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3  混合品種抗病勝過基改技術。觀點種子網20231105。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31105.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混合品種抗病勝過基改技術

魯凱族霧台部落到現在仍(少數)維持傳統農耕方式來種小米,同一塊田約十個品系的種子混在一起撒播,採收時不同品系分開採收,下一季種植時種子又混在一起,顯示我國原住民傳統農耕強調基因多樣性。https://is.gd/uvM2gZ

其實農學家在1930年代就知道如何避免基因過於單純,學者曾提出多系品種、混合品種、與合成品種等概念,犧牲一點點均質性,而達到抵抗逆境的作用。現在更發展出「演化植物育種 Evolutionary plant breeding」,就看農業專家與農家能否改變思維,不要再以單一優良品種作為唯一選擇了。畢竟,生態農業的第一個原則就是多樣性。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20116.html

不要以為霧台部落的小米混種是過時的作法,法國為了減少農藥的使用而採用生態農法,目前小麥產區已有10%在種混合品種,目的在於農藥減半。學者還為此作試驗,以科學來佐證在小麥與水稻田間,混合品種的確具有抗病優點。

他們針對小麥與水稻,各選取一組優良品種與一組具由高度多樣化族群而來的品系,使用真菌病原體進行葉面接種,然後比較種植同一品種與不同品種混種的罹病率。

結果發現某些混種的組合,其罹病率降低近90%。這表示不論稻米或小麥,其抗病性不只受到品系本身基因型的影響,個體植物與鄰株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植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降低罹病率,若能找到正確的組合,就可以降低作物病害。對付作物病害,除了抗病育種以外,也可以採用混合品種來達到目標。https://www.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2287

就其他許多作物,透過傳統育種已經育成相當多的抗病品種了,此外,耐旱、耐澇、耐鹽、高產…等品種的育成也都屢有斬獲,可以說傳統雜交育種完勝基因改造;多年來研究基因改造的學者或者企業,有許多(沒有兌現的)共同的說法,之一是:基因改造可以做出抵抗病害的品種,然而至今並沒有田間推廣的紀錄。https://is.gd/ZFsbO4

以最廣為全球媒體流傳的香蕉的黃葉病為例,此病被稱為香蕉殺手,會讓香蕉絕種,將來來類再也沒香蕉可吃…等。

用「banana disease, genetically modified」在google查詢1996年到2012年,可以發現一大堆採用基因轉殖來解決香蕉病害的研究,不過迄今仍然無解。

用「banana disease, gene editing」查詢2012年到現在,同樣地也是一大堆基因編輯如何挽救香蕉黃葉病的研究,會不會有終極解決的成果呢?我很懷疑。基因轉殖是向外面討救兵(外源基因)都沒用了,修飾本身幾個基因的基因編輯大概就更難了吧。

倒是台灣的農業研究者最近發現,只要改善土壤,並且搭配微生物製劑,香蕉罹病率就可以降到10%,而且香蕉品質更好。真的完勝基因改造。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94150/

克服氣候變遷根本不需要基因改造,前面所提的傳統育種與種植管理方法的改進都可以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