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保種剛好相反,年年種植、選擇最健壯優秀的植株留其種子供明年再種,種子基因型不斷改變,百年後農民手上是適合新氣候情況下的優良基因型。
農民保種是廣大農民的例行工作,但是各自作業,頗為被動,雖然種子交換會可以讓農家互通有無,但整體業績還是難以匯聚,「民間種原庫」就可以補充其不足。
印度生態學博士Debal Deb所創設的,民間性質的Basudha水稻種原保育農場以及Vrihi稻種交換中心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Deb博士在1991年以後逐漸接觸、了解印度水稻在地品系的多樣與重要,以及因為近代「高產品種」的推廣而讓這些珍貴種原急遽消失的嚴重。1970年之前印度稻農手上約有上萬個地方品系,現在大概只剩下700個。
他向孟加邦立稻米研究站提供所搜集到的地方品系,該站主任居然認為那是不科學、落伍的材料。其他機構也因得不到種原保育經費支持,而難以進行。
當他向國際稻米研究所索取15公克耐淹水稻種,希望繁殖供農民種,研究所卻拒絕提供給這位博士(個人身份),反而很慷慨地送給種子公司。
因此Deb博士就辭掉工作,在孟加邦西部村落成立民間種子庫與交換中心,於1997年命名為Vrihi稻種交換中心,Vrihi是「直播稻」的梵文,並於2001年在孟加邦Basudha的村落成立水稻種原保育農
場,來繁殖地方品系,透過Vrihi稻種交換中心送給各地農民種植。
經費來源除了自己的積蓄外,在前幾年由范達娜˙席娃博士的「九種基金會」提供資金,後來就靠一般的捐贈。
Basudha/Vrihi地方稻種中心目前保育了1420個品系,其中有182個已經不見農民栽培。不過Basudha水稻種原保育農場面積還不到七分地,每個品系在1.2坪大小的區塊種上64株。
由於無法向公家種原庫那樣設置每品系的百米隔離區,因此每品系的週遭選種不同開花期的品系,用時間而非距離來隔離。每品系分不同生長期會去觀察56個性狀,把突變、走型的個體拔除,來確保品系特性。
保育農場採用零外部投入的生態農法,不但不用農藥化肥,不用石油能源,也不抽地下水,而是採用植物覆蓋材料、種綠肥豆類、廄肥堆肥與生物碳等。也種灌木草類來養各類天敵以防害蟲,保留水坑讓也是天敵的蛙類與水生生物生長。偶而採用菸草、大蒜、羅勒等材料來驅蟲;由於稻種相當多元,不曾有病害的問題。
所採收的種子分送給各地農民,除了Vrihi稻種交換中心,他們還在全國各地分設二十多個分站,就地給農民種植,也鼓勵農家交換種子,五邦中獲益的農家約7800個。為了防止種子公司盜用申請專利,因此他們還用農民姓名去登錄地方品種。
那麼,他們所保育的稻種有那些特性呢?Deb博士的文章寫了一些。
鐵、維他命B、與抗氧化物等含量高的,耐淹的、耐旱的、耐鹽的、抗蟲的、抗病的、有香味的、有顏色的、好吃的不一而足。
Harin kajli、Dudhé bolta、Jhuli等品種稻米含鐵量特高,每公斤米約有130到140毫克,完勝國際稻米研究所的基改品系IR68144-2B-2-2-3,這個號稱「高鐵」的基改米才9.8毫克。
地方稻種居然還有保健用的,例如根據印度藥典,喀拉拉邦的Nyavara米有助於神經系統疾病,孟加邦西部的Garib-sal米可處理胃腸感染,他們還發現某些Garib-sal米含銀量高達15
ppm,可能有助於防除腸道壞菌。
更特殊的是稻殼內長出兩粒甚至三粒米的、劍葉尖挺可以防鳥吃稻穀的。
由於他們的努力,已經有不少農民放棄高產品種,回頭來種Vrihi稻種交換中心提供的地方品系,而這些品系在遭遇不良氣候環境時,其產量也常高出所謂的高產近代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