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糧食和農業系統的轉型指引到永續的糧農系統,本《生態農業的十大要素》乃基於農業生態學重要的科學文獻,輔以2015-2017年間糧農組織在各地區舉辦的生態農業多方會談、民間社團認定的生態農業價值、以及國際的與糧農組織的專家意見,彙整而成。
生態農業的十個要素乃為相互聯繫、依存。
一、多樣性:
高度多樣化的生態農業生產系統,如農林間作、林牧混作、農畜漁整合多作,對於生產、社會經濟、營養、與環境具有諸多好處。
二、共創知識並且分享:
生態農業乃基於特定環境的知識。在創新生態農業並且加以實施,俾能應付糧食系統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時,知識至為重要。經由共創的過程,生態農業融合了生產者傳統、原有、本地知識、以及操作,並且配合全球科學知識。
三、協增作用:
農業生態系統選擇性地結合農場與農業地貌不同的組成份,使其作用更為增強。
四、效率:
生態農業系統的突出特性在於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透過土壤、空氣、太陽能、水等自然資源的恰當利用,生態農業使用較少的外部資源,不但降低成本,也能減輕資源利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五、循環利用:
生態農業的操作模仿自然生態系,其生產所採用的操作能夠支持生物運作,讓營養、生物質、水分等可循環再使用。
六、韌性:
生態農業系統可加強生態的以及社會、經濟的韌性,遇到乾旱、淹水、颱風時較有能力復原,也較能抵擋病蟲害。生產者多樣化經營,萬一某種作物失收,損失可以降低。減少外部投入,可以增加生產的自主性,經濟上的風險較小。
七、人與社會價值:
生態農業至為強調人與社會的價值,如尊嚴、平等、包涵、與正義,其糧食系統的核心置放著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的心願與需求。
八、文化與飲食傳統:
生態農業支持健康、多樣化且文化上適宜的膳食。重視當地飲食傳統與文化,有助於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同時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
九、負責的治理:
若要創造一個時空讓生產者能夠轉變其系統,那需要在各層級都有著透明的、可究責的與周延的治理機制。能有同等機會使用土地與自然資源,這不但是社會正義之所必要,也才可提供誘因來長期投資於永續經營。
十、循環和團結經濟:
生態農業透過循環和互助經濟,以地區市場為主,支持在地發展,俾能串連生產者與消費者。創新市場支持生態農法的產出,可以應付消費者對健康食物日益增加的需求。
(簡版原文)
https://agroecology-appg.org/ourwork/10-elements-of-agroecology-that-can-guide-us-toward-sustainable-food-systems-fao/
*****************************************
另參考完整版
(PDF):http://www.fao.org/3/i9037en/I9037EN.pdf
(網頁):https://www.fao.org/agroecology
*****************************************
生態有機農業是甚麼:
生態農業依靠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結合泛有機農法與社區發展。即農業生產憑藉生物多樣性、循環利用、共創分享傳統知識等方式來進行,以達到具有韌性、效率、與加乘作用的產出,並配合循環、團結經濟,期能振興農村、維持文化與飲食傳統以及人與社會的價值。而這些都需要各級政府有效、負責的治理。
另參考「藉生態農業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8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