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7 兩件值得深思的基改食品審查案(上): 馬鈴薯。觀點種子網20170619。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619.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兩件值得深思的基改食品審查案
(上):馬鈴薯

最近食藥署公布基改食品的審議名單約20多個案件,除了黃豆、玉米、油菜、棉花等四大基改作物外,還有馬鈴薯E12與木瓜PRSV YK CP16-0-1各一件,這兩件值得進一步瞭解。這裡先說馬鈴薯。

【基改馬鈴薯】

基改馬鈴薯主要有三類,即New Leaf、Amflora,以及最新的Innate。孟山都於1990年代推出基改New Leaf馬鈴薯,含毒蛋白可殺鞘翅目害蟲。一開始種植面積曾達到2萬公頃,但消費者反彈聲浪高,一些食品大公司包括麥當勞、漢堡王、樂事(Frito-Lay)與寶僑(Procter & Gamble)等紛紛宣告不採用,迫使孟山都於2001年宣告停賣New Leaf馬鈴薯的種苗。

Amflora是巴斯夫(BASF)產品,改變澱粉特性供工業用,歐盟2010年核准生產利用,一開始還有兩三國少量種植,現在都不再種了。

發跡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馬鈴薯公司J.R. Simplot Co.透過RNA干擾(RNAi)技術推出Innate基改馬鈴薯E12,號稱可以減少烤薯條所產生的化學物質acrylamide,美國、加拿大分別於2014、2016年通過核准食用與種植。澳洲於今年核准食用,而紐西蘭與南韓這兩年核准作為飼料,而非食用。該公司後來又推出其他Innate的13個轉殖項,目前僅美國或者美、加兩國可以上市。

【基改馬鈴薯Innate的特性與風險】

按含澱粉食物用高溫烤、炸的就會出現丙烯醯胺(acrylamide),包括薯條、洋芋片、麵包。用煮的就不會,如米飯、煮番薯。其他出現丙烯醯胺的食物還有咖啡、加州李、梨乾、黑糖等。

這是因為在高溫下食物中的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會與還原糖(葡萄糖、果糖等)進行梅納反應,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被認為可能是致癌物,雖然尚未有定論。

這個新基改馬鈴薯採用RNA干擾(RNAi)技術,將馬鈴薯中幾種酵素加以改變,降低天門冬醯胺、還原糖的含量,因此在高溫下就大量減少丙烯醯胺的合成。

RNAi干擾技術原本是做為醫療的技術,但應用到農業會有怎樣的後果尚未清楚。澳洲研究者用基改RNAi分子來改造小麥,企圖降低其升糖指數(GI),認為是有益健康。但紐西蘭知名學者指出這類基改小麥特殊RNA傳到人體,可能導致肝醣製造功能受損

近來已開始有報告指出,斑馬魚對於外來的雙股RNA會有反應,老鼠吃下去的這類RNA也被發現會抑制某些基因而影響其膽固醇的合成。

孟山都曾經邀請Vicki Vance, Jr.教授參加研討會,就其RNAi技術研究發表論文。Vance的演講內容包括她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與前述老鼠報告有些關聯。

孟山都要求她拿掉與RNAi技術有關連的那部份,不要發表。但Vance不答應,因此被孟山都在報告者名單中除名。孟山都進一步要把其他研究人員進駐Vance的實驗室,說是要幫忙她的研究。Vance研究資歷已30年,當然加以拒絕。這顯示基改公司不想讓消費者知道RNAi的健康風險。

【基改馬鈴薯Innate在美國】

在2014年美國核准上市後,Simplot公司去年已經種了160公頃,今年可能種到800公頃,會以White Russets的品名,在美國中西部、東南部等十個州的食品雜貨店販售。

基改馬鈴薯Innate號稱可以減少薯內天門冬醯胺的含量,將來烤薯條時可以不用害怕丙烯醯胺的產生。其實馬鈴薯品種很多,各品種天門冬素的含量差異很大,由相當低含量的Agata 馬鈴薯(1.17 mmol/kg鮮重)到含量高的Russet馬鈴薯,差異達到49倍。就是薯條專用的Russet馬鈴薯,也有低天門冬素含量、高維他命C、高蛋白質的Teton Russet非基改品種問世。

因此解決丙烯醯胺問題根本不需要用可能具健康風險的基改技術,只要用傳統育種就做得到了。

鑑於其風險未知,而美國又採寬鬆方式審查,因此在Innate還在審核期間,美國消費者的反彈還是不斷。2013年美國民間團體就招集了10萬2千個聯署,寄給麥當勞要求不得採用基改馬鈴薯。

根據去年年底的報導,麥當勞全球供應鏈的主任Dell Thornley就表示該公司沒有採用任何基改馬鈴薯的計畫。

【我國怎麼對應】

現在該公司已經向我國提出審查申請,那我國應該怎樣看待基改馬鈴薯Innate呢?

首先,對於食品安全比起我國相對嚴謹的歐盟、日本都尚未通過這等馬鈴薯的食用許可,因此我國大可不必當急先鋒,充當美國的墊腳石,率先去通過。

其次,過去我國食藥署在審查基改轉殖項時,都根據外源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最為主要的審查對象。其主要缺點在於不去留意基因改造所造成的未知風險,以及其長其風險。而Innate馬鈴薯雖然沒有外源蛋白質的產生,去也可能帶有未知風險,可以說此等基因編輯的新技術在我國還沒有充分討論其審查準則。

因此,我們應該就此方面展開充分的溝通,酌參歐盟方面的見解,等到時機成熟後將審查準則定案,再來進行實質審查。

再者,萬一將來核准進口上市,最大的麻煩在於餐廳、路邊攤的基改標示。食藥署對這方面也宜先做出可行的、週延的標示稽查方案,確保消費者知的權利。

2019/04補充:

另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5529100461008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5796906736008

*****************

兩件值得深思的基改食品審查案(下): 木瓜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