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1 台灣也有「再生放牧」。觀點種子網20210914。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914.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台灣也有「再生放牧」

引用:畜試所恒春分所所長陳嘉昇表示,大梅部落飼養的牛隻品種是臺灣黃牛,將4公頃的閒置農地分為6區,並利用電圍籬進行牛群的輪牧管理,分區輪牧可讓青草長到一定的程度,再放牛隻進去吃,讓牛隻吃到份量足夠且最新鮮的草。 (以上見農傳媒報導: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66674)

用現行圈養式畜牧的「高產」來看這個報導,四公頃養15隻牛當然「很不伐算」。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陳嘉昇分所長所說的放牧方式,可是現今最熱門的課題:「再生放牧」;只要用“regenerative grazing” 或“regenerative ranching”上網搜尋就知道了。

目前世界農業面臨的課題,大家都知道是氣候變遷造成的傷害,然而另一方面,農業卻也是溫室氣體釋放的元凶之一,其幅度可能佔人為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或更多,而在農業總排放量上,畜牧業就佔了55%。

在世界各國密切關注下,農業部門如何減碳是相當迫切的課題,怪不得農委會要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來面對。

只想到「產能」的時代大概就要過去了,減碳農業將會成為主流,這是這幾年來再生有機農業很受到重視的原因。再生農業: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90720.html

再生農業有很講求農牧綜合經營,對於圈養式畜牧業,甚至於連續放牧系統,更提出再生放牧的訴求。

圈養式畜牧排放那麼多溫室氣體,但「再生放牧」卻剛好相反,不但可以減碳排,反而能夠增加土壤碳吸存、減少控取水質的汙染、促進土壤健康、提升農場對氣候變遷的韌性。

在連續放牧系統中,牛先把好吃的牧草全都吃掉,導致雜草快速繁殖,好的草料無法再生,根部發育不良,甚至於地面上也長不出來。

再生放牧的做法常是密集輪流放牧(一區吃一下,然後再到下一區放牧),不論是單一牲畜或者放牧更多的動物。

輪流放牧使得牧草容易重新旺盛生長,透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碳加以積存。據說多種牧草混種的輪流放牧,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淨釋放達到80%。

最新的研究指出,在一公頃牧場進行再生放牧,每年可以吸存2,290公斤的碳,換算起來,加州的牧場若有一半改採用再生放牧,約可抵上加州每年商業與住家的碳排放。

比較大的問題是,再生放牧的產量較低,若要求相同的產出,那麼就需要多出 2.5 倍的土地。

因此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在閒置農地、土壤退化的農場來進行再生放牧,大梅部落的模式若能行得通,我國目前的休耕農地或許也可以考慮跟進。
 

參考:
https://civileats.com/2021/01/06/a-new-study-on-regenerative-grazing-complicates-climate-optimism/

https://crestedbuttenews.com/2021/07/regenerative-ranching-through-carbon-sequestration/

https://www.regenerativegrazingnc.org/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sufs.2020.544984/f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