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3  淨零新生活與蛋白質作物。觀點種子網20231012。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31012.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淨零新生活與蛋白質作物


現行食農系統養活全球那麼多人,但是同時也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除了帶來氣候變遷反過來威脅糧食生產,也危害人類的健康,還影響到環境。

為了避免氣候變遷的是全世界陷入重大危機,各國都已在講求淨零排放了,我國當然也不例外。 主流媒體上大多只報導企業界的減碳措施、碳貿易等,實際上,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若能減碳,透過購買也可以驅使企業更積極的改變製程。因此我國國發會在制定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時,也要求消費者建立「淨零新生活」的習慣。

國發會所倡議的「淨零新生活」囊括食衣住行,在食方面則是「零浪費低碳飲食」;要達到低碳,講求的是用植物性蛋白質來部分取代肉類。因此,擬定低碳飲食的食譜時,需要先認識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

衛服部國民健康署《每日健康指南手冊》建議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比率分別為10-20%、20-30%、50-60%,而將食物分成六大類,即: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與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手冊看起來是把豆魚蛋肉類當作蛋白質,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當作脂質,而把全榖雜糧類當作碳水化合物(澱粉)的來源,因此其所謂全榖雜糧類包括:稻米、麥類、蕎麥、玉米、薏仁、小米、紅藜、甘藷、馬鈴薯、芋頭、南瓜、山藥、蓮藕、栗子、蓮子、菱角,以及「紅豆、綠豆、花豆、蠶豆、皇帝豆等澱粉含量豐富」的食材。 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6712/File_6253.pdf

注意看,紅豆、蠶豆等豆類被描寫為「澱粉含量豐富」。而在豆魚蛋肉類中,只有大豆是屬於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這本手冊應該是國內最權威的官方飲食指南,怪不得最近在某健康網站中,把紅豆、綠豆、鷹嘴豆等全榖雜糧類豆子描寫成「可以作為白米飯的替代主食,在補充碳水化合物之餘,還有微量蛋白質、纖維營養」。

可是,全榖豆類的蛋白質微量嗎?

糙米的蛋白質含量約只有5%,而大豆(包括黑豆)約38%,作為蛋白質的替代來源的確當之無愧。可是大豆之外,其他全榖豆類的蛋白質約20%,蠶豆類更可達30%,一點也不微量。此外,紅藜也有14%,各種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的蛋白質含量也都在16-22%之間。

因此若只參考《每日健康指南手冊》來設計低碳飲食中的少肉多豆,可能偏向於以大豆為主要蛋白質來源,忘掉了提高各種雜糧豆、紅藜、與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的使用比例,不但會導致口味的單調,更錯失了多樣化食材的健康好處。

歐洲就把這些含蛋白質較高的眾多作物稱為蛋白質作物(Protein crops),過去他們對之的確較乏關照,然而在講求低碳飲食的今天,認為需要加強高產量或特定特徵的蛋白質作物品種選種、育種,以及探討其在生物多樣性、永續栽培、食品和飼料用途、營養價值、健康益處以及社會經濟或環境的作用,以提升其種植,來提供更多元的植物性蛋白質。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17.00105/full

現在全國已要進入淨零新生活的時代,有很多舊的東西需要大幅翻新,建議國民健康署慎重考慮重新訂做食材的分類,讓消費者更容易正確地接納低碳飲食。

************
各種豆類的食譜: http://2016pulses.blogspot.com/search/label/%E8%B1%86%E8%B1%86%E5%A5%BD%E5%A5%BD%E5%90%83
(網頁底部,按: 較舊的文章,連同第一頁,一共三頁,第三頁最後面有土耳其的食譜,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