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1 歐盟設置「農業創新夥伴」來提高生產力與達到永續性。觀點種子網20210508。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508.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歐盟設置「農業創新夥伴」來提高生產力與達到永續性

 

前言

科學研究分成基礎與應用兩方面,農業科學也不例外。不過歐盟農業研究創新的理念與作法,在近十年來有相當大的變化。

過去研究者開發,然後推廣給農民施行的一條鞭方式,常聽到研究結果不符所需的抱怨,現在講求的是互動式的、參與式的研究,希望能加以改進該缺失。

歐盟農業研究執行委員會於2010年開始建構「農業知識與創新系統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System (AKIS) https://scar-europe.org/images/AKIS/Documents/AKIS_foresight_paper.pdf

AKIS的架構下,農林實務者、農務指導者、教育訓練者、資材提供者、農產加工者、零售商、媒體、政府官員等,都可以,並且需要交換知識,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才能找到農業各類問題的所在,然後加以探討,這才是整體性的、互動式的知識創新體系。

 

農業創新夥伴的源起與功能

其實過去研究與現實脫節的現象也不限農業,歐盟為了處理這個缺失,近年來在若干議題上設置「創新夥伴」的制度,例如水資源、活躍與健康的老去、原料、智慧都市與社區等,而在農業上就是EIP-AGRI (歐洲農業生產力與永續性創新夥伴,The European Innovation Partnership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這可以視為AKIS提供的平台所促成的政策革新。 https://ec.europa.eu/eip/agriculture/

EIP-AGRI成立於2012年,用以協助歐盟科研架構計畫的進行,即20142020年的「展望2020」與20212027年的「歐洲展望」,期能促進創新,以增強歐洲農林領域的競爭力與永續性。這並不是另外成立一個給農業研究經費的名目,而是要讓各研究計畫有更好的產出,這些名目主要有二,一個是科研架構計畫(展望2020、歐洲展望),另一個是歐盟鄉村發展計畫(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s, RDPs),其他還有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European Social Fundthe SME support programme COSMEthe Education Policy等。

EIP-AGRI的功能就在於研究者、推廣者、採用者、以及消費者之間的橫向聯繫,用來提升研究計畫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EIP-AGRI舉辦各類研討會、工作坊、專題討論,各方人馬可以順利地進行意見交換、知識分享,包括務農者、研究者、農務指導者、農企業、環境團體、消費者團體,或其他NGO等,大家共同討論出問題所在,然後進行創新來解決問題,期能達到提高生產力與維持永續性的目標。

問題實在很多元複雜,因此EIP-AGRI也設計三、四十項主題,涵蓋土壤、水養分與廢棄物、永續作物生產、畜牧生產、禽畜健康、植物健康、有機生態農法、鄉村動態與政策、公共財、價值鏈、數位轉型、知識與創新系統等。

EIP-AGRI的網站具有互動式功能,上網者都可以提出所需要研究的課題、找到哪裡可以得到研究計畫資助、有那些人可以聯繫、有哪些計畫可以參考、各研究計畫有甚麼成果等。

 

舉例說明EIP-AGRI的運作

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等會議,許多有有參考價值的報告都可在其主網上獲得。其中該組織在今年二月所發表的報告《由實作找研究,Research Needs from Practice很可以看出來創新夥伴運作的精彩之處。https://ec.europa.eu/eip/agriculture/sites/default/files/eip-agri_report_research_needs_from_practice_2021.pdf

過去研究成果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應用,有時根本無法應用;反之,農林實務者常抱怨研究不符所需。本報告舉出各類實例,用來指出上面的鴻溝可以透過工作坊、討論會、或其他聚會網路,讓研究者與實務者可以互相溝通,來加以消弭,包括:豬禽新飼料、降低農場所生產食物的損失、非農藥雜草管理、橄欖樹病蟲害、蜜蜂的健康、植物性醫藥與化妝品、土壤鹽化、受汙染的土壤等。

以「非農藥雜草管理」為例,EIP-AGRI去年提出報告,《農作物耕種制度下的非農藥雜草管理》,透過與務農者的互動,各國專家舉辦兩次會議,呈現出雜草綜合管理方式的五個方式:

a). 採用多樣化作物耕種制度;

b). 種植具競爭力可壓制雜草生長的品種;

c). 恰當的田間土壤管理;

d). 特定雜草的控制;

e). 監控與評估。

針對研發,報告提出五個方向;

1). 針對非農藥雜草管理,重新設計作物耕種制度;

2). 非農藥雜草精準管理;

3). 種植具競爭力可壓制雜草生長的品種;

4). 雜草生物學的知識(包括雜草種子生物學)

5). 對於經濟與勞力的限制,農家的感受與決策。

報告還描述各種管理的方式,其優缺點,最後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建議。https://ec.europa.eu/eip/agriculture/sites/default/files/eip-agri_fg_non-chemical_weed_management_final_report_2020_en.pdf

藉由多方參與討論,所凝聚出的現有知識與問題所在,相信會比較周延,解決問題的方向也能夠比較清晰,這就是創新夥伴方式的優點。

 

後語

我國農業研究向來都是由研究者與官員決定,間或舉辦座談會聽取從業者的心聲,但是有多少被接納則是另一個問題。誠如本文所提,歐盟前所感受研究與實用脫節的缺點,相信在我國並不會更小。歐盟不論是創新夥伴,或者科研架構計畫下,活土試驗區與活土領航區的設計,在在強調多方參與的重要性,很值得我國思考、學習。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