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郭華仁 2021 『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三者的異同。 觀點種子網20210301。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10301.html

觀點種子網        回文章                                                            a05.gif (1361 bytes)台大種子研究室

『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三者的異同

 

1.         Dr. Andrea Beste寫有機農業

2.         Dr. Andrea Beste寫生態農業

3.         Dr. Andrea Beste寫再生農業

4.         讀後感想

 

前言

近百年來先後出現了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再生農業,其內涵眾說紛紜,常引發混淆。對此,Dr. Andrea Beste2019年寫了三篇文章,討論這三者的異同與協力,很值得參考。

Dr. Andrea Beste是德國農業、土壤專家,於2001年創辦土壤保育與永續農業研究所(ISCSA)

以下編自這三篇文章,最後提出個人的感想。

(一)有機農業

https://www.arc2020.eu/organic-agroecological-and-regenerative-whats-the-diff-organic/

第一篇寫有機農業,從20世紀初期幾位開拓者的業績介紹起,這包括觸發「生物動力農法」的奧地利學者,魯道夫˙史坦納、瑞士的漢斯與瑪利亞˙苗勒夫婦,連同創辦「生物性農地Bioland」的德國學者、撰寫《農業聖典》,英國的阿爾伯特˙霍華德爵士、以及美國的杰羅姆˙羅代爾等。阿爾伯特爵士在1947年又出版《土壤與健康:有機農業研究》一書;羅岱爾則於同年成立「土壤與健康基金會」,乃是現今羅岱爾研究所的前身。法國也在1959年出現了「西方有機農民集團」。這些倡議都很重視土壤的管理。

然而先驅者的努力被所謂的「綠色革命」抹煞,挾著肥料、農藥、與高產單一化品種栽培,高產的表象把早年的生態永續訴求拋到一邊。然而慣行農業加劇了土壤劣化、病蟲害與雜草的猖獗,因此才有1972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的成立,目前已有507個會員團體、88個相關組織、以及146個個人支持者(2021/08/20)。

IFOAM已獲得相關國際組織的認可或具有觀察員身份,這包括FAO (糧農組織)、貿發會議(UNCTAD)、勞工組織(ILO)、食品法典委員會(FAOWHO)、世貿組織(WTO)、聯合國環境署(UNEP)、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這有助於有機農業的主流化。

例如歐盟有機農地面積在1985年還不到0.1%,而在2018年已達到7.2%,全球面積已達7,000萬公頃,有機生產者達290萬。

為了發展有機農業,1990年代以來,到2017年,共有93個國家多國家建立驗證法規,以防止濫用和欺詐,提供消費者可信賴的有機產品。有機農業的推進已不再是草根運動,而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全球化市場。自1990年代以來,在許多先進市場中,有機產品增長率都達到了兩位數,全球有機產品總銷售額在2017年已達970億美元。

然而有機市場的擴大與貿易國際化,雖然能提供有機食物給更多的消費者,不過卻難以避免透過超市等企業通路,因而多少違背地產地消、公平對待生產者的初衷。

四十年來的研究顯示,有機農法在產量上雖然不如慣行農法,然而在許多方面上卻遠為優越,如減少農藥殘留、減少農人接觸農藥、生態服務、生物多樣性、土壤健康、利潤等。

雖然有機農業的重要性相當明顯,但是反映在有機政策的推動卻明顯有落差,例如在歐洲,到2014年為止,只有2.3%的農業研究資金流入有機研究領域。


 

 

(二)生態農業

https://www.arc2020.eu/comparing-organic-agroecological-and-regenerative-farming-part-2-agroecology/

農業生態(agroecology)一詞的意涵很多,包括學術領域、農業操作、與農業倡議等。

在德國過去指的是農業生態學,有其長期的學術領域,就如都市生態學urban Ecology)、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內涵包括農場生態狀況、農場生態系的動態、以及整體農業地景。農業生態學不只研究耕地、草原等農業用地的生態系,還兼顧週遭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以及農業對其影響等。

在歐洲,農業倡議者也越來越多使用農業生態一詞,不過法國則是長期以來都把農業生態用於稱呼農法,近似有機農業。

在英語系國家1960-80年代的環境運動中,農業生態也會用來指稱有機農耕,美國、巴西則三種用法都有,不過仍以學術領域為主。

開發中國家在1970年代開始省思化學肥料與農藥,以及外銷導向的大農栽培所帶來的風險,認為應該用生態農業來取代慣行農業。雖然其內涵與有機農業很類似,但倡議者強調小農為主的生態農業是「超越有機農業」的。這樣的說法有對有錯。當時有機農業的推動也是強調中小農、地產地消,獨立於跨國公司,但是並沒有落實在有機準則;反之,生態農業的推動也缺乏可查證的操作準則。

就有機農業而言,擴大有機面積是必要的,然而卻難免大面積單一化栽培的操作,而連鎖超市通路給有機生產的價格太低,是否會影響有機生產品質,也飽受批評。

至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所推的生態農法,迄今也缺乏國家或國際生產準則,政府與消費者難以確定生態農法優於有機農法。

生態農法與有機農法都不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這在驗證有機是可以查驗的,然生態農法則缺乏透明度,宣稱採用生態農法者在必要時,或許也會私下用化學化肥農藥吧?

阿根廷與巴西於1990年代才開始有機生產,兩國的狀況卻大有不同。歐盟在1996年將阿根廷列入有機驗證同等性的第三國名單,阿根廷有機面積就大幅成長,有機生產的特點是大農生產與外銷導向,目前面積達340萬公頃,成為有機洋蔥、蘋果、與梨的生產大國。

相對地,阿根廷東部的羅薩里奧市有「城市農業」組織號招小農進行無驗證的生態農業,提供新鮮蔬果給當地市民。該組織認為驗證費用高,並沒有甚麼好處。不過這是因為市民相信他們的農法,若生產的產品要賣到國內其他地方,沒有驗證應該不容易吧?

巴西在2015年有機面積達200萬公頃,15000個驗證的農民與生產者,以供國內市場為主。不過偏遠地區的小農與貧農認為驗證費用貴而且很繁瑣,還好那些地區本來就少用化學農藥與肥料,因此其生態農業也不需驗證。

巴西國家政策提供生態農業的訓練平台,但是等到生產者技術越來越好,就會想銷售到外縣市,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再能互相認識,這時候有機驗證可以提供較有透明度的機制。

(三)再生農業

https://www.arc2020.eu/comparing-organic-agroecological-and-regenerative-farming-part-3-regenerative/

再生農業一詞是美國杰羅姆˙羅岱爾的兒子,羅伯特˙羅岱爾於1983年所創(當時他稱為再生有機農業),重點在於其農法不使用化學農藥與肥料,而且要讓(已遭破壞的)表土、生物多樣性、水循環等能夠再生。這與IFOAM所揭櫫的有機農法宗旨幾乎是一致的。

經過30年的研究,羅岱爾研究所於2017年提出再生有機農業驗證制度,其驗證乃是基於美國有機驗證,額外增設施行準則。

該研究所於2014年發表文章,闡述再生有機農法如何藉者覆蓋作物、免耕犁等友善土壤農法,來將空氣中二氧化碳存於土壤之中。

而在2015年,近60位長年推動有機、生態、永續的人士創設國際再生組織(Regeneration InternationalRI),宗旨在推動全球的轉型到再生式的農業以及管理方式。該組織的目標在於:挽回全球暖化、終止全球飢餓、恢復地方經濟、增進人類健康與福祉、終止企業的掌控全球糧食系統以恢復農民獨立性、讓土壤肥沃與生物多樣性再生以達到生態健康、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貿易。

對抗氣候變遷、強調農民獨立性與公平對待乃是早年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所較沒有著力的地方。(當然IFOAM的有機3.0是有關照到的)

再生農業與生態農業類似的地方在於兩者都沒有國家的與國際的清楚定義,因此就算施行慣行農法者,也可能自我認定其操作是生態的、再生的。這不但使得農人與消費者在有機、生態、再生這三個名詞上打轉,個自認為自己的較優,也使得農化企業有了「漂綠」的機會,

例如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所倡議的「一個地球企業:生物多樣性聯盟(OP2BOne Planet Business for Biodiversity)」,其三大目標之一就是要擴大再生農業的面積,來保護土壤。

這個倡議當時就有19大企業加入,這可以理解其第一目標為何只提再生,而捨棄「再生有機」,因為有機有清楚的法規定義,對大企業來講,多少有些不方便吧。

以生產化學氮肥料聞名的國際Yara公司(挪威,亞拉)也列名在其內,若OP2B倡議再生有機,Yara公司大概就難以簽署了吧。這是再生農業一詞的莫大危機,對全球()有機運動可能相當不利。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6478627921008

 

******************

讀後感想

 

作者以歐洲的觀點來比較有機、生態、再生農業。其實IFOAM雖然誕生於法國凡爾賽宮,但除了英國採用organic,許多歐洲國家的官方有機規範用的不是ecologic(如荷蘭、丹麥、西班牙),就是biologic(如法國、捷克、德國)。所以在歐洲,有機農業與生態農業在內涵上應該是很接近的。

近年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倡議擴大生態農業來達到永續發展目標,讓生態農業的聲量大為提高。

導正慣行農業的另類途徑,除了有機農法、生態農法、再生農法,作者並沒有提到的是起源於日本的自然農法,以及澳洲的樸門農法。這兩種農法除了不用農藥化肥,也都有各自所強調的重點,但是與生態農業、再生農業同樣的,目前也沒有國內法或國際法來規範自然農法與樸門農法。

前述這些基於生態原則的農法,本來就可能因地制宜,難以用一套條列式的文來規範,所以當初IFOAM在討論有機規範時,發起人之一,英國創立土壤協會的伊夫˙巴爾福女爵就表示,有機農法不宜侷限在僵硬的規範之內。

然而就有如Dr. Beste在文章提到的,當有機市場小的時候,消費者與生產者容易交流,來建立信心,因此也不需驗證;然而若廣泛推展有機耕作乃為永續發展的基礎,那麼,眾多的消費者面對的是店員,甚至是架上一包包的蔬果,而非生產者,縱然標示上稱為有機,如何而能取信,這就是法律基礎下的驗證制度仍然不可或缺的最大原因。

雖然各類環境友善的農法各有其訴求與操作,在IFOAM成立時,就都統一稱作有機農業,因此德語系的生物動力農法、英美的有機農法、日本的自然農法,以及後來的樸門農法,其實都可稱為「泛有機農法」。實行泛有機農法的農場若得到第三方驗證,依法就可以用「有機農產品」的名義販售;泛有機農法若沒有經過第三方驗證,其產品可以用各式各樣的稱呼來販售,但是就不可以說是有機農產品。這是為了維持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力,所採取的法律方式。

也就是說,不論是生物動力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樸門農法、生態農法….等各內泛有機農法,都可以選擇要不要第三方驗證,若想透過各類通路在商場上架,那就可以選擇驗證(1),若不驗證,那麼就需要透過其他方式取得小眾消費者的信心,所謂第一方心證、第二方查證、與第三方查證(2)


1,泛有機農法與驗證與否。

 


2,泛有機農法與消費者的信心。

 

也就是說泛有機農法與驗證與否是兩回事,各類泛有機農法中常有所謂高低的爭論,或許有其理由,也可能只是見仁見智,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說未經過驗證的比驗證的要高明。不要再說「我的XX農法比驗證的還好」這種不合邏輯的話了,因為經過驗證的農法,從最粗淺的到最高深的都可能有啊。

這不是說驗證有機就沒問題,Dr. Beste的文章就提到擴大有機生產可能會讓有機精神有所打折。以下對此進一步說明。

首先,擴大泛有機面積需要仰賴驗證制度,取得廣泛消費者的信心。泛有機農法不論其內涵如何,取得驗證的資格都共同樣是不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面積擴大而要縮減人力成本,可能會讓業者減少心力去照顧到泛有機農法的生態原則,畢竟,在有機驗證的規範上,對於如何照顧到生態源則,是不太清楚的。就算是小農經營,若沒有對生態原則下功夫,用了不恰當的有機資材,對農地生態環境的照顧也會打折扣。

對於這樣的兩難,Dr. Beste並沒有進一步提出看法。不過光憑不用化肥農藥,就對地球環境有好處。所謂「先求有再求好」,我們不需要太苛責只用有機資材而少依生態原則的生產者,寧可將轉型有機視為一個逐漸改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容或緩慢,但值得大家互相鼓勵,而非互相攻訐。

再者,不少人以加州為例,批評有機大農雇用非法移工,因過勞導致農工死於田間的情事時有所聞,乃是違反有機「健康、生態、公平、謹慎」四大原則中,關懷弱勢的公平原則,而現行各國的有機準則對此尚未有明確的規範。

不過有機大農也可以依生態原則來生產,美國的Gabe Brown就是好例子。他在1991年接手約700公頃的妻家牧場,延續農藥化肥、深度耕犁等慣行方式,接著連續四年的大風暴讓農場幾乎停擺,之後他反向操作採用免耕犁、不用農藥、多樣覆蓋作物等方式來經營,幾年內就讓農場再生,現在面積已經擴充到2,000公頃,生產各類農作物、肉雞、蛋雞、與豬等,作物的產量還比郡內農場平均產量高出22.5%

這是因為農場的土壤真的再生了,土壤有機質由1991年的1.9%上升到6.1%,雨水滲透率由當年的每小時1.3公分到現在的20公分。土壤碳積存相對於郡內慣行農田的10-30噸,他家的已達到96(120公分表土)

現今他除了務農,也經常到處推廣他的生態生產模式,三年前還寫出有名的書:《Dirt to Soil: One Family’s Journey into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惡土到沃壤:農家步入再生農業的歷程)

創立再生有機農法的羅代爾研究所在2017年提出再生有機的準則,現在已經在美國與其他國家試行再生有機驗證(ROC™)。該準則的三大目標是土壤健康、動物健康、與社會公平。該準則將目前有機準則在生態原則上的模糊地帶加以條文化,可說是有機驗證的進階版。雖然全盤納入國內法或國際標準的機會目前不大,至少值得各國用來檢討有機準則,逐步跟上。

沒有經過驗證的泛有機農法的確不容易在大通路販售,因此需要發揚第三驗證以外的路途,這也有待大家的努力,特別是科學園區大廠的團膳,應該是可以著力的地方。

 

參考:

有機驗證的進階版:「再生式有機驗證」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70927.html

再生有機農業的資訊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90720.html

藉生態農業達到永續發展目標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80528.html

生態農業的十大要素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180611.html

有機與自然之辯 http://seed.agron.ntu.edu.tw/publication/article20201018.html

有機農業怎麼才能從「小鼠」變「大象」?| 解讀有機3.0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qe9rnr.html

更寬廣的有機3.0─參與式保障系統PGS概述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87621/