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用植物肉代替傳統肉類食物,來對付氣候變遷」之前,宜先考慮以下報導)
假設沒有俄侵烏的戰事,現在世界上談得最起勁的,會是如何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吧。
全球食農系統對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高達25%,其中部分來自動物的排放甲烷。 根據FAO,全球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佔人類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高達14.5%,其中45%來自飼料生產加工,39%來自反芻動物的排氣,10%來自動物排遺的處理。https://www.fao.org/news/story/en/item/197623/icode/
的確,目前主流畜牧業屬於高碳排的農產業,據估算,每消費1公斤牛肉,釋放出27公斤的CO2當量,相對的,豬肉與雞肉分別只12.與16.9公斤,而扁豆才0.9公斤。
這樣的數據在氣候變遷的年代,讓畜牧業成為眾矢之的,而植物肉就成為耀眼的明星。
與肥料、農藥與種子受控於少數幾家跨國大農企業一樣,在2014年,肉類加工前十大公司控制了全球75%的牛肉屠宰場,70%的豬肉屠宰量,和53%的雞肉屠宰量。那麼,對於畜牧產品高碳排的指控,這些大公司不就首當其衝?
非也,他們很會順勢賺錢,搭上了植物肉的順風車。
植物肉就是植物蛋白質取代肉類,例如來自小麥的麵筋、來自豌豆的未來漢堡排、來自大豆的不可能漢堡與豆干等,每100克產品含有蛋白質各約25、18、17、15克。在美國名氣最大的是未來漢堡排與不可能漢堡。此外,還有利用生物工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而成的人造肉。
植物肉目前在媒體、網路上有很多報導、討論,主要的賣點就在於減少畜牧業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
有趣的是,肉類和奶製品加工商/製造商,特別是大型公司,幾乎每家都收購或開發了植物性肉類產品,其中有十幾家還投資了人造肉研發。
世界第二大雞肉,牛肉和豬肉加工商和銷售商,泰森(Tyson)公司,早在2020就註冊自稱為蛋白質公司(The Protein Company™),大肆鼓吹多吃蛋白質,而且還要推出素漢堡,來與未來漢堡排競爭市場。
該公司提出的說法是「到 2050 年,全球糧食系統需要生產兩倍的蛋白質,才能滿足近百億人的需求」。
針對這個趨勢,國際組織「永續糧食系統國際專家小組(IPES-Food)」本月推出報告來加以分析,名稱是: 《The Politics of Protein: Examining Claims about Livestock, Fish, ‘Alternative Proteins’ and Sustainability》(蛋白質政治學:對牲畜、魚類、「替代蛋白質」和永續性說法的檢討)。 http://www.ipes-food.org/pages/politicsofprotein
該
報告長達104頁,引用559篇文獻,檢討了八項說法:
聲明1.: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來滿足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
聲明2.:吃紅肉有害健康。
聲明3.:畜牧生產有礙氣候和永續目標。
聲明4.:吃肉、奶製品和魚是我們的一部分。
聲明5.:「另類蛋白質」對動物、人類和地球來說是雙贏的。
聲明6.:增加水產養殖產量,來對應野生魚類捕撈的停滯。
聲明7.:技術進步可以迅速減少牲畜的負面影響。
聲明8.:再生畜牧系統可以解決氣候變遷和土壤退化等環境問題。
這些聲明經常出現於媒體、網路,也受到不少研究的關注,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其中常是簡化了事實,而易有誤導之虞。
例如,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出現蛋白質不夠的情況,而微量要素如鈣、鐵、維他命A、維他命B12缺乏個國家更多。實際上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過度強調蛋白質的重要性是有問題的。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營養均衡的食物,不能簡化成蛋白質。
紅肉有害健康這句話也是被簡化了。根據報告,不同方式生產、加工出來的紅肉,其營養價值或危害健康是不一樣的,例如穀類飼料養出來的紅肉,其脂肪就對人體比較不好,Omega-3/Omega-6 脂肪酸比率低,但吃草的紅肉Omega-3會比較高。
牧場的牧草種類多,肉品/牛乳所含的植物性養分就比起單一牧草養出來的更為多元。這些差異如何影響人體健康卻少有研究。
認為畜牧業導致氣候變遷的說法則是忽略畜牧系統的複雜性,未能真實比較企業化畜牧生產與農業生態畜牧系統的差異,以及世界各地的不同,所作出的簡化聲明。
至於目前肉類消耗量偏高,其實是食品系統快速工業化、西式飲食的推廣、以及獲取食品方式的改變所導致。
反芻牲畜雖然排放較多溫室氣體,但是放牧系統、農牧綜合經營等可促進土壤碳吸存,因此放牧系統比起圈養畜牧更可趨近淨零排放的要求。 反之,目前不少所謂植物肉,其原料的背後仍然仰賴工業單一栽培系統、能源密集型超加工來生產,主流研究也是一樣。
這代表的不過是食品系統工業化的新階段,反而強化飲食的「集中生產為中心」的非永續模式,而不是支持飲食方式的變革。
同樣的,以蛋白質來源為核心概念的論點,讓集中式大型水產養殖產業獨樹一幟,而生態水產養殖、小規模漁業等漁民生計、永續魚獲來源則仍受到忽視。(按,日前到南方澳,看到仍有漁民保留「延繩釣」法,這是永續魚獲的技術,但漁民說越來越少人願意這養做,將來恐怕失傳。幸好延續此傳統,我們已走出一步:https://e-info.org.tw/node/216530)
近年來再生農業廣受注意,站在不用農藥化肥的基礎上,透過少(免)耕犁、覆蓋作物、農牧綜合經營等方式,認為具有恢復土壤健康、保留土壤水分、降低碳排、增加碳滙等效果。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90720.html
跨國公司推動植物肉,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延續過去盜用「永續農業」一詞,現在他們還會宣稱,與採用再生農法的農家合作,提供植物蛋白質的來源來做為植物的原料。
然而跨國公司的所謂「再生農法」,是簡化式的,簡化成為免耕犁+覆蓋作物,但還是用除草劑來處理覆蓋作物,這會危及土壤微生物,造成土壤劣化,哪來的再生呢?
透過前述的分析,報告對該八項聲明有五個結論,三項建議。
結論:
1. 將均衡營養簡化成蛋白質,過度強調生產蛋白質的重要性。
2.
將永續目標件化成溫室氣體釋放,忽略生物多樣性喪失、化學污染、土地退化、生計壓力、和微量營養素缺乏等同樣重要的課題。
3.
忽略永續生產的方法。
4.
忽略世界各地的差異性。
5.
忽略整體食農體系的複雜度。
建議:
1.
放棄「蛋白質轉型」論調,轉而討論「永續食農系統」的轉型與政策。
2.
從地區開始,優先考慮如何實現永續發展可能的途徑。
3.
公共資源不要助長企業的「蛋白質優先」,而是要重新調整討論,回到公共財的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