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經濟學派的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提出外部經濟概念,後繼的Arthur Cecil Pigou 在1920年代進一步系統化外部性理論,並提出用稅收來矯正外部性。
自從《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在1962年出版後,農產品的外部性逐漸受到重視,美國時代雜誌在2009年8月22日出刊的封面文章,標題就是廉價食品的真正代價。

英國永續糧食信託基金會 (Sustainable Food Trust)於2013年在倫敦舉辦研討會「Truth Cost Accounting in Food and Farming」,由該基金會創辦人Patrick Holden開場,並請到當時的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致詞。
查爾斯王提到他三十多年用生態農法經營農場的經驗,體會到相對於慣行農業,其農場財務上的不平等。因而在2004年創立「永續會計」(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希望能解決生產對環境與社會的衝擊。
Patrick Holden曾獲得大英帝國司令勳位,他是一位英國有機乳農,用永續的方式來生產小麥與胡蘿蔔,也是感受到難與慣行鄰農競爭。他在2011年創辦永續糧食信託基金會,才逐漸瞭解到「真實成本會計」的重要。
★ 改變飲食習慣來減少食農系統的隱藏性成本。觀點種子網20250808。https://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50808.html
★ 改變農法來減少食農系統的隱藏性成本。觀點種子網20250811。https://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50811.html
★ 查爾斯親王的演講影片:https://youtu.be/685Lt_NzfZ0;

演講詞翻譯:
我很高興知道,各位在探討的主題是攸關於食物及農業,很重要的「真實成本會計」(True Cost Accounting)。昨天我在工作坊上已與部分朋友交流過,但很抱歉我無法親臨現場延續討論。
毫無疑問,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對地球生物多樣性及人類健康,如何在不造成不可逆傷害的前提下,生產足夠的糧食。氣候變遷與全球人口快速增長,讓這個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有些人知道,過去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嘗試透過自身的實踐,在康沃爾的海格羅夫(Highgrove)荷蘭農場(Dutchy Home Farm)展示生態農法的益處。因此,我非常明白,要讓這種方式可行是多麼困難,尤其在經濟層面上為何如此艱難。財務條件往往對你不利;而污染者對其造成的傷害,卻絕對沒有真正付出代價。
因此,兩年前我在華盛頓呼籲,用不同方式生產食物,應該計算各自的「真實成本」,當時能引起在座許多人的共鳴,我深感鼓舞。如果要我指出缺失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那就是「污染者為其傷害付費」的原則。當前農業中,對土壤與水系統(更不用說那遠離視線、常被遺忘的海洋)造成的損害,並未被計入成本,而其代價卻是非常龐大。
我們知道,污染者付費的觀念會讓人擔心成本上升、利潤減損,大型工業化食物生產業者更是如此。集中化的食農系統背後存在強大的既得利益,但若我們想起維持現狀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自然資本的耗損、公共衛生成本,以及對社會與文化結構的衝擊──就會清楚瞭解,如果忽視支撐食物生產的根本要素,我們就是在玩一場極危險的遊戲。
此外,污染者付費是否一定會讓企業受損?其實在其他領域已有相反的例子。以垃圾掩埋稅為例,對廢棄物傾倒收費,已大幅改變社會對回收的態度,並創造了就業機會。再如挪威與蓋亞那之間的協議,透過化石燃料開採收益,就足以支付熱帶雨林的保護費用。
那麼,食農系統是否也可以如此?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是否能激發創新,帶來經濟效益,並將更負責任的食物生產方式加以擴散?這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之一。集約化、化學依賴、單一作物農業系統對地球生命支持系統的破壞日益增長,我們必須找到方法,將之換算為具體的財務價值。然後,誠實地思考:生產者若改採生態農法,是否仍可獲利?
我這麼說,是因為我遇過許多思想開明的農民與食品企業,他們告訴我,他們很想採取更生態的方式,但實在無法負擔,數字根本對不起來。在與專業化作物系統或集約化畜牧業競爭時,幾乎不可能勝出,因為化學肥料與農藥造成的破壞成本,被轉嫁給環境、人類健康,以及未來世代。扭曲的補貼制度往往會延續了這種狀況。
在經濟上看不到自然界,就是問題的根源。決策體系至今並未全面且一致地把地球生態系統的價值納入考慮。我們忘了,一切經濟資本的最終來源是自然資本,而不是其他。我近十年前創立「永續會計」(Accounting for Sustainability)計畫,目的就是要在幫助各組織──其中一些就在現場──更準確地將自然與社會資本納入核算。
因此,我真心希望今天的聚會能促成一項重大研究,來徹底探討:若把自然置於核心,從長遠來看,農業是否更具成本效益與盈利能力。這前提是,我們將真實成本納入最終帳目,而不是排除在外。這是關鍵。否則,在生態系統日益脆弱的情況下,支撐全球人口成長的糧食生產能力將引發無可想像的衝突與苦難,這絕不是我們該留給子孫的遺產。
因此,今天的討論至關重要,我也只能鼓勵各位拋開那種逆流而上的感覺。大家今天努力所激起的漣漪,確實有能力改變潮流,而且,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