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興的健康食物中,有兩樣屬於小的種實,一個是quinoa,另一個叫tef。Quinoa來自南美洲的莧科植物,常稱為藜麥(Chenopodium
quinoa),tef在我國較少見,網路上稱為苔麩。有趣的是兩者都不是麥類,那樣稱呼多少會引起誤解。
藜麥其實可以改叫做藜粟(台語le
siok)。粟字有小米粒的意思,比較接近藜的小粒種實。我國正流行的原住民藜粟(紅藜),國內學者認為與南美洲的C.
quinoa有所不同,因此命名為C.
formosanum,但國際上還沒完全接受,需要更堅確的證據。
苔麩是很巧的音譯,但是tef與苔蘚類植物無關,其成分
強調的是不含麩質,稱為苔麩反而無法彰顯其優點。
Tef的學名是Eragrostis
tef,雖然與麥類同是禾本科植物,但其種實小,比較接近粟(小米)、稷、稗等,這幾類植物的英文都可稱為millet。
Eragrostis的拉丁文有愛之草的意思,台灣植物誌列為畫眉草屬,因此tef或可稱做眉粟(台語bi
siok或bai
siok,前者較妥),這比苔麩更不會混淆吧。
當然,名詞也是約定成俗,藜麥、苔麩或者藜粟、眉粟,只要叫慣就好吧。 |
眉粟原產非洲衣索比亞,以及從該國獨立出來的厄利垂亞,是兩國自古以來重要的主糧,可作餅煮粥供食用,鈣的含量特別豐富,澱粉則多為抗性澱粉,其蛋白質的品質很高,又不含麩質,因此營養價值更勝過藜粟。
圖(左)眉粟植株,來自https://allafrica.com/stories/201902060613.html(右)
眉粟餅Injera ,來自
https://www.africanbites.com/injera/。
近年來歐美市場還蠻流行吃眉粟,多從衣索比亞進口。衣國政府恐怕出口太多導致國人主食不夠,因此在2006年下令禁止外銷。近年來才稍微開放,允許部份原來沒在種的農家生產賣到國外。也因為如此,所以美國、英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已開始在國內種植。
不過比種子比小米更小的眉粟,也成為生物剽竊的對象,這幾年成為國際上種子戰爭的新案例。
荷蘭公司Health
& Performance Food International Bv在2003/2004年以眉粟磨粉、糊糰製作方法申請,於2007年取得歐洲專利。該專利會讓包括衣索比亞在內的所有他人幾乎不得再製作、銷售眉粟產品,賣到歐洲若干國家,如荷蘭。不過該公司於2009年破產,專利轉讓其他公司手上,包括Ancientgrain。
早在2004年Health
& Performance Food International Bv就與衣索比亞政府簽署眉粟遺傳資源取得與利益分享的協定,把種子送給該公司進行研發,但實質上,公司的產品外銷賺錢,但衣索比亞並沒有得到好處,因此該國政府向其他國家控訴專利失當,導致在美國與日本的專利申請並未能通過。然而衣索比亞跨部會進行撤銷歐洲專利的法律行動,卻沒有結果。
烘焙大公司Bakels在2014年於網站推出眉粟粉產品廣告,Ancientgrain就告該公司侵權。去年11月海牙法院宣判侵權案不成立,法官的理由是該眉粟專利所提及的技術缺乏進步性,因此專利無效。由於Ancientgrain並未提上訴,因此已經定案。
衣索比亞駐美國大使Fitsum
Arega對此表示歡迎,他說衣國要從這事件得到教訓,來確保國家資產。
*************************
較詳細的內容見:https://addisstandard.com/analysis-the-patenting-of-ethiopias-teff-by-a-european-company-and-the-countrys-recourse/
眉粟的遺傳資源取得與利益分享協定案例相當複雜,詳細分析見:
Andersen, R. and T. Winge
(2012) The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 Agreement on tef Genetic
Resources: Facts and Lessons. FNI Report 6/2012, Lysaker, Norway:
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
https://www.fni.no/publications/the-access-and-benefit-sharing-agreement-on-teff-genetic-resources-facts-and-lessons-article84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