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1 基改促進光合作用,產量未見提高。觀點種子網20210628。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628.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基改促進光合作用,產量未見提高

在農業研究上,基因改造的神話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透過基改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世界糧食短缺的問題。

這個神話早已不攻自破,首先,糧食短缺問題在於貧窮與分配不均,而不是現行的生產技術。 再者,基改技術從來沒有能夠提高農作物生產力。沒在種基改玉米的歐洲國家,其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不會輸給超過九成種的都是基改品種的美國。

基改研發者或許會說,那是因為過去的基改並沒有針對提高產量的基因去做轉殖,從這方向著手可望提高作物產量。 在2017年,英國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指出用基改的方式,將一種雜草(二穗短柄草)光合作用關鍵酵素SBPase的基因轉殖到小麥,結果在實驗室中讓小麥的產量提高20%。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tb.2016.0384

這論文一出,果真轟動萬教,各國媒體、科學刊物爭相報導,說這個超級小麥可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生產更多食物。

不過當2019年的試驗,發現該基改小麥在真正的田間,產量並沒有更高時,該結果卻只出現在英國官方某個偏僻的網頁中,兩年前大力報導的媒體也都沒有跟進了,社會大眾還是繼續接受錯誤的訊息。

這個試驗花了英國政府約2,700萬台幣的經費,卻得到這樣的結果,對此,去年十月參加我國基因編輯視訊研討會的英國分子生物學學者Dr. Michael Antoniou一點也不覺得意外。

他指出,光合作用是眾多基因透過高度複雜與精密協調的結果,企圖改變少數基因是難以成功的。各種植物經過千百萬年演化的過程,各自有其最洽適的光合作方式,用基改技術企圖提高光合作用,未免太天真,更可能改變其他重要的特性。

(這是真的,學農的人不要一聽到C-4型光作用,就興奮莫名,認為把C-4型光作用的基引導入水稻,就可以提高產量。畢竟有很多C4植物,其產量都是很低的。)

其實在2012年,比爾蓋茲的基因會就提供約2.5億台幣給John Innes Centre,希望能夠把固氮基因轉殖到禾穀類作物身上,藉以提升非洲小農的作物產量。 當時Dr. Michael Antoniou 就說: 比爾蓋茲被科學家蒙蔽了,那筆錢與其拿去做基因改造,不如用來發展生態農法,才真正有助非洲小農。

九年過了,還沒看到可固氮的基改玉米或小麥出現。 來源見:

資訊來源: https://gmwatch.org/en/news/latest-news/19827-695-933-of-taxpayer-money-went-to-failed-gm-wheat-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