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8 瓜地馬拉農村再生:對我們的啟發。觀點種子網20180704。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80704.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瓜地馬拉農村再生:對我們的啟發

 

瓜地馬拉與許多國家一樣,農業進步了,鄉村也毀壞了。現在,社會企業Social Lab Guatemala找回農村傳統技術、文化,希望能把被科技破壞掉的找回來,他們請國際再生農業組織(Regeneration International)來幫忙,創設了「再生瓜地馬拉Regeneration Guatemala」。

一組年輕社企人馬、農場合作社與村落人員成立了五座「再生雞場」,準備做為示範農場,透過其推廣以及銷村內部結構的發展,讓整個國家農業再生。

有機驗證的進階版:「再生式有機驗證」(簡稱RO驗證)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4662710441008

******************************

再生式禽飼養業的內容我不清楚(可參考RO驗證的畜產),不過精神與再生精神、有機耕作會是一樣的,就是不仰賴外來的資材投入,以好的生產方式來重建農村、農場的自有生產力。

倒是瓜地馬拉的再生禽業對我國也可以有所啟發。

蔬果生產過剩的問題年年發生,今年再加上部分媒體的刻意炒作,顯得更加厲害。各界所提的解決方法不外是計畫生產、加強加工、外銷能力。農委會剛好也祭出擴大內銷、外銷與加工「三箭」來因應。

在我看來,這些或許有部分作用,卻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外銷是需要事先找好訂單,需要品質、數量穩定供應的,根本不可能應付突來的產量爆增。加工基本上也是需要先有市 場,否者那有食品業者願意全力吸收過剩的產品。擴大內銷市場,那就得想辦法讓消費者不買進口蔬果。

計畫生產在農企業是可以做到的,在整個國家層次上怎麼可能,就算設計補助款制度來限制登記外的農家去生產,相信出現過剩問題,未登記的農家還是會吵翻天。

建議再加上第四支箭,那應該是農業保險吧,果農是有時賺很多,有時賠很多的,用保險來度過失收年度,算是合理吧。

不過,要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需要從根源做起,先處理這個問題:要農家不生產那麼多蔬果,那要叫他們生產什麼?

這就是「雜糧救國論」的基礎,可大量種植、產品可以放久一點慢慢消化的農產品,就是大量進口的雜糧。農委會看到了這點,所以這幾年提出若干措施,包括鼓勵種植非基改黃豆與飼料玉米等,企圖減少休耕地。

不過這些辦法因為起步不久,解決休耕問題的效果還看不太出來,更何況蔬果生產。

問題現在於,大規模的雜糧復耕要能成功,必須要讓所生產的多數雜糧能夠做為飼料。國產雜糧用來提供飼料所需,而且要讓農家可以從雜糧-動物生產業得到像樣的收入,才有辦法說服農民不要一窩蜂地去種蔬果。

這當然也是相當難以達到的目標,不過至少可以作為第五隻箭。

觀念的轉折點在於現行蓄養業由進口飼料大規模經營,生產成本較低,較有競爭力,然而只有少數人賺到錢。再生式畜養業恰好相反,市 場價格上的競爭力較差,但是產品較沒有藥物、重金屬的殘留,一般而言食用品質也會較好;最重要的是養活的人會比較多。

透過瓜地馬拉的例子,社會企業可以尋找適當的農村,說服全村村民合作用良好的生產方式,少用外來資材,自產飼料自村養牲畜,並且代為找到可靠的消費者,或者發展鄉村餐廳,整體所得由整村分配,提升農家參與的意願。

社會企業可以先接洽國際再生農業組織,尋求協助取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