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種子研究室

山地能否進行農耕?

郭華仁


  水災過後紛擾不斷,最核心的問題是還要不要在山地進行農耕經營;爭議的兩造一方是靠山地過活的原住民或漢族農民,另一方是負有國土保安責任的政府以及平地漢人;而看起來短期間是難有解決的可能。

  山地能否進行農耕?當然是可以,原住民以傳統的山田燒墾農法進行永續性的作物栽培,是最好的答案。遊墾的方式常是用火燒墾林地,栽培時不使用獸力和肥料,只靠人工,利用掘杖挖地播種;土地栽培的時間短,約一兩年,使用後需長期地休閒,約十到二十年。這是原住民族數千年與山地和諧共存逐漸演化得到的最珍貴傳統知識,直到現在東南亞與南美洲也還在採用。許多西方學者在該地區進行研究,對遊墾的妙處以及永續性給予高度的肯定,而主流社會以為火燒墾林會破壞水土與生物多樣性,才是謬誤的。

  台灣漢人百年以來逐漸上山,也把精耕技術帶到山上,近二十年更大肆開闢產業道路,將犁土的農機開到陡峻的坡地上,整片土地全面地翻耕,當然擋不住幾年一次的大水。原族用火燒以及掘杖挖,地表僅點狀並未面狀受損,這是山地永續農業的秘訣所在。漢人官員與農業學者好心地要將進步的平地農業技術帶到山上,可惜卻不知道在山上,原族的傳統技術是有更好的學理基礎的。此外,人力農耕每投入一卡的能量,就可以得到十到三十卡的食物,而所謂科學的農業,只能得到一到三卡;由能量投入的觀點,原族也是高高在上的。

  不過遊墾農業有一個限制,就是每單位面積能養活的人口相當少,以印尼森林來講,每平方公里少於二十人。這本來不是問題,因為原住民本身就有一套機制來維持族群的人口,這些機制或許不為主流社會所喜歡,但的確也是山地居民永續生存之所賴。不過國府治台後揚棄日人的漢原隔離政策,漢文化大肆入侵,不但大量的漢族居民移入,而且讓原族的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大為轉變。原住民融入市場經濟體系後,當能源還是相當便宜時,精緻農業在台灣都不容易賺錢了,原族的傳統遊墾更無法維持日常所需。

  因此問題複雜的程度就很明顯了。一方面,山地農業不可以用精耕的方式來經營,這是大家都已經得到教訓了;但是原族不見得願意或馬上能夠回到傳統的生活習慣。永續性的遊墾暫時是無法維持生計,除非平地漢人同意繳納更多的稅金,讓原住民同胞以傳統的方式來保護山林。這是原漢兩族都要各退一步的。原墾會的漢人是另一個難題,他們的耕種型態讓山林無法保持水土,不過過去政府長期的縱容或鼓勵,更要負起最大的責任,這個負擔,終究還是要由所有的人民承受的。

  連日來的爭論詬罵實際上於事無補。除非原漢兩族把各種解決方案的得失利弊好好地仔細檢討,而且全面地讓社會認知各方所要付出的代價,才有可能逐漸得到兩方皆能接受的結論。假如大家同意讓後代還擁有寶島,這個結論不可避免的是在山地放棄現行的精耕作業,恢復原族的傳統農業智慧。假若無法短期內實現,那麼過渡時期的農業措施就必須要能強制執行,包括密集的等高線栽培綠籬,這種來自菲律賓的知識,當然會縮小可耕地面積,但是或許比起目前的方式更能抵擋傾洩而來的大水。

  至於移民南美洲,除非還有未開發的平原,否則把漢族的高級農業技術拿到那邊的坡地去實施,我看就免了。漢族對山地造的孽還不夠嗎?  (作者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刊載於自由時報 2004-07-18 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ul/18/today-o3.htm


附:參考資料

 (1) 山田燒墾的生業技術
 (2) 遊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