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2 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與智慧型農業。觀點種子網20221226。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21226.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與智慧型農業

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指出食糧產業面臨各大公司結合智慧型農業的新壟斷局面,這不但在歐美,連若干南方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都已經形成了。看了報告,有山雨欲來的感受,情況令人憂心。

我國官方、學界、甚至於民間都已經開始著力於智慧農業,幸好我國狀況特殊,不見得對新局面毫無招架之力。例如,雖然前六大種子公司擁有58%的全球種子貿易額,不過我國糧食作物種子仍由政府掌握,蔬菜種苗則都由私人企業經營,受到跨國種子公司的影響不大,可見事在人為。

技術本身是中立,重點在技術的掌控與應用,我國在食農系統上,如何與跨國企業脫鉤,智慧農業的發展是個試金石,其發展能否真正有利於農家與消費者,避免被大企業掌控,可能是政府與民間要亟力思考,並付諸實行的重要項目。
*************************

《食糧霸主2022》的摘譯

智慧型農業現在成為顯學,電腦操控的無人機、機器人、牲畜的自動餵食機、遙感探測、衛星影像、雲端計算、手機APP、區塊鏈….等不斷出現在農業報導,儼然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

不過,科技的進展不但要看正面,反面也應該加以瞭解。智慧型農業的陷阱之一,可能是在於成為跨國公司進一步掌控食農系統的利器,對農家與消費者,恐怕不是好事。

這就是ETC Group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所要揭發的緊急狀態,以下分四段加以介紹。
*************************

(一)
美加民間團體ETC Group (舊名稱RAFI)出版過好幾次報告,點名食農產業上的壟斷,號稱前十大跨國公司,包括生產端的農藥、化肥、種子、農機公司,在國際貿易上的穀物公司,以及若干食品大公司等,這多個前十大公司合起來,在各領域都佔國際貿易額超過一半。不過,近年來的趨勢是透過併購,壟斷的局面更加嚴峻,十大公司已經變成的四到六大。

此類壟斷造成的災難,包括糧價飆升與食品安全等已漸為人知,消費者產生「信任危機」,因此地產地消、小農有機食物的概念逐漸普遍。然而賺大錢的公司沒在怕,他們透過新利器,企圖打擊剛萌芽的理念,來確保永續賺錢。例如在聯合國2021 年糧食系統峰會上,大型食品公司及其貿易團體就保證,他們是唯一能夠解決氣候變遷危害農業問題的人,讓工業化食農系統繼續掌控聯合國「糧食系統轉型」的議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pfbid02aCtAzZDNLLgL9hoFkBK
c5MtktcbEobdPqVEfXGSCfjffhvmfi8LVhGJHZQECBjDCl)

這個利器就是近年來新興的數據壟斷技術,或者說是智慧型農業。ETC Group今年九月出版的報告,對此有充分的揭露:《Food Barons 2022》,在標題上就把那些大公司統稱為食糧霸主。報告的副標是Crisis Profiteering, Digitalization and Shifting Power,「藉危機牟暴利,技術數位化與權力的轉移」。https://www.etcgroup.org/content/food-barons-2022

報告長達143頁,先在導言說明食糧霸主藉數據壟斷食農系統的情況。然後以110頁的篇幅剖析相關食農產業,包括農藥與種子、化肥、種畜、大農機、動物用藥、農產貿易、肉類與蛋白質、食物飲料加工、零售業、與食糧運輸業等十大領域。

在各項領域中,除了說明各大公司的壟斷技術與佔比等,還會提到數據壟斷技術,其中寫得最多的是農藥與種子部門。

(二)
導言一開始就提到,近兩年極端氣候加上新冠肺炎,造成農業生產受挫,食糧運銷發生問題,讓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挨餓的人則越來越多,然而不少企業仍能利用這種情況從中受益,有時甚至控制供應以維持高的價格。

報告指出,工業食物鏈在每個環節都轉型到數位化,依靠大數據來追溯其產品的種植、加工、交易、銷售和運輸,可以說數據本身就是商品。

例如,拜耳的數位平台「Field View」可以從 23 個國家7,820萬公頃的農田中提取了875億個數據點,並傳輸到微軟和亞馬遜的雲端伺服器中。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機械公司,強鹿(John Deere),僱用的軟體工程師比機械工程師還要多。全球穀物交易系統也進行數字化改革,透過自動化、區塊鏈來進行銷售。

食糧大亨在過去主要都在歐美,不過現今在中國、巴西和印度也採用相同的模式來佈局工業食物鏈。例如中國化工就購併了先正達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用化學品投入公司,包括種子、農藥、化肥等,而中糧集團是全球大二大農產品貿易商,僅次於嘉吉。

中糧集團更與嘉吉、邦吉、ADM、路易達孚集團等共同發起Covantis計畫,要透過區塊鏈的財務管理資料系統來進行全球農業航運交易的數位化與自動化,目標在簡化全球貿易交易,提高透明度和安全性。目前先涵蓋巴西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將來要拓展到全球。

導言中強調透過「水平持股」,少數大型投資公司,通常是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大量橫向股權,在工業食物鏈的許多部門內和之間,形成了相互關聯的寡頭壟斷,這會讓政府反托拉斯監管機構難以察覺其壟斷行為。公民社會、社會運動也會越來越難以看透跨國企業如何掌控食農系統。

(三)
農藥與種子的跨國企業部門不但擁有基因編輯、RNA干擾術等新科技,也早已涉足大數據智慧農業。孟山都在2012年就以2.1億美元買下Precision Planting LLD這家精準農業相關公司。精準農業包括電腦操控的大型農業機械、衛星科技,以及土壤、地理、作物生長、病蟲害發生、與氣候等大數據;2013年孟山都又用9.3億美元買了Climate Corp 這家氣象公司(現都已歸屬拜耳)。

全球主要的數據公司,如IBM、百度、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微軟、蘋果…等已經與食糧生產緊密地結合了。

頁23-24的表羅列先正達、拜耳、巴斯夫等少數種子/農藥公司橫向結合了那些產業、數位公司,數量之多令人乍舌。

例如拜耳在2020年與Block App區塊鏈軟體公司合作推出「追蹤收割網TraceHarvest Network」,透過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整合平台可以從種子、種植管理、施肥用藥、採收、運銷、加工到超市上架,將生產、交易數據存儲作為「單一真相來源」。

他們標榜透過區塊鏈數據,很容易將有食品安全問題的產品全數下架,卻不在提供無農藥、少添加物的產品方面下功夫。而區塊鏈具有可驗證和防篡改的特點,因此或可以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而對農家而言,不論農地大小,都可以過區塊鏈的運作,達到最適生產規模,找到新的市場。

對政府而言,透過這樣整合型智慧農業機制,讓農藥化肥正確使用,推展覆蓋作物、免耕犁作法,可達到減碳排、蓄炭的功能,號稱再生農法。(實則那是再生農業的漂綠: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pfbid0vHHKvd6c3KWC
zeuPuuqed5RjuZZt6gkxNUq4MGSrmXyUqFWJE3DGeqMwMnobUybvl)

目前「追蹤收割網」只在美國與巴西進行,不過他們已著眼全球,下圖是追蹤收割網準備跨足12個領域,進行所謂相互關聯的寡頭壟斷,屆時這些霸主就全盤掌握了全球的食農系統了。


 

從種子到食糧運輸等十大領域分別寫完以後,本報告再以7頁的篇幅來整合說明生物數據技術如何用來掌控食農系統。

(四)
報告的結論指出,少數幾個食糧霸主不斷地更新工業食物鏈的內涵,前所未有地、更有效地掌控了食農系統,從生產者和自然環境中榨取更多財富。

文章特別指出他們透過數據科技、基因科技等來進行更緊縮的控制。新的趨勢不容忽視,包括南方國家,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崛起,以及資產管理公司的加入食糧系統,所引起的進一步壟斷。

然而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說明,全球工業食農系統總價值高達8萬億美元,但是其價值被6萬億多美元的外部性成本所抵消,這些包括食品安全不足、營養不良、糧食損失和浪費、環境退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

如何因應這個新的局面呢?過去針對大種子、生技、農藥、化肥、糧商、肉品、等公司的壟斷,各有民間團體不斷地努力,分別去對抗。現在食糧霸主挾智慧數據農業作平向的串聯,因此各民間團體也需要聯合起來,期能把「工業食糧鏈」轉移到「平民食糧網」作為統合的目標,齊力奮進(原文的用詞是小農食糧網(Peasant Food Web))。

最後,ETC Group提出幾個方向來共同勉勵:
1、 支持食物主權;
2、 脫離工業食糧鏈;
3、 偵測評估技術發展,來導向正途;
4、 要求政府厲行反壟斷措施。
*************************
(對照參考: 食農系統的轉型策略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pfbid02jbQRf4KfBaf7
syjJBKL6vXN2mS6vEZyMbPBZMtSX3nYecdR1Ked5ii4xfV2JFcM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