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種子研究室   a05.gif (1361 bytes)                                              台大種子研究室

回有機野譚首頁        回有機農業促進法修法專頁     

 

有機新聞不慎 會害慘有機

郭華仁

引用:郭華仁 2009 支持有機農業。自由時報 2009-09-03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sep/3/today-o8.htm

後續文章另見: http://seed.agron.ntu.edu.tw/organic/paper/organic200910.htm

 

消基會抽查有機商店,指出「十家店家有六家仍買得到不合格或有疑慮的商品」。媒體報導則稱「有機農產品不合格率達六成」。「六成」這簡化式的指控可說聳動而嚴重失真,農糧署採用抽樣商品數目的不合格百分比(五.六%)較為合理。「不合格」這三個字很模糊,真正指的是未貼法定標誌者,而未貼標誌的有機產品卻可能是依法生產的合格產品。不過消基會呼籲進口有機產品比照國內,也要貼驗證單位的標誌,這是正確的,農糧署應該要求進口有機產品每包都要張貼合格驗證單位的標誌與流水號。

消基會與媒體替消費者監督有機產品,乃是職責所在。然而稍一不慎,可能會摧毀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心,影響到有機農業的推展。兩年前另有一例,農糧署曾擬仿效美國的規定,有機產品農藥含量只要低於容許量的五%以下,視為合格的有機產品。消息一發布馬上引起消基會為主的強烈反彈,導致合理的想法胎死腹中,可說是我國有機農業發展史的一大遺憾。

消基會堅持「有機產品一定要零農藥檢出」,無視於國際規範,自以為是地做出有機農民不可能達到的要求。韓國的規範與美國相同。瑞士的規定是「有機產品不應檢測出(農藥)殘留,惟若由環境中普遍存在之污染所造成者則不在此限」。實際的做法是根據非故意污染的程度做出判定。英國規定有機產品與慣行產品皆應符合相同的法定食品標準,並未更嚴格。各國根據的是聯合國食品法典的論點「有機農業操作難以完全避免環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源」。要求我國農民零農藥檢出,不但不公平,而且會讓有心的農民卻步。

兩百年前的農業不用化學農藥肥料,農業照樣進行,雖然產量較低。近代科學走了偏鋒,雖然產量倍增,農地卻受到傷害而了無生機,有如加護病房,不施農藥化肥就全無產量可言。將來石油短缺,農民買不起農藥化肥,人類會面臨絕境。及早逐漸地全面施行有機農業乃是唯一的出路。政府不應只喊口號,要提出可行的具體政策以促進有機生產;消費者應體恤有機農民的辛勞,以購買來支持有機農;媒體則應留意報導倫理,莫要再做出不實的報導來傷害有機農業。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