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原生植物的保種
保種工作自古有之,成為一個學門大概是始於197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第三世界成立十餘所國際農業研究機構,蒐集保存各類農作物的地方品種、近緣種,也發展出整套的種原庫保育技術。我國在霧峰有國家作物種源中心,在善化有世界蔬菜中心種子庫兩座。
相對於公部門,約同時期民間團體也倡議恢復農民保種工作,這個草根運動在國際上逐漸展開,我國民團從2010年開始合作推動,於2018年首次舉辦全國種子交換會的活動。
公部門與民間是作物種原保育的兩大支柱,各有其目標與方法,互為支援,缺一不可。公部門的作物種原庫是全面收集民間、野地材料,進行長期保存,準則是不去更動種子,儲藏數百年後所保存的種子仍具活力,基因型沒有改變。農民保種剛好相反,年年種植、選擇最健壯優秀的植株留其種子供明年再種,種子基因型不斷改變,百年後農民手上是適合新氣候情況下的優良基因型。農民可以創造新基因型讓種原庫有新材料,種原庫也能夠提供特定的種子讓育種家進行品種改良,使農民有更多的選擇。
以上專指農作物,那麼原生植物的保種呢?所謂原生植物就是非外來的本土植物。我國原生植物約四千種,其中只有愛玉子、台灣香檬、台灣油芒、台灣藜等少數當作農作物栽培,其他國產農作物約95%都是外來種,包括水稻、小米等,都是引入本土後,常年種植選種而成為地方品種,這不能算是原生植物。
少數已發展成為作物,或具發展潛力的原生植物,其種原保育當然是農部門的當務之急。然而非農作物的原生植物也需要保育,這些植物就算人類沒在用,其存在本身就有生命上與生態上的價值,何況不少是為人類所用的,特別是原住民族野採食用植物外,還用來做草藥、造酒、咀嚼、捕魚、染布、洗濯、纖維、裝飾、建屋傢俱、以及祭祀禮儀等用途,這些原生植物對於維持原住民生活與文化,當然相當重要。不過就算目前沒有用途,說不定將來發現某種成份可治療某種惡疾呢。
可是由於開發頻繁,生態遭受破壞,氣候變遷更加深物種存在的危機。據調查,全球391,000種植物中,瀕危的不下6,000種,光是我國也近千種,若不加強保育,一旦消失就難以挽回。
原生植物的保育二分為「原域保育」與「離域保育」。原域保育就是維護好原生植物的自生地,讓植物能自然蔓延演替。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很多時候難以做到,而有瀕危之虞,需要從自生地移離到更安全的地方做人為的照顧。離域保育又分成兩類,一是直接種植,另一就是在種原庫長期保存其種子。若干物種種子不耐長期保存,除了可以進行胚冷凍保存或組織培養保存外,還是活體種植比較實在。
蒐集野生植物加以種植、研究、利用,自古以來就是各國植物園的重要工作,不過直到近代,野生植物的離域保育才成為植物園的新任務,最為有名的是英國的倫敦皇家植物園,裘園(台語發音,The
Kew Gardens)。裘園早在1980年代就在衛科荷分園(Wakehurst)設置種子庫,並研究野生種子發芽、保存技術。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2年簽署通過後,種源保育日受重視,聯合國於2000年舉行千禧高峰會(Millennium
Summit),同年衛科荷分園建構新設施,成立千禧種子庫(Millennium Seed Bank),展開野生植物搶救大行動,要保存全球6到10萬物種的種子。該計劃到了2009年就蒐集了英國所有可以長期保存的原生植物種種子,2015年六月時從全球找到了34,088個種的種子,高達1,980,405,036粒置於冷凍櫃。目前保存的包括360科5,800屬40,000種野生植物計92,500份種子。
四萬種植物要收集到九萬份種子,這就是種源保育的眉角。保育不僅限於瀕危物種,也不是找到一個植株,採種子保存起來就夠了。一個物種原生在不一樣的地方,其基因型就會不同,因此都有保存的必要,就好像稻米這種農作物,種原庫就保存了一萬多種來自各地的品系。
全球性活動首推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其總部就設在裘園,涵蓋100多國606個植物園,在2012年提出「全球植物保育策略」,目標是到2020年能達到75%的野生植物。
我國台北植物園也是BGCI的成員,今年一月已啟動「植物園方舟計畫」,以4年55%的保種率為目標,希望能優先保存我國瀕危的989種植物。
私家機構中,屏東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從2007年開始,到了2016年已經蒐集全球30,000
種植物,在溫室栽培,進行活體保存。成立於2005年的台灣原生植物保育協會則致力於推廣原生植物的保育與利用。
利用是保育的動力,民間原生植物的使用方式相當多元,可能的使用地點如:保育區與森林遊樂區、自然步道、田莊道路與田籬、一般公園、花園、道路、庭園等。
原生作物的利用應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盡量採各地區野地植物的種子來種植,萬不得已才用無性繁殖。採種時對象宜廣泛,不要只採少數一兩株。若是要僱工,支出經費中設定比率讓當地原住民、農民等參與。
英國農業政策中有一項是鄉野農田保育,補助農民在農地休閒時期播種野花種子,以利生物多樣性。傳統英式草坪是種植單一禾草,修剪整齊,現在也流行野花草皮。私人種子公司已發展出野花種子繁殖、供應體系。由於需求量大,野花種子也是在田間進行採種,但為了維持種原的基因多樣性,因此田間採種工作進行若干年後,遺傳組成有窄化之虞時,就回到田野,重新蒐集多來源的野生種子,混在一起種植。這說明原生植物的保育策略,與農作物年年在自家農田留種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