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指出食糧產業面臨各大公司結合智慧型農業的新壟斷局面,這不但在歐美,連若干南方國家如中國、印度、巴西等都已經形成了。看了報告,有山雨欲來的感受,情況令人憂心。
我國官方、學界、甚至於民間都已經開始著力於智慧農業,幸好我國狀況特殊,不見得對新局面毫無招架之力。例如,雖然前六大種子公司擁有58%的全球種子貿易額,不過我國糧食作物種子仍由政府掌握,蔬菜種苗則都由私人企業經營,受到跨國種子公司的影響不大,可見事在人為。
技術本身是中立,重點在技術的掌控與應用,我國在食農系統上,如何與跨國企業脫鉤,智慧農業的發展是個試金石,其發展能否真正有利於農家與消費者,避免被大企業掌控,可能是政府與民間要亟力思考,並付諸實行的重要項目。
*************************
《食糧霸主2022》的摘譯
智慧型農業現在成為顯學,電腦操控的無人機、機器人、牲畜的自動餵食機、遙感探測、衛星影像、雲端計算、手機APP、區塊鏈….等不斷出現在農業報導,儼然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利器。
不過,科技的進展不但要看正面,反面也應該加以瞭解。智慧型農業的陷阱之一,可能是在於成為跨國公司進一步掌控食農系統的利器,對農家與消費者,恐怕不是好事。
這就是ETC Group新報告《食糧霸主2022》所要揭發的緊急狀態,以下分四段加以介紹。
*************************
(一)
美加民間團體ETC Group (舊名稱RAFI)出版過好幾次報告,點名食農產業上的壟斷,號稱前十大跨國公司,包括生產端的農藥、化肥、種子、農機公司,在國際貿易上的穀物公司,以及若干食品大公司等,這多個前十大公司合起來,在各領域都佔國際貿易額超過一半。不過,近年來的趨勢是透過併購,壟斷的局面更加嚴峻,十大公司已經變成的四到六大。
此類壟斷造成的災難,包括糧價飆升與食品安全等已漸為人知,消費者產生「信任危機」,因此地產地消、小農有機食物的概念逐漸普遍。然而賺大錢的公司沒在怕,他們透過新利器,企圖打擊剛萌芽的理念,來確保永續賺錢。例如在聯合國2021 年糧食系統峰會上,大型食品公司及其貿易團體就保證,他們是唯一能夠解決氣候變遷危害農業問題的人,讓工業化食農系統繼續掌控聯合國「糧食系統轉型」的議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pfbid02aCtAzZDNLLgL9hoFkBK
c5MtktcbEobdPqVEfXGSCfjffhvmfi8LVhGJHZQECBjDCl)
這個利器就是近年來新興的數據壟斷技術,或者說是智慧型農業。ETC Group今年九月出版的報告,對此有充分的揭露:《Food Barons 2022》,在標題上就把那些大公司統稱為食糧霸主。報告的副標是Crisis Profiteering, Digitalization and Shifting Power,「藉危機牟暴利,技術數位化與權力的轉移」。https://www.etcgroup.org/content/food-barons-2022
報告長達143頁,先在導言說明食糧霸主藉數據壟斷食農系統的情況。然後以110頁的篇幅剖析相關食農產業,包括農藥與種子、化肥、種畜、大農機、動物用藥、農產貿易、肉類與蛋白質、食物飲料加工、零售業、與食糧運輸業等十大領域。
在各項領域中,除了說明各大公司的壟斷技術與佔比等,還會提到數據壟斷技術,其中寫得最多的是農藥與種子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