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毋驚落土爛,稻穗一定代代湠](seed%20saving.jpg)
藏種於農
台灣農民保種活動的平台
我們共同推動民間保種
我們紀錄台灣每個角落的保種活動
共享種子讓遺傳物質得以持續地重組,到最後作物就可適應當地;農民所開發的作物品種和地方種才會這樣。這些生物多樣性的創造不僅能養活某一社區的居民,甚至能建構豐富的遺傳資源寶庫,而這個寶庫也是未來世界糧食生產所必須仰賴的資源。(Kloppenburg,
2010)
農民留種自用,是萬年來的習慣,也是在各地方逐漸創造出千千萬萬適合各
地方作物品種的基礎。隨著科技以及種苗企業的發展,作物的商業生產已大多採用育種家在慣行農法之下所選育出的新品種。
近代新品種基於商業的理由,選種時偏重於具商業價值的少數特性,長久以來許多各地農民所保存下來的特性因而從市場消失。而每年由公家單位或者種苗公司購買種子來播種,不但導致作物品種多樣性的降低,也喪失了農民發現而且選留新遺傳特性的機會。這對於環境劇變的今後,尤其顯得嚴重。農民的留種(seed
saving)自用,無意間替人類進行種子保育(seed conservation)
的工作。
國外推行農民保種已行之有年。我國近年來也開始有團替進行恢復留種的做法與與呼籲。實際上散在各地的老農,應該也有不少寶貴得實例有待發掘。
農民保種可以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家作物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種原庫的功能是將過去農民所累積下來的千千萬萬品種作長期保存,讓其所含基因不會改變;農民保種則是可以在氣候變遷的過程,讓農民能夠創造合適新環境的新地方品種,其重要性可說不言而喻。
種籽毋驚落土爛,稻穗一定代代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