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0 樹薯與基因編輯之一 :樹薯粉介殼蟲的生物防治。 觀點種子網20201020。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01020.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樹薯與基因編輯之一樹薯粉介殼蟲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只能用於小規模農田嗎?不見得,非洲大陸就有一個好案例。

樹薯原產南美洲,後來引入非洲,成為2億非洲人的主食。不過在1970年代末期,粉介殼蟲從剛果開始危害樹薯,隨即迅速擴散到非洲其他地區,農藥也很難滲透介殼蟲的蠟質外殼,情況相當危急。

漢斯赫倫(Dr. Hans Rudolf Herren)是瑞士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農藝學碩士,並以生物防治的研究在1977年取得博士學位。他在1980年任職奈及利亞的熱帶農業研究所,本來的任務是研究玉米,但所長看到他的資歷,就拉他去想辦法對抗樹薯的介殼蟲危害。

他到非洲各地考察,認定樹薯這個害蟲是外來的。可是樹薯原產南美洲,南美洲卻沒聽說過這個害蟲嚴重危害樹薯的報導,因此推測原產地會有粉介殼蟲的天敵,但這個天敵沒有隨著樹薯引進非洲。

隨之,他從中美洲一路找尋到樹薯的起源中心,巴拉圭,去尋找粉介殼蟲,卻一無所獲。他想到,到巴拉圭時是雨季,說不定旱季才會出現,果然,他的同事在旱季時傳來好消息,是有看到粉介殼蟲,以及各種天敵。

他終於由各種天敵找出寄生胡蜂,這胡蜂產卵在幼小的粉介殼蟲體內,孵化後就把粉介殼蟲由內而外吃掉,在介殼蟲還沒能產生後代之前。

有了對策,他就能動用國際組織2000萬美元,來將數十萬隻寄生胡蜂釋放到整個非洲的樹薯產區,迅速、有效、且便宜的方法,用的是公款,也沒有專利的問題。到了1993年就把非洲樹薯粉介殼蟲問題克服,而寄生胡蜂也就活在當地,當起免費的長工。

漢斯赫倫因為這個讓2億人免於飢餓的成就,獲得1995年「世界糧食獎」,以及2013年瑞典的「正確生活方式獎」。

非洲的樹薯目前也面臨毒素病的困擾有學者提出各種解決的方案,包括分子輔助選種、基因改造、無病毒薯苗等。 對於肯亞最近通過用基改樹薯來對抗病害,漢斯赫倫表示反對之意,他認為基因改造只是重蹈農藥的覆轍,一時可以克服,不久就會失效。反之,恢復生態平衡,土壤健康,來增強農作物的抗性比較更重要。而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也發現若干具抗病性的品種。

以上主要編譯自 https://www.gmwatch.org/en/news/latest-news/19563-does-kenya-need-gmo-cassava-ask-the-world-food-prize-winner-who-saved-africa-s-cassava

************* 漢斯赫倫的近況: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73502086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