農場只種一種作物,當全部採之後,益蟲的食物不見,要再出現後代就會有問題。

雜草對慣行農法是百分百的敵人,除草劑用了幾十年,雜草種類大減,頑強雜草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有機農場需要(至少某些地方)維持繁多種類的雜草,雜草雖然麻煩很大,卻有提供地上、地下生物各種養分來源,養活眾多生物的作用。

當然天有不測風雲,縱然是生態平衡的有機農場,也難保不會有特定病原大量爆發的一天,在這種情況下購買現成的、特定的微生物製劑、天敵昆蟲當然會很有幫助。

不過這些資材的使用是例外,若農法的典範沒有改變,仍然依循慣行思維看到害蟲就噴,甚至於做預防性的施用生物資材,而不去經營農場生物多樣性,那麼,誰敢說不會重蹈化學農藥的覆轍呢?

 

引用:

1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0727/

2http://www.nature.com/polopoly_fs/1.21633!/menu/main/topColumns/topLeftColumn/pdf/543302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