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3  介紹論文「後成長世界的永續食農系統」。觀點種子網20230822。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30822.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介紹論文「後成長世界的永續食農系統」

在氣候危機的年代,食農系統需要轉型已經成為共識,但是,要轉到哪裡去?如何轉型,則仍未有一致的論調。

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20228月登刊論文「Sustainable agrifood systems for a postgrowth world (後成長世界的永續食農系統)[1]」企圖為前面的問題提出深度的解答。論文的作者高達32位,涵蓋荷蘭、日本、美國、西班牙、泰國、捷克、瑞士、德國、烏拉圭、比利時、印度、與匈牙利等12個國家,由荷蘭Twente大學的Steven R. McGreevy領銜。

論文的出發點在於:談食農系統的轉型,不應該建立在繼續輕易獲得廉價化石燃料基礎,不宜以經濟成長作為典範,而是以世界已進入「後成長」的世代為前提,強調充足而非效率再生而非提取分配而非積累共享而非私有以及關懷而非控制的價值觀、食農操作和生活方式。

「後成長」理論在近十年成長頗速,連IPCC都已經在再討論「去成長degrowth」了[2]。東京大學齋藤 幸平副教授的大著,討論去成長的《人類世的「資本論」》在日本蔚為暢銷,可見此思潮在新生代所受到的重視。前提論文32位作者中就有多個分別來自10所日本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不知是否有所關聯?

論文在前言之後,分為一、後成長食農系統原則;二、後成長食農系統的操作、三、後成長教育與研究等三段,最後用「走向後成長永續性的轉型」來作有力的結語。

後成長食農系統的五大原則是:足夠、再生、分配、共享、與關懷。後成長食農系統的操作則提到糧食生產糧食產業和貿易飲食文化食農治理等層面。在後成長教育與研究之中,論文題到三個方向,包括1. 理解現有的解決方案2. 採用和轉移現有解決方案;以及3. 支持新解決方案的創建。可以說此論文對於整個論題給予相當周延的討論。

最後,文中精彩的句子不少,例如:

1. 就像在化石燃料部門一樣,許多農業永續性論述都集中於能源效率的漸進性提升,以及被證實不成立的綠色成長邏輯,而不是進行系統性的過渡,轉向新的能量體制。

2. 如果永續性是我們時代的主要挑戰,那麼充足性將取代以效率為驅動邏輯的成長,後者將農業產量和經濟利潤置於土地使用和管理之上,同時外部化真實成本(如生態損害和負面健康影響)或將這些成本轉嫁到未來。

3. 基於家庭、社區、合作社和其他各種基於團結的糧食生產安排和機構的潛力仍在,而這些潛力通常受到政府對單作物生產的補貼一方面的削弱,以及私有化和土地壟斷另一方面的削弱。

4. 農園在城市地區也有助於人們的幸福感,因為人們能夠在室外活動,進行身體活動,並直接參與家園的創造性管理,這在過程中建立了社區。

5. 社會企業和利益公司沒有市場對手的追求利潤動機和股東利益,把環境和公眾的長期健康和福祉置於首位,得以在糧食領域中將永續性融入其商業模式。

6. 飲食敘述可以創造出關懷文化。

7. 加強政策制定者和整個食農系統參與者的預期能力和未來素養,才能適應和塑造不確定的未來。

8. 儘管世界各地存在豐富多樣的後成長食農系統創新和解決方案,但關於這些解決方案的研究往往被大量專注於傳統、剝削和驅動成長的所謂永續食農系統問題的研究所掩蓋。

9. 研究人員必須認真對待永續性挑戰,首先要克服對已存在的食農體系解決方案的深刻操作和理論意義的意識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