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gif (1361 bytes)   台大種子研究室

  

回農業生物多樣性網

農業生態學的寶貝:向老農學習

◎ 郭華仁                                                             原登於 自由廣場,2010-10-18,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18/today-o8.htm
英文版(譯者
Drew Cameron)刊登于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2010-10-20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orials/archives/2010/10/20/2003486079

 

台南都市長參選人賴清德表示將建立農業智庫,收集耆老農業智慧,並鼓勵社區設置農民學堂,作為農業技術與生活交流之所在。把老農智慧作為政見,在普遍「曰利」的政壇注入一股清流,不啻是空谷足音。

台灣老農歷經前農藥時期,早年田莊秀麗的景觀、清澈的溪水與豐富的生物相等情境,必定還深留在腦海中。這些珍貴的生態智識,若不趕快蒐集傳承,恐怕台灣後人對如今凋零的農村習以為常,而無法產生真正的土地之愛。

然而農民生態智識的可貴還遠甚於此。過去農民仰賴土壤眾多有益生物作為「免費長工」,替人類製造有機肥、撥鬆土壤、甚至於幫忙作物吸收養分。但是近五十年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農地劣化,土壤上下只剩害蟲壞菌;一旦農民買不起這兩種仰賴石油才能製造的資材,農業生產就會崩盤。而這正是後石油時期你我都會遇到的災難。

兩年前,聯合國召集全球八百位專家學者,討論出「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之國際評估」報告,其中就特別提到,以農業生態學為基礎的農業與農學,才是解決未來糧食危機的良方,而不是那些被財團所掌控的基因改造技術。不過農業生態學不能只仰賴學術界(雖然目前國內學術界少有這樣的人才),還需要研究人員與農民攜手—因為只有天天與土地為伍的農民,才真正瞭解在地的自然生態;這也是近年來國外「參與式研究」相當流行的原因。

然而要收集耆老農業智慧,談何容易。特別是涉及雜草、昆蟲等生物上的智識,只有具備生物學訓練的調查者才能勝任。因此建議賴清德先生,立即召集中學生物教師、生態環保志工,一起來進行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也盼望農委會與各農業縣長勿以黨派之私來看這等重要的事,讓「向老農學習」成為全國性的工作。

 

參考資料:

農業知識與科技促進發展之國際評估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 SOURCEBOOK
Volume 1: Understanding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ume 2: Enabling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ume 3: Doing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