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保種網

姊妹網
農民保種運動

                 回小米年      (回小米回家)                                              

本網頁內容摘錄自巴清雄博士論文:霧台魯凱族傳統永續農耕制度

 

(一)、霧台鄉小米品系

霧台部落小米品系與生活文化

霧台部落小米地方品系很多,依口感可分為durai(糯性)cipaerane(非糯性)兩種,顏色有黃色、黑色、黃色、淺黃色等,穗狀有圓筒形、尖錐形、鳥趾形、蹄夾形、有剛毛、無剛毛等。族人透過這樣的特徵來命名與分類,這樣的分類也附有社會文化功能。

Lrulrubungu品系的穗形在前端分岔如動物偶蹄狀,因此用在男人狩獵器具的祈福儀式上,象徵動物會容易黏在獵刀上,表示會很容易獵到山豬。

durai口感的品系都是用來作為釀製小米酒、煮小米糕、小米乾飯、祭祀、產婦養身、結親聘禮、贈禮的材料。

Cipaerane品系品系煮起來吃沒有哪麼黏,容易消化沒有負擔,因此適合烹煮成小米稀飯給病患或老人家食用。部落有運動競賽時,族人特別喜歡食用這個品系的食物,跑起來身體沒有負擔,容易有好的表現。

穗形是圓錐形、細長的,口感屬durai品系的小米,都綑成一把,稱為kalrilaila,在結親聘禮、房子落成、產婦生孩子與坐月子、老人過大壽時,是贈予的重要選擇。

Tivukale ka paedeane / kaduradhane品系是釀製小米酒最好的材料。

霧台部落品系品系分類在社會文化應用分類在社會文化應用上有重要的考量,不是現代社會物質可以取代的文化價值,是霧台部落堅持不放棄傳統農業重要的的原因。

 

(二)、霧台鄉小米種植歷

小米為主的混作系統,一塊田種植約10種作物,小米多品種混合播種。分開採收。

混作系統常在3月播種,6到11月分別採收各種作物。

 

 

 

 

(三)、霧台鄉小米混作田的生長過程

栽培作物依性狀,匍匐莖作物有甘藷、南瓜、米豆、山藥、皇帝豆等五種,矮莖作物有小米,中莖作物有台灣藜、台灣油芒、玉米,高莖作物有樹豆。 

依生長期短、中、長考量栽培的配置,使所有作物都獲得良好的生長環境與生產量。 

小米混作田間3--4月時(A),所有撒種的作物高度沒有有明顯的差異,彼此生長空間尚未產生競爭。 

6-7月時(B),玉米、台灣藜植株都已經可以採收,採收完畢,正值小米充實率最重要的階段,因此小米可以獲得更多陽光的照射。 

小米7月採收的同時(C),樹豆高度差不多是小米的高度,因此,在採收小米過程,要摘取樹豆頂芽,以長出更多的分支枝,以增加產量。一旦小米採收完畢,留下更多的空間給樹豆、高粱、台灣油芒發展。 

由於本混作田中栽培量最多的是小米,小米採收完之後,裸露的土壤較多。所以於七月底拔除玉米、台灣藜、小米留下的殘株,鋪設在裸露的土壤上面,作為暫時性的覆蓋物,等到腐爛成肥料,甘藷、米豆和南瓜等莖蔓正好已經長好鋪蓋所有地表,防止7--9颱風季節帶來的雨量沖刷土壤。

9月份採收完高粱和米豆之後,田間上部空間就剩下台灣油芒和樹豆(D),生長空間增加許多,台灣油芒於十月採收完,田間剩下樹豆,以及甘藷、南瓜、山藥。12月採收完樹豆,留下地上的甘藷直到隔年的二月。

 

 

更多資訊見
籌辦會本網:https://www.huf.org.tw/news/content/5633

 

網頁維護:種子 網       聯絡信箱                       觀點種子網    a05.gif (136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