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7 吃飯種田抗暖化。觀點種子網20170222。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222.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吃飯種田抗暖化

昨日與中研院汪中和老師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舉辦的活動中演講。汪老師對於全球與我國氣候變遷及其後果作了很深刻的說明,我則報告如何改變食農 系統,不但能節能減碳,更有助於降低大氣碳,拯救這個地球。

溫室氣體總釋放在2012年估計約52GtCO2e,其中約有20-30%來自現行農業部門,相當可觀。而根據四個地區的有機生態農法的試驗,其結果若能推展到全球,估計每年可以降低的溫室氣體約在12到32GtCO2e之間。這是很令人振奮的消息,只要人類有決心,願意改變,光是改變糧食的生產與消費,就可以有效地減緩溫室效應危機的到來。

怎麼作呢?只要透過政府預算與政策的轉型,從消費者的行為、農業生產方式與作物/品種改良著手,就能夠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氧化亞氮與甲烷的釋放,更進一步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土壤中(圖)。

(20170510改圖)

 

游錫堃前院長推動的促進有機農業相關法案,其核心概念就是要透過預算、政策轉型,達到全國農業有機生態化的終極目標。 最近美國科學家關懷聯盟就發表一篇文章,具體的建議美國農業部,如何透過政策預算的轉型,達到抗暖化的結果,很值得參考(1):

1. 農場服務處的Direct Operating Loans Program (農場運作直接貸款)、風險管理局的Whole Farm Revenue Protection Program (農場總收益保障計畫)需要轉到或者侷限在以生態系統為基礎、多樣化產銷的農場,特別是中小農、供應地區市場、最低加工等。

2. 農場服務處的各項保育計畫,以及自然資源保育處的Regional Conservation Partnership Program (區域保育合作夥伴計畫)等,應該提供誘因及獎勵給予生產者,俾在工作時能維護生態服務,或再生之。

3. 鄉村發展處的Rural Business Development Grants Program (鄉村產業發展補助金計畫)、國立糧農研究所所資助的Community Food Projects (社區食物計畫)需要轉向食物系統的區域化。

4. 國立糧農研究所的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gram (永續農業研究教育計畫)、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高等教育計畫)、Know Your Farmer, Know Your Food Program (認識農夫與食物計畫)應該透過授田大學系統,將農業教育、研究、推廣等方面的投資,用以促進具有永續與韌性的農業生態體系。

5. 糧食與營養處的Farm to School Grants (農場到學校補助金)、Seniors Farmers Market Nutrition Program (老農市集營養計畫)等營養、教育計畫需用在地區性永續與韌性的糧食系統。

6. 此外,就國際農業而言,聯合國環境署的Global Partnership on Nutrient Management (全球營養管理合作夥伴)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的Feed the Future (餵養將來)、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novation Lab (永續農業與自然資源管理創新研究室)等也都應該轉向地區性永續與韌性的糧食系統。

前面所提的這六項建言,就是典型的預算轉型。

要讓食農系統發揮節能減碳以及碳封存的效果,不可能只仰賴新預算的編列。不要說國家經費沒有那麼多,就算有,一方面獎勵友善環境的措施,另一方面還繼續補助慣行的,就會形成拉鋸戰,無法達到目標。

對此,聯合國前糧食權利特別報告員Olivier De Schutter的一句話最為傳神:「在提倡生態農法來達到糧食永續生產的同時,不宜鼓吹化肥補貼政策,否者將難以改變現狀」(2)。

 

(1) http://blog.ucsusa.org/science-blogger/climate-change-resilience-and-the-future-of-food

(2) http://reliefweb.int/sites/reliefweb.int/files/resources/A-HRC-22-50-Add3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