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19 魯凱族巴清雄博士論文部落發表會。觀點種子網20190629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90629.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魯凱族巴清雄博士論文部落發表會

今年在台大農藝學系取得博士學位的巴清雄於6月29日用母語向霧台族人發表博士論文。

Rungudru Pacekele博士 (巴清雄) 致力於魯凱族霧台部落傳統農耕的調查,他從家鄉部落多位耆老的口述中整理出相當複雜的作物生產制度,而能取農藝學博士。

基於研究倫理,研究發表後有必要向部落說明其研究過程以及結果,因此舉辦這場部落發表會。

發表會在霧台鄉活動中心盛大舉行,由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台邦•撒沙勒院長主持,來賓包括原住民委員會汪明輝、鍾興華兩位副主委,以及魯凱族貴賓、霧台部落多位耆老以及年輕人等,台大三位指導教授也參與了盛會。

會 場在霧台部落活動中心
何維豪長老(左)與巴清雄(中)
會 場之內

汪副主委指出,十多年前他的碩士生也到過部落發表碩士論文,但博士論文的部落發表這是全國首次,深具意義。鍾副主委也表示希望以後部落研究的博士論文都能比照辦理。

發表會由牧師禱告開場,然後是族人夫妻檔的吟唱,然後播放巴清雄訪談、訪談、請教過的耆老與族人影像。

在正式報告巴清雄以母語闡述論文重點,由牧師加以翻譯。 再來是三位耆老擔任「口試委員」分別提出問題。

巴清雄論文報告(片段):
 

口試耆老分別是Uselrepe Tarudralumu (杜含笑女士)、Kui Thevenge (趙武義先生) 與Cugange Kadravadhane (包光輝先生)。

Tarudralumu 杜含笑 口試耆老(片段):
 

Thevenge 趙武義 口試耆老(片段):

 Kadravadhane 包光輝  口試耆老(片段):

巴清雄回答了耆老的問題後,主持人再請口試耆老針對發清雄的答覆作評論,最後台邦院長宣布口試通過。

我將台大博士證書轉給耆老,由耆老頒發給巴清雄博士。

自左而右依序,部落口試委員: 杜含笑、趙武義與包光輝,巴清雄,台大指導教授群: 郭華仁、林彥蓉、盧道杰(森林系)。

部落口試完畢,兩位副主委與頭目都予以嘉勉,巴清雄博士分別贈送部落自製的大禮物給三位指導教授。整個部落發表會結束後,大家享受豐盛的霧台部落大餐。

霧台部落大餐。

兩對夫妻的多年師生關係。

(博士論文 :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01-1502201917093600)
(期刊發表: https://www.mdpi.com/2071-1050/10/10/3370)

 *******************

補充:

# 霧台族恐怕是我國少數仍保留有傳統農耕的原住民部落,一塊田一年間可種上十多種作物,若干作物可以有多品系混種其中,小米就超過十種。這是自給式農耕的典型,也是原住民族永續經營的秘訣;不但是過去,可能也是將來外來糧食無法取得時的保命之道。農作生產是族人活動的重心,也與部落文化及其傳承有莫大關係,因此傳統農耕的延續,其重要不言可喻。

# 何維豪長老現年87歲,在72歲時經頭目選立為神山部落長老,其任務是負責貴族與平民之間產生衝突時的仲裁者。照片中紅色的蝴蝶結即是象徵部落長老頭飾。據台邦院長的說明,何維豪長老做出重要的歷史資料檔案:霧台大事記。

# 三位口試耆老對部落傳統農業可說深具功力。

1. 杜含笑女士是保種達人,在2011年的農民種源保育講習班中,她侃侃而談部落的保種工作。http://seed.agron.ntu.edu.tw/fcs/experts/experts02.htm

2. 趙武義先生現年88歲,日治時期曾到山下參加農業科學技術講習,回到山上發現都不能用,於是自行試驗,找出合適山上新的生產方法,實施起來都不曾失敗過。

會前向耆老趙武義先生請教。

3. 包光輝先生是部落貴族,從小務農,除了農業,也熟悉山林物種生態知識,是獵人、虎頭蜂專家,魯凱文化也很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