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油芒Spodiopogon formosanus Rendle (異學名Eccoilopus formosanus)是台灣特有種,也就是說我國以外的地區並沒有天然出現。

早年原住民從屏東到桃園種得還蠻多的,但後來幾乎難得一見,許多較年輕的族人根本沒聽過。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的邢禹依博士與同仁徐子富先生因緣際會,得知台灣油芒是失傳的原鄉農作物,因此與中研院語言所、台大、嘉大、高雄區農改場等單位合作,進行跨領域研究,從訪談調查、尋找種原到語音學、作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種植利用的探討,已有具體的成果。

根據邢博士團隊的說法,台灣油芒營養價值高,又相當耐旱,這兩種特質可以讓台灣油芒在將來氣候變遷,缺水地區越來越嚴重時,提供種植,作為糧食的來源。

類似的農作物如小米、藜粟等未來作物在國際上已相當受到重視,國際性研究已如火如荼地在進行。近年來自非洲的眉粟(teff)也開始展露鋒芒,歐洲美國等地也已開始流行當作健康食品。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6188532411008

雖然還缺乏最直接的證據,但從性狀遺傳等方面的研究,邢博士認為台灣油芒是數千年來經過原住民選種馴化,由野生的型態演化成栽培作物的型態。這種學說一旦成立。將會使我國列入單一作物起源處的地位。

作物起源與農業起源有相當程度的重疊。蘇俄學者尼古拉•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於1924年提出世界有八大作物起源中心的理論,現在的學說認為有12個起源中心,甚至於不講起源中心,而是講求豐岐度的起源或最大地區。

台灣向來是外來農作物引進區,超過9成5以上的栽培作物,包括水稻、小米、甘藷等都算是外來種,台灣油芒有機會讓我國在世界作物起源地圖上訂一粒圖釘。

世界農業界若能了解到台灣油芒的潛能,進行國際合作品種改良,讓世界乾旱地區廣泛種植,更會是我國貢獻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業績。

第二屆『種子生活節』的論壇節目中,我們請到了邢博士團隊的徐子富先生現身說法,從頭講起,讓國人瞭解到一粒不起眼的小種子,只要我們願意,可以成為大英雄。

同個論壇,另一個台灣原生作物「台灣香檬」也會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6200813941008

「世界糧食日:循環經濟小論壇」單元: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24024651733811/

『種子生活節』總節目:https://www.facebook.com/organicfarmersmarket/posts/234236350254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